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重庆市分公司 | 丰永红
运营商应以最具有资源优势的“农村政务信息化”为突破口,逐步推动农村安防、文化生活、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
正如中国移动在今年3月发布的2010年财报中所言,农村、流动人口市场已经持续成为运营商市场的重要增长点。事实上,在当前电信市场,城市用户已经逐步趋于饱和状态,而农村市场则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
当前,三大运营商对农村市场都十分重视,近几年也先后布局于农村市场,并且分别建立、开展和实施运营了“农信通”、“信息田园”及“12316农科在线”等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
对运营商而言,农村市场是一个矛盾体,既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又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鲜明特征。“农村市场,爱你不容易啊。”一位长期从事于农村市场工作的电信运营商工作人员如此感慨到。
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万元左右,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5919元。显然,对于每月人均纯收入仅有不到500元的农村消费者来说,能够用于通信服务消费的支出是相对较少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终端补贴、话费优惠、月租捆绑优惠等政策成为了当前运营商拓展农村市场的最主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在农村市场上采取补贴优惠的竞争策略,三家运营商均耗费了相当的人力、财力成本。
如今在农村市场上,运营商对于语音、信息服务这两大主体服务的市场拓展均显得异常艰难。中国移动研究院2010年7月发布的关于农村用户的调研数据显示,全国听说过“农信通”的人数比例仅为8.37%,而“农信通”是中国移动早在2006年就开始运营的农村信息化品牌,也是在三大运营商中起步相对较早且投入较大的业务之一。此外,该数据还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用户ARPU值仍不足25元。
笔者认为,目前对运营商而言,农村信息化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自2006年开展以来,农信通的普及率仍然较低。
首先,大量的涉农信息均掌控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手中,涉农信息资源较为分散。出于对利益关系的考虑,政府部门对共享信息资源持谨慎态度,这就使运营商面临着因信息孤岛现象而造成的信息资源获取难度大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因涉农信息的专业性而造成的信息加工难度大的问题。运营商对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的难度加大,就难以挖掘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实用信息。
其次,未建立长效的人才机制,难以留住农村信息化所需的专业人才。相比城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都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处于人才净流出的不利之地,这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再次,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仍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掌控能力趋于空白,且短期内也难以形成使用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习惯。人的观念意识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现状是不切实际的。
正如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在2010年11月召开的“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上所言,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有三个阶段,首先是网络建设和资源共享建设;其次是对共享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后是让信息发挥价值,全面运用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
当前农村信息化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初期,这一阶段也正是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时机。因此,运营商在面对机遇的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具体而言,运营商需要从以下四个层面予以推进。
第一,深入了解和挖掘农民的需求,开发出实用性强、应用价值高、易于接受的信息终端。当前在农村很多地区,由于大量青壮年的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运营商应对农村留守的客户群体进行调查研究,重点开发和推广诸如“关爱通”和“爱贝通”之类的实用终端。
第二,加强技术创新,建立农业示范基地,逐步推广成功经验。产品的先入为主,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力、市场份额及利润。运营商应基于3G、4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重点开发现代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等信息化服务产品和应用。此外,依托于现代农业示范点的实践经验,检验产品服务的可用性,并逐步将成功的、趋于成熟的应用向全国各地推广。
第三,加强与政府资源的紧密合作,建立科学长效的信息运营体系。过去几年的成功实践证明,农村信息化发展需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方针。运营商应以最具有资源优势的“农村政务信息化”为突破口,逐步推动农村安防、文化生活、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与此同时,不断探索、深化多赢的合作模式,进而搭建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机制。
第四,加大农村品牌宣贯力度,逐步培养用户使用习惯。运营商应优化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感知,加强品牌推广力度。在推广渠道上,以实体渠道为主,依托“农家店”,拓展“万村千乡”,不断搭建和完善农村渠道,最终将其纳入统一的渠道管理体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