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东萍
中美的矛盾、利益冲突都是实实在在摆在台面的……但是,今天的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发生战争,就是双输的局面。
美国前国务卿、著名战略家基辛格警大告,如果中美两国不能建立一种持续合作的模式,美中关系有可能同19世纪末开始的英德关系那样,从合作走向对抗。
纵观历史,老大与老二之间的关系演变总是充满微妙的,那么,这些微妙之中存在着哪些必然和偶然?100年前的英德是如何从合作走向对抗的?昔日英德关系对今日中美关系有何镜鉴意义?就这些问题,我们请教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李工真教授。
德国的教训
《南风窗》:为什么在中美之间摩擦增多的时候,100年前的英德关系被重新提起?
李工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从经济上看,美国排在第一位,而德国超越了英国,排在第二。英国正呈衰落之势,但世界的统治权还掌握在它的手里。美国地大物博,又有两洋屏障,而德国人少物稀,处于欧洲大陆中央,所以对英国而言,靠改革和战争快速崛起、急欲对外扩张的邻居德国,才是头号敌人。
19世纪后半期,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凭借技术创新和改革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并在1871年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之后短短的40多年中,德国的经济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煤炭、钢铁和化工的生产总量迅速跃居欧洲首位,到一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它在经济上已超越英国和法国,成为了世界老二。
当时的经济体系不同于今天,是一种殖民主义的架构,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掠夺海外殖民地来保证原料供应和产品输出。19世纪末,德国的人均产值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在国内通过科技革命实现快速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因为它没有海外殖民地。德国要冲出欧洲这个盒子,就对原有的世界体系提出了挑战。
英德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我认为,基辛格重提英德关系,无非是德国曾经做过老二,对老大英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提出了挑战。
《南风窗》:19世纪晚期英国实行“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一个国家结盟,但为何最后转向了法俄呢?英法俄结盟后,德国就变得很被动了。
李工真:对于英国来说,法、德是身边的两个威胁,都是对手。但英国采取平衡战略,哪方力量弱了,就帮一下忙,制衡另一方,以此来保证欧洲和平。因为如果两边都帮忙,就等于两边都不帮,英国其实最希望的就是法国和德国把力量都耗在欧洲大陆上,这样它就可以到外面去发展它的殖民地。但到了19世纪末,这种局面被打破,德国放弃了永远不要殖民地的承诺。1890年俾斯麦被迫下台后,威廉二世开始掌政,并到处阅兵,耀武扬威,喊着要搞殖民地,要“阳光下的地盘”,这样一来,俾斯麦苦心经营的和平局势被完全破坏。不仅法国,整个欧洲都很担心,英国和法国自然而然结成军事联盟。
《南风窗》:直到一战前夕,英德之间的关系还是充满微妙的,有人认为英德缺乏战略互信,作出战略误判,最终走向对抗。
李工真: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当真正的战争快要打响时,威廉二世开始害怕了,去找本身是亲戚的英国王室沟通。但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欧洲分裂成了两大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要阻止它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几率就越來越小。
《南风窗》:英德从合作走向对抗,有没有比较明显的转折点?
李工真:德国在经济上越来越强大的时候,英国就感觉到了威胁,一个重要的转折是德国出台大海军政策。英国是海上霸主,靠强大的海军保证着本土与海外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与安全,德国发展海上力量,英国感到了威胁,也开始扩军备战,一来二往,双方关系随着军备竞赛的发展越来越紧张。
《南风窗》:德国为何贸然出台大海军政策?
李工真:德国之所以敢这么干,是因为自拿破仑战争之后,德国每战必胜,没打过败仗。有历史记录可查,德国和任何一个单独的对手打仗,都是赢的。德国的人口素质非常高,它有这样的自信。德国若战败,往往不在于它士兵的质量不高或战斗力不强,而恰恰在于它太强了,以致受到威胁的对手们必须联合起来对抗它。在一战和二战中,德国都是败于对手的统一战线的,等于别人打群架把它打败的。所以,一个民族再厉害,再了不起,也不能与整个世界作对。警惕民族主义
《南风窗》:中国现在也面对着两个麻烦的邻居——正在崛起的印度和受美国保护的日本,近年因领土和领海纠纷矛盾不断。邻居没得选择,但战略可以选择。回看德国当年的战略选择,有何得失?有些矛盾是不是可以避免的?
李工真:当然是这样。但问题在于,1814年欧洲联军打败拿破仑后,通过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了欧洲新秩序。新秩序是建立在欧洲中部一个分裂的德意志联邦,而非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基础之上的,德国统一本身就打破了原有秩序,而且德国还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实际上,当时每一个国家都在扩张,都在破坏现状,英国是第一殖民大国,法国是第二殖民大国,俄国在疯狂扩张领土,美国则从北美13州扩张到了太平洋。这样德国就想不通了,为什么你们可以搞,我不可以?我也是遵照你们那一套原则来的,资源还比你们少,只是弄得比你们好,比你们快,这不正说明日耳曼人的优越性吗?但德国只能说是“天生不幸”,德国处于欧洲大陆中心,所以尽管大家都是侵略者,但别人是在世界体系的边缘上破坏现状,而德国却是在世界体系的正当中破环现状,这个影响太大了,因此在众人眼中,它就成为了唯一真正的侵略者。
《南风窗》:当时德国的体制与欧洲大部分国家,尤其是英国的体制是不大一样的,您刚才提到德国是一种半专制体制,而且德国的大部分工业掌握在国家手里。这种体制上的差异,多大程度影响着那个特殊时期的英、德关系?
李工真:不能说工业,只能说交通、银行、金融、采矿业等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领域,大多掌握在德国政府手里。德国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是英法制度和俄国制度的混合体:皇帝与俄国的沙皇一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直接指派首相,首相可以组阁;但它又像英法一样搞议会竞选,政府花钱要通过议会讨论批准,对政府的为所欲为起到限制性的作用。这样一个制度是很高明的,东方的俄罗斯人看着像自己的朋友,西方的英国人看着又不一定是自己的对手。但要维持它的平衡,本身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这是只有俾斯麦才有的本事,轮到威廉二世这样的平庸之辈时,这种制度就成为了德国的灾难。
但在英德之间,制度的影响还是次要的,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利益的冲突。
《南风窗》:德国的崛起被认为是不完整的,在物质层面已经崛起,但制度和精神层面崛起尚未完成之时,就被民族主义挟持,走向了极端。有人担心,同样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历史屈辱与极端民族主义浪潮的中国,会否像德国一样崛起?
李工真:中国搞德国式的民族主义,还有一定困难。搞民族主义是要条件的,所有民众必须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宗教信仰等。
中国今天的老百姓,大概没几个想打仗的,“独子不当兵”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华民族靠在外面打仗是打不富的,所以千万不要被别人拖进战争,更不要自己去发起战争。当然不可不警惕有人想煽动。
《南风窗》:近年确实出现一些要求对外强硬的声音。
李工真:这是一件很傻的事。还不具备当老大实力的时候,就不要说大话。在国际舞台上,把握分寸、谦逊待人非常重要。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奉行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对外战略方针,首先是裁军,向西方表明并无意为敌,其次,一再强调中国不当头。这种姿态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外交上的姿态就变得更加重要。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之后说得很清楚,中国至少还需要50年的和平,而到现在连20年都不到。
“老二”不好当
《南风窗》:中国的社会结构、发展阶段和面对的外部环境,与当年的德国相似,但中国选择了另一条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平崛起。这种选择更多是主观的,还是与历史发展阶段相关?大国共荣时代有可能来临吗?
李工真:也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在核威慑的时代,美中能否建立一种新的老大和老二的模式。今天的世界格局与100年前很不一样,当时如果双方都有原子弹,就不会那么容易冲动。二战后的苏联和美国也是老二对老大,那才是真正的意识形态对立时代,但因核威慑的平衡,对抗了几十年也没有开战。今天世界经济的运作方式和社会结构,与以前有了很大差别。这些客观因素都在起着作用。
从主观来看,中国也不具备挑战美国地位的实力。虽然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但从生产效率来看,一个德国人等于16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等于12个中国人,一个日本人等于10个中国人,差距太大了。这与当年敢于向世界开战的德国是不可相比的,当时德国的生产效率是世界第一,连美国都赶不上。现在一旦西方施加压力,中国总是采取缓和的态度,固然有受气的成分,不过自己实力不如别人,没太多办法。但中国有氢弹、原子弹,美国也不敢欺人太甚。
《南风窗》:中美建交至今32年,关系时好时坏,却总能保持一种平衡。但有人认为,中美关系即将走到一个拐点。
李工真:中美的矛盾、利益冲突都是实实在在摆在台面的,甚至會渐趋激烈,这些都是可能激发战争的因素。但是,同样存在抑制战争的因素,在今天,这种因素是核武器和经济全球化。今天的经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发生战争,就是双输的局面。
《南风窗》: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其实是一种老大潜意识中对老二的遏制?
李工真:是的。新老二的出现,尤其是它的快速崛起,势必打破原有的世界统治结构。一个在往下垮,一个在往上升,两者本身就存在替代关系,从历史来看,老大和老二的关系从来没有正常过。即使老二一天到晚强调不想做老大,都不会有人相信,至少老大是非常担心的,所以它要趁着自己还有实力的时候,把老二压住。
做老二不是什么好事情。世界上做老二做得最成功的是美国,这归功于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行的“孤立主义”。这种孤立主义不在于不与外部世界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而在于不做老大,不伸头。一战之后,美国就不跟欧洲玩了,让德国、法国、俄国去耗,自己躲在一旁搞发展,到了二战之初,又躲在一旁卖武器,最后还是英国把它请进去欧洲的。美国从老二到老大,瓜熟蒂落,它从英国手中的接班完成得最顺畅、最成功,这才是高手。这也恰恰是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思想。今天的中国有必要用新的眼光来看美国当年的“孤立主义”。
《南风窗》:英德对抗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中美这对老大老二。可说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现在看来,双方是否都还有可努力的空间?
李工真:我总说,事情并不是非得走到那一步。世界的发展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的,历史和现实的差别就在这里。对于任何一段历史,我们都是站在今天去往回推的,看到的是一个逻辑紧密的完整过程,很容易把已发生的事看作历史的必然。但从今天往前走的人,却又都相信未来的走向并不是必然的,否则,人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正因为未来的走向是不确定的,所以人才有发挥自己的智慧,改变某种现状的空间。
往前走,你的努力一定是有作用的。但努力和不努力,往哪个方向努力,结果是不一样的。
链接
李工真数授1988—1990年留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里尔大学,师从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库尔特·迪威尔(Kurt Dǔwell)教授,专攻德国现代化问题,著有《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文化的流亡一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德国现代史专题十三讲——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等书,并担任中央电视台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第六集《帝国春秋》以及“大国系列丛书”中《德国》一册的学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