郑若麟(巴黎)
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斯-卡恩(简称卡恩)涉嫌强奸的性丑闻令人难以置信地在48小时内大翻盘,控方证人、受害人纳菲萨杜·蒂娅罗由“圣女变成妓女”、而卡恩则从“性欲狂变成受害人”(均引自美国报刊用语)!这是媒体控制舆论并由此冲击司法的又一事例,真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仅在一个月前,涉嫌被强奸的受害人蒂娅罗在所有媒体上还被塑造成一位“模范服务员”,“辛勤工作以养活女儿”,“从不惹事生非”……而卡恩则是一个“发起情来如同一只黑猩猩”的性欲狂。这一案件是“一个世界最有权势的富人侵害一个可怜的贫穷移民女佣”,而美国则是“主持正义的化身”……
从上周五始,美检方发给辩方一封信,从而引发了媒体大翻盘,所有媒体均众口一辞:蒂娅罗撒谎成性(甚至在报案时都有谎言:如她说从卡恩那里逃出来后就一直躲在28层直到卡恩离开,但实际上她事后才承认,她当时进入了另一个房间继续打扫,直到打扫完才想起来去报案)、蒂娅罗与黑社会有关联、蒂娅罗的丈夫是一个在押囚犯、蒂娅罗涉嫌洗钱等等,翌日报刊上,蒂娅罗甚至被描述成一个妓女:《纽约邮报》“据从辩方律师所获消息称”,蒂娅罗曾为客人提供性服务以换取金钱;甚至在作为证人被保护而由警方安排居住在一家旅馆时,她还与其他客人做性交易!该报还透露,蒂娅罗从一开始就是知道卡恩是一个富人,而故意进入2806号房间,为卡恩提供性服务。事后她要求卡恩付费遭到拒绝,这才以被“性侵”名义报了案云云。
一夜之间,加害者与受害人的角色就被互换,昨天的罪人成了今天的无辜受害者,而昨日的受害者则变成了魔鬼!这一切,都是媒体报道所导致的结果。问题是,在蒂娅罗从圣女到妓女的过程中,媒体提供的消息无疑真伪混杂,否则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将两者角色如此互换的。如果她果然是一个“提供性服务以换取金钱”的妓女,就不可能是一个“模范服务员”——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如此迅速地传遍全球,受众怎么可能知道,有多少消息是专门耸人听闻的八卦小报所透露的无稽之谈?又有多少人能分辨哪些是真实准确的信息、哪些是虚假甚至是恶意散布的诽谤?
由此可见,媒体通过铺天盖地、真真假假的报道,完全能左右舆论的走向。在周末的48个小时内,由于对涉嫌受害的蒂娅罗进行了几乎是一面倒的负面报道,使蒂娅罗的形象完全被毁。据法国多家电视台在美国纽约的街头采访显示,大多数被采访人已不再相信蒂娅罗的证词。问题是,一个人很有可能在申请避难入境时撒了谎、在税务问题上撒了谎、在报案时就某个细节撒了谎……但这并不能证明强奸就没发生过。但在媒体影响下的舆论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冲击法庭,而美国的司法制度又必须要12个陪审员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嫌疑人定罪,因此这48小时的舆论轰炸,实际上已炸毁了这桩案子在平衡、客观的气氛下正常审理的可能性。
就在卡恩的丑闻接近尾声、他很可能全身而退之际,从法国又传来新的丑闻:作家特丽斯塔娜·巴农决定于7月5日向法院起訴卡恩,罪名是“强奸未遂”。2003年2月,巴农采访卡恩时,遭到其性侵袭,巴农竭力挣脱。2007年她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诉说了此事,但电视台将卡恩的名字抹去了。后来在2008年10月22日一家网站突破主流媒体的沉默采访了巴农,卡恩的名字才被披露出来。此后巴农承受了很大压力。据其律师透露,巴农甚至连工作都受到威胁……最终逼得她不得不决定诉诸法律。
我在巴黎工作多年,早就从新闻界听说很多有关卡恩的“传闻”。我认识的一位女记者也向我诉说过她亲身经历过的类似事件。著名记者阿蒂森甚至说,“我有14个女性朋友曾对我说起过卡恩曾性骚扰过她们……”这一切,法国公众并不了解。这从侧面证明,只要主流媒体沉默,那么卡恩的“性问题”就“不存在”。然而种种信息证明,巴农证词的可信度很高。而且这一次,主流媒体将无法再保持沉默!且看卡恩性丑闻的“巴黎版”如何演下去。
不过,在纽约已胜券在握的卡恩看来并不在乎。他的回答是:反诉巴农诬告罪。他显然有恃无恐。事实上双方力量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