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张震洋
5月1日,当丁俊晖向对手特鲁姆普竖起大拇指,微笑着离开克鲁斯堡剧场中央球台时,他的职业赛季也画上了一个精彩的句点。或许,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甚至还可以与希金斯会师决赛一决雄雌……但是,此时此刻对于日渐成熟、被外媒誉为“过江龙”的丁俊晖来说,胜负结果已经不足以诠释他的从容和蜕变,当他用微笑征服了克鲁斯堡,用堪称经典的交锋书写一连串新纪录时,曾经的小丁已悄然完成了从“神童”到“大师”的华丽转身……
完美蜕变
百发百中的横扫千军,未必是斯诺克的极致追求,也未必是永恒的经典。当你真正了解了台球世界的真谛,那你一定会明白:只有做到了超然物外,进入了无我之境,才会有醍醐灌顶的新生。
曾几何时,外界对于丁俊晖的关注与褒奖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当年,18岁的丁俊晖作为外卡选手,连斩多位世界一流高手,先是击败傅家俊杀入四强,随后又接连力克两位世界级台球大师达赫迪和亨德利,拿到职业生涯的首个排名赛冠军。接着,丁俊晖的蹿升速度一发而不可收,加冕“英锦赛王冠”,成为英锦赛历史上第一位夺得冠军的非英國和爱尔兰选手,此后又成为“职业球季中打出 147分的最年轻选手”,世界排名一度跻身16强……但是,在那个时候没有人会认为小丁是“大师”,人们更喜欢用“神童”、“天才”之类的词汇赞美他。
事实证明,那时的小晖的确还是刚刚出道的翩翩少年,对于台球、对于胜负的理解一切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尽管他的技术和状态与大师们是那么接近。
在状态好的时候,丁俊晖的击球技术干净清晰,战术思路明确彻底,包括奥沙利文在内的任何一位高手很难战胜他。可是,技术并不是斯诺克运动的全部,更重要的还有文化底蕴。如果你是一位台球迷,你一定会清楚地记得,6年前丁俊晖在一炮走红、喜捧中国公开赛冠军时情景:在一个小小的休息室里,挤满了他庞大的后援团和记者群,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他骄傲地背起了一手将他养育成为世界冠军的父亲。当时,面对央视镜头,他口无遮拦地说出了当时的真实想法:“读书有什么用?将来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好工作爸妈又会担心。我现在多好,可以打球赚钱,不用父母操心。”一时间,丁俊晖的“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尽管后来,丁俊晖收回了这句话,也上了上海交大(仅仅是形式上的挂名而已)。试想一个没有文化的球手,如何成为真正的大师?
随后几年,小丁的起伏经历让他陷入深思……
当勇夺中国公开赛冠军的辉煌时刻早已成为尘封的记忆,他不可思议地以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从天堂又跌落到人间:首轮出局、发挥失常、接连不断莫名其妙的失误、被肖国栋、梁文博等一批小将超赶……一时间,神童丁俊晖居然被人们怀疑成“方仲永”。
对于丁俊晖这种巨大的成绩落差,有人专门进了解读:“斯诺克运动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就如同独特香醇的英国红茶,那是需要几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淬炼,才能散发出正宗而醇厚的韵味。高普及程度无疑会使中国产生越来越多年轻新锐,然而什么时候才能诞生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这却是一种很难寻找到答案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困扰丁俊晖的烦恼。”
曾经的小丁,每次输球都会很不服气,他的表情、他的行为都流露这样的情绪,比如在比赛中意外失误后,没有等对局结束,他竟然丢下正在打球的对手,径直走进休息室……这样的举动是在大师们的身上看不到的,而这样的小小差异,追根溯源却是文化底蕴上的一种差距。
常言道:穷则思变。在经历大喜大悲的折磨之后,日渐褪去青涩的丁俊晖,开始注重从各方面充实自己:树立正确胜负观、注重学习文化知识、逐渐懂得如何与媒体配合、注重与球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应该说,随着丁俊晖这几年的成长和成熟,他的经历、他的思维、他的内涵,也直接体现到了斯诺克比赛中,因此在刚刚结束的斯诺克世锦赛上,我们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小丁。而且让我们欣喜的,不仅仅在于他创造了一连串的新纪录,最为重要的是以大师的风范演绎经典。自从闯过世锦赛首轮后,丁俊晖每前进一步都在刷新着个人最好成绩,而更让人们感到惊喜的是,在斯诺克世界分量最重的这项比赛中,丁俊晖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峻和一种宠辱不惊的沉稳。
1/4决赛,在与世界冠军塞尔比的较量中,丁俊晖先是以10∶6领先,随后又被对手追成10平。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20多天前才度过24岁生日的丁俊晖稳定心态连胜3局,在这场25局13胜的比赛中笑到了最后。如此“苦胜”,与其说是一场技术的比拼,倒不如说是一次心理上的博弈。
赛后,丁俊晖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不经意间道出了其中玄机:“我觉得自己现在很坚强,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放弃,即使只有一次机会,我也会坚持到底。”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以前不擅长局制比赛的丁俊晖显得更有韧性;而平和的心态,也让以前钟情于进攻的丁俊晖更趋攻守平衡,既能掀起技惊四座的攻势,也能耐心防守,与对手从容周旋。
当时,小丁的好友、台球推广人任浩江也感慨地说:“我觉得小晖长大了。在比赛中,他能够原谅自己的失误。在世锦赛漫长的对局中,不失误是不可能的,可贵的是,丁俊晖现在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专注于打好下一杆。”
进入半决赛后,面对状态奇佳的天才少年特鲁姆普,丁俊晖所表现出的成熟更加让人敬佩。当特鲁姆普先胜两局以14:12领先后,丁俊晖可以不动声色地连追两局。而面对准头惊人、吉星高照的英格兰新星,丁俊晖坦言自己的防守一直在经受考验。“必须防守到位,更细一些。打成这样也不错了。他有很多幸运球,状态非常好。我能打到15平,已经没有太多遗憾。”最终,丁俊晖虽然以失利而告终,但是他却在如此激烈的比赛中展示了他的坚韧与强劲,他以他特有的东方人的气质征服了对手、征服了观众、征服了球迷……
难怪,连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都向丁俊晖坚起大拇指:“丁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大师的风范!”
崛起之路
丁俊晖的出色表现,令向来挑剔的英国媒体也不吝溢美之词,甚至还亲切地称他为“过江龙”。
众所周知,龙在中国是王者和权威的象征,李小龙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叫《过江龙》,而被称为“过江龙”的丁俊晖,在国外媒体看来,他是在世界台球界经历了大风大浪、涅槃重生的真正王者。
五一前夕,当丁俊晖和特鲁姆普的半决赛拉开战幕时,场边一位衣着端庄的中国中年妇女有些神情慌乱。她比谁都想知道丁俊晖比赛的即时比分,却又常常不敢去看,而是选择与相识的朋友、记者聊聊天。这个人正是丁俊晖的妈妈陈习娟。自丁俊晖8岁开始决定打台球起,她一直这样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即使倾家荡产也没曾动摇过。
“那时小晖才8岁半”,陈习娟回忆说,“有段时间他放学回来很晚。有一天他一直没有回来,就让他爸爸(丁文钧)去找他,结果在我们家对面的台球房里发现了他。他在那里打球已经有很多天了。我们那时知道他迷上了台球,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兴趣。”丁俊晖就是那样自小深爱着台球。
据说,丁文钧夫妇有一次带丁俊晖到家乡宜兴少年宫去打球,他的一记长球引来当时正在打球的宜兴台球“四大天王”的一阵赞叹。他们认定:这个孩子打球一定会很有出息。正是在这个时候,丁文钧夫妇意识到儿子小小年龄就要面临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了,是打球,还是读书?
“小晖当时学习成绩很好,我不愿意他放弃学业。”陈习娟说,“但他爸爸想法不同。他认为体育名人,像邓亚萍等都是先成名后读书。有体育天赋的孩子不应该像普通人那样来教育他们。”他们征求儿子的意见,小小年纪的丁俊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台球:“我要打球,我将来一定要成为球王。” 丁俊晖在回答,也像是在宣誓。父母在下定决心后,专门告诫小丁说:“既然你选择了台球,就要做好,要像对待一项工作那样去做好它。”
当时,小丁虽然是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是爸爸的教导就像石头上的字牢牢刻在自己的心中。带着这样的信念,只有8岁的小晖迈出了职业台球生涯第一步。为支持他训练和比赛,丁文钧夫妇甚至放弃了生意,卖掉了房子,还从朋友亲戚那里借了很多钱。他们真的倾家荡产了。就在时日维艰之时,一个东莞老板看中了丁俊晖的天赋,愿意出钱资助他去东莞台球学校打球。1998年,丁文钧带着儿子南下广东。
正是缘于父子俩的这段特别的经历,才孕育了一个如此出色的“神童”,在以后《新民周刊》和中国劲酒举办的一次活动中,小丁的父亲丁文钧在雪片般数万张选票中,同篮球巨星姚明一起当选为“上海新好男人”。回忆起东莞的日子,父子俩当初可以说身无分文,他们被迫住在一个职工宿舍的走廊里。走廊里放着一个双层床,丁俊晖睡上面,丁文钧睡下面。吃由对方提供,伙食很一般,菜叶经常都是黄黄的。东莞学校管理很严,为了小队员能够专门练球,校方甚至不允许丁俊晖一边上学一边练球。为此,在初一时,他只好辍学,打球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很多人不解,丁俊晖小小年纪为什么能有如此惊人的忍耐能力?丁俊晖的母亲透露:“我儿子的确很不一般。他从小就是个安静的孩子,不爱说话,从来不闹,也不淘气,但他心里对什么都很有数。他爸爸就是个高智商、很执著的人,我想他的那些特点是从他爸爸那里继承来的。”
丁俊晖的台球技艺在孤寂中取得精进,赢得比赛奖金也多了,因此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前夕,丁文钧夫妇终于还清了债务,也是那年的大年初一,丁俊晖一個人从上海飞到了“台球圣殿”英国深造。在英伦苦练三载后,丁俊晖开始在世界斯诺克界横空出世、震惊世界台坛,成为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火箭”奥沙利文眼中的一代巨星……
回首丁俊晖的成长史,那简直与他的球路一样诡异。当初,一方面,他成为父母“望子成龙”朦胧动机的一件神奇试验品,为此这似乎也注定了他的成功是一笔“胆大妄为”的风险投资的巨额回报。在苦练基本功的那些年里,封闭的环境、枯燥的球台,单调的练习,无人关心。在世界大赛中横空出世后,光环、名校、追捧,争相而至。随着父亲“试验成功”,丁俊晖感受到的几乎是一夜暴富的强大落差。
应该说,多年来父母的期望、家庭经济的拮据,让小丁在幼小的心灵中就铭记了要改变家族命运的决心,肩负起了挣钱孝敬父母的使命。为此,这也让丁俊晖打球的初衷不自觉地由“原始热爱”变成了“向钱看”,一切都显得那么沉重和纠结——本来挣钱无可厚非,可是为了钱去打球,这令小晖的骨子里最纯真的那分激情和热爱被屏蔽了。
世界文学巨匠泰戈尔说过:“翅膀坠上黄金的鸟儿无法飞翔!”很多人都知道,丁俊晖得到的第一笔奖金是1000元,那是他10岁时在南京拿到的一个斯诺克少年比赛的冠军。从此,丁文钧看到斯诺克的“钱途”,作为一项绅士运动,但却是非奥项目,也不很普及,可是有着不错的资金支持,当年他果断地帮助儿子选择了台球之路。如今10年过去了,付出无数汗水和心血的小晖已经摇身变成了“摇钱树”。前几年,记者在采访丁俊晖时,他曾直截了当地说:“成绩好,奖金才高,所以我必须要赢得比赛。”
显然,在选择台球之路后,来自各方的压力使丁俊晖一度走进了误区。为此,他不可避免地遭遇失意,让身上的包袱成为无法承受之重。“累了,不想打了”、“我最讨厌采访”、“输了就输了,没什么好说的”……单从技术水平上分析,小晖可能具备了很高的水准,可是从思想境界看,小晖要不可避免地要走过那段弯路。
正是在那个时候,上海交大体育系孙麒麟教授给小丁提出过忠告:斯诺克是一项充满着极致个体追求的心理运动。不应沾上太多世俗功利的成分,当球手的心境不再纯净,他就打不出纯净的球,他的球道之路就可能误入歧途。斯诺克不是发泄,而是自我控制;斯诺克尤其不是赌博,而是自我恪守。斯诺克之道,也是人生追求之道。只有对这项运动有了理性认知,才可能去期待球台上的辉煌成绩。真正理解了这项运动,才可能让斯诺克提升我们的生活,只有真正理解了这项运动的高水平球手,才有可能走进大师的境界。
从大起到大落,经历数次台坛沉浮的历练之后,我们终于在斯诺克世锦赛上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丁俊晖,一个脱胎换骨的丁俊晖:他的心态从未如此平和;他的意志从未如此顽强;他的战绩从未如此稳定;他的战术从未如此多变……丁俊晖已经悄然完成了从“神童”到“大师”的转变。尽管他依旧还是那么内敛、冷俊和低调,细密的胡子茬与几颗刚冒出的青春痘在他属兔的那张24岁的脸庞上并存着,依旧稚嫩,依旧青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