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轻踏“减速板”

2011-05-30 10:03陈和午
南风窗 2011年16期
关键词:债务政府经济

陈和午

经济增速放缓

2011年中国经济棋过中盘。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6%,其中二季度比一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呈现稳中趋缓之势。与此同时,国内通胀形势继续高企。中国经济一季度“稳增长、高通胀”的态势在二季度仍延续。

实际上,二季度官方PMI(采购经理指数)连续3个月的回落已经提前预示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共识,6月份PMI创下2009年3月以来新低。而从上半年的工业增加值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来看,尽管两者仍维持较快增长之势,同比增速分别为14.3%和32.9%,但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分别下降了3.3%和5.2%,也都印证了经济减速的势头。若放宽时间段,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GDP增速从2010年一季度到2011年二季度依次为11.9%、10.3%、9.6%、9.8%、9.7%和9.5%,调结构之下的经济“换挡”总体表现为——轻踩刹车,稳中有降。

投资继续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5.6%,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超过30%。而消费总体表现为稳中有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较上年同期增速放缓了1.4个百分点。在汽车优惠补贴政策取消和限购政策实施下,在楼市调控声中,汽车、房地产相关商品销售放缓。此外,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仅为7.6%,再次没有跑赢GDP,与同期增速高达31.2%的财政收入相比更是差得很远。

外贸方面总体来看,尽管今年上半年欧美市场未改经济复苏困境,日本因地震和核泄漏问题一度中断供应链,人民币对美元也累计升值2.33%,但这些并没有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什么影响,反而给人民币加快升值再添压力。而且,上半年外汇流入压力反而不断加大,进一步增加了通胀风险。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逼近3.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3%。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6月份出口规模达到1619.8亿美元,刷新了5月份刚刚创下的1571.6亿美元历史纪录,但增速出现连续4个月回落,并且6月份出口增速比3月份下降竟达17.9个百分点。此外,外贸领跑长三角的浙江,民营企业的外贸发展活力优势正在逐年减弱,中小企业资金困境尚难缓解。在进口方面,6月份进口同比增长19.3%,与上月相比下滑了约9个百分点,且创下近20个月新低。其中多数商品的进口量出现月度环比负增长,显示国内需求开始显露疲弱迹象,这实际上与中国经济减速趋势是相一致的。

在中国经济减速和高通胀相伴的同时,国际市场押注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声音在上半年也愈渐多了起来。做空中国的始作俑者——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的掌门人吉姆·查诺斯宣称:“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去年11月他曾宣扬,募集了2000万美元的离岸基金,对赌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诺埃尔·鲁比尼也不看好中国经济,他表示中国经济将在2013年“遇到大麻烦”。而著名金融大鳄索罗斯在6月中旬表示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的风险,错失抑制通胀的机会。此前,有消息称,索罗斯裹挟万亿热钱重返香港意欲做空中国。与此同时,国际投行做空中国的阵营也不断壮大。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等机构纷纷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而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也频频对中国经济表示出悲观的看法。

此外,国内关于宏观调控政策“超调说”也开始盛行,不少学者认为当前的宏观政策可能矫枉过正,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与日俱增。然而,在笔者看来,虽然国内通胀风险高企、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或降临、“钱荒”危机致中小企业开始出现倒闭风潮,但由此断言中国经济“硬着陆”仍是有点为时过早,短期内中国经济陷入滞胀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下半年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平稳。

在通胀持续上涨、负利率尚未“转正”的局面下,紧缩政策仍不能立马松绑。因为从总量上看,上半年全国GDP仍保持在9.5%以上的较高增速,其中有28个省份的经济增速超过10%;从结构上看,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也都并未失速,其实投资增速依然较快,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仍保持高位,出口规模在“外忧内患”之下还创下新高,消费市场虽然有所降温,但作为汽车、房地产、家电市场主要原料的电解铝却供不应求,映射终端市场对铝产品的消费潜力比较可观,消费这驾马车总体仍较稳定;从唱空中国经济的两大焦点看,房地产市场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虽然都拉响了警报,但基本上是有远虑而无近忧。

通胀见顶难

尽管在持续的紧缩政策之下,不少机构纷纷预计6月份物价指标或已见顶,高通胀难大患。但从目前形势看,通胀压力依然不容小觑,6月份通胀见顶恐怕有点太乐观。央行行长周小川7月8日在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全球大会上表示,中国能够容忍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定程度的通胀,暗示高通胀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事实上,在有关部门尚未明确松绑“限价令”之时,国内新一轮涨价潮正卷土重来,给本已高企的通胀再添新压。

近日,食用油企业价格补涨潮开始山雨欲来,部分食用油企甚至开始“捂油”。几大体育品牌也不甘落后,运动鞋和服装在4月前后涨价的基础上,日前再一次集体提价1~2成。洋奶粉涨价潮再度出现,婴幼儿奶粉终端售价日前悄然上调,平均涨幅达10%~15%。而化妆品、外资品牌保健品和饮料也纷纷加入涨价行列。这也难怪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短短4天之内第二次发出通胀压力警告,他在7月11日出版的《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预期依然较强。”

实际上,防通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了抗击日益高涨的通胀风险,今年以来央行先后加息3次,并连续上调了6次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银监会也对银行信贷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总量上看,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4.17万亿,信贷规模依然比较可观,而M2(广义货币)余额也达到了78.08万亿元,货币存量十分巨大。尽管目前中国经济有所减速,但短期并无大碍,而通胀见顶却并不乐观。

7月第一周,猪肉价格较前一周再涨2.3%,7月以来的“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较6月下旬也明显提升,而扩大从价计征范围的资源税改革方案也已上报国务院。在银行负利率依旧的局面下,楼市成交量的萎缩并未让房价下跌暗流涌动,6月份70大中城市中有44个新房价格上涨,资产价格泡沫对通胀不可避免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楼市调控高压不改,限购还进一步扩至二三线城市了。而猪价的疯狂躁动也让国务院近日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期在“猪贱伤农”与“肉贵伤民”的两难困局中维持平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是在最近短短两周内3次过问猪肉价格。因此,中国政府对稳物价的忧虑还是超过保增长的。事实上,从7月4日至11日的8天时间里,温家宝先后召开4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部分省政府负责人、企业界负责人和经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

地方债务迷团

在近一年来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顿风浪中,地方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一直是个“黑箱”。央行6月1日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不超过14.376万亿元。虽然央行近日否认了平台贷款达14万亿,称平台贷款风险总体可控,但这一数据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地方政府的债务黑洞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而且,央行和银监会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数据上还出现了“打架”。按照银监会的统计口径,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约9.09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19.16%。

但是,国家审计署6月底发布的第35号公告则基本代表了地方债务规模的官方正式说法。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这一债务相当于去年中国GDP的27%。而非官方版本的地方债务规模则更加严重。穆迪在7月5日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审计署关于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敞口数据可能低估了3.5万亿元人民币。而渣打银行7月11日发布的报告也指出:“粗略估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政府债务大约为28万亿人民币,约为GDP的71%。”

超10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究竟有多大,这一点从中国经济整体上来讲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政府手中掌控的资产也多的是,如土地、矿山、国企、大楼等,债务占GDP的比重相比于发达国家也小得多。不过,从地方政府的一些个案来看,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少数被调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开始显化。今年4月间,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向债权银行发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而该公司在建行、国开行、工行等10几家银行贷款余额接近千亿元。另据报道,上海市政府辖下一家从事地产及公路建设的城市投资公司,从6月开始无法偿还银行流动贷款,要求银行拉长还款期,以及把该笔款项转换成以资产抵押的固定贷款,即变相拖债。

之所以如此,与楼市调控下的地方土地财政开始缩水显然是分不开的。由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十大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量同比下降23%,其中北京、深圳、天津降幅接近和超过40%。显然,由于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过强,土地出让金的缩水让地方政府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了,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隐忧的暴露也就难以避免。过去几年中,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可谓连年上涨,2007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近1.3万亿元,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虽缩水,但仍维持在9600亿元的高水平上,2009年攀升至1.6万亿元,2010年更是大幅上升到2.7万亿元。

不可否认的是,在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仍是很最重要的门路,打土地财政的主意恐怕并非一时半会能够扭转过来的。6月底深圳和北京4天内又两现地王,二季度全国地价还小幅上升,土地市场反弹压力不可低估,下半年地方政府或加快卖地的节奏。然而,长期指望卖地财政也是难以为继的。从国务院对卖地收入的导向来看,对土地财政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先后规定了将土地出让金收入中的10%用于保障房建设、10%用于水利建设和10%用于计提教育资金,这些规定都是将地方政府手中卖地的“私房钱”引导进入民生领域投资的,而非原来的巨额土地出让金流向不受监控。陷入“两难”困境的卖地收入托不起地方债务的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仍旧风雨飘摇。

中小企业遇“钱荒”之困

伴随着紧缩货币政策的持续,不少中小企业开始遭遇“钱荒”生死大考,生产处于停滞状态,中小企业这个夏天有点“冷”。

在素有中小企业风向标之称的浙江温州,三旗集团、江南皮革、波特曼和天石电子等中小企业破产、老板弃厂出逃的消息纷至沓来。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如果政府不相救,今年下半年40%存量中小企业将会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而之前全国工商联耗时两个多月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的调查结果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状况,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

“钱荒”可谓是中小企业最头疼的难题。随着融资环境的越来越紧,中小企业陷入“钱荒”困境也愈发加剧。调查显示,约75%的深圳企业面临资金困境,而温州资金吃紧企业也占42.9%。实际上,在银根不断紧缩的局面下,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不仅要面对银行贷款利率攀升的显性融资成本的提高,还要遭遇从银行贷款隐性融资成本的增加,一些银行通过变相收取管理费、咨询费、扣存放贷等方式从中小企业身上“以价补量”,中小企业现实中不得不面临多次“被加息”的尴尬。

此外,紧缩政策和银行贷款难也催生了民间利率的大肆飙升。据悉,在浙江,民间借贷的利息回报年利率已经高达100%,而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还不到10%。这实际上意味着,一些不得不陷入饮鸩止渴的中小企业若不能及时偿还民间贷款,利滚利的借贷利息将把它们逼向绝境。由于贷款困难,加上成本压力的不断上升,中小企业的热度开始明显降温,近期温州部分中小企业扎堆倒闭现象的直接诱因正是由于这种高昂利息导致的资金链断裂。

中小企业可能会成为宏观调控的牺牲品。尽管现实中政府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少,但实际中真正执行到位的很少,很大程度上是干打雷不下雨,必须大力打破垄断利益集团的瓶颈制约。毕竟在目前金融市场国有垄断局面下,中小企业贷款从来都是零售行为,而国有大企业贷款才是批发商,中小企业融资“吃不到、吃不饱、吃不好”的窘境也就难以避免。这其实更预示的是中国经济结构扭曲的现实,也是中小企业再遇“钱荒”尴尬的根源。

猜你喜欢
债务政府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消失”的千万元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