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秀萍 童朝亮
(1盐城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盐城 224002;2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 224051)
盐城市农户养蚕规模变迁分析及发展启示
柴秀萍1童朝亮2
(1盐城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盐城 224002;2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 224051)
通过对盐城市近10年蚕茧主产区农户养蚕规模、蚕茧收益变化及蚕桑规模分布的分析表明:从2004年起,农户养蚕规模化速度加快,规模效益显著。并分析影响农户养蚕规模的因素,提出了蚕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是农户规模化养蚕的主推力量;养蚕规模的大小是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现;并对蚕桑专业户的发展、兼业户与区域规模发展进行了分析。
农户;养蚕规模;变迁;分析
盐城市现有桑园面积1.67万hm2,主要分布于东台、大丰、射阳3县(市)境内,该区域桑园面积占全市桑园面积的91.03%。该区域内户均桑园面积0.171 hm2,占户均耕地面积的43.19%,户均全年饲养蚕种8.36盒,户均养蚕规模在全省蚕业主产区乃至东部蚕业主产区中屈指可数[1-2]。农户养蚕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区域蚕业规模的稳定、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蚕业经济的发展和蚕业集约化生产向深度、广度发展。
蚕业是以桑园为基础,由桑园、蚕种、劳动力(含技术)、资金(含蚕室、蚕具和设施)4大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养蚕规模经营[3]。养蚕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型产业,其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要求。盐城市的蚕桑生产伴随着区域蚕业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户均养蚕规模也不断扩大。我们从户均桑园面积、户均蚕种饲养量、农户蚕桑规模变迁等方面入手,分析近10年盐城市蚕业主产区农户养蚕规模发展的情况。
近10年,盐城市的蚕业主产区东台、大丰、射阳3县(市)区域规模发展不尽相同,但养蚕户户均桑园面积和户均饲养蚕种量的发展趋势显示明显的相似性。3县(市)因其茧丝绸产业发展路径的差异,蚕业发展变化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1.1.1 东台市蚕业区域规模扩大,农户养蚕规模稳步提高 近10年来,东台市桑园面积增加61.65%,养蚕户增加15.10%,区域规模在2008年前一直处于扩张态势。户均桑园面积除2003年略有下降外,其它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至2009年,户均桑园面积达 0.155 0 hm2,比 2001年增长了40.91%。户均桑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至2009年,这一比例已达40.58%。户均饲养蚕种量从2001年至2008年稳步提高,至2008年,户均饲养蚕种达8.10盒,比2001年提高了85.35%。2009年因春季晚霜危害、夏秋季低温寡照,户均饲养蚕种减少至6.57盒(表1)。
1.1.2 大丰市蚕业区域规模缩小,农户养蚕规模扩大 近10年来,大丰市桑园面积减少了57.72%,养蚕户减少74.59%,区域规模在2004年、2008年的2次茧价下跌时都大幅度缩小。户均桑园面积及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户均饲养蚕种量除2003—2004年的市场低潮时略有下降外,其后一直保持上升态势,至2009年,户均桑园面积及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户均饲养蚕种量分别达0.222 7 hm2、45.16%、9.28盒(表1),比2001年分别增加了67.32%、15.73个百分点、80.90%。农户规模化养蚕已初露端倪。
1.1.3 射阳县蚕业区域规模和农户养蚕规模呈波浪式前进 近10年来,射阳县桑园面积增加30.50%,养蚕户减少27.89%,区域规模随茧丝绸市场的波动而起伏,区域规模总体保持扩大势头。户均桑园面积及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009年与2001年相比分别提高了80.65%、16.23个百分点。户均饲养蚕种量在2004年的茧价低潮时略有下降,其后一直上升。至2009年,户均桑园面积及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户均饲养蚕种量分别达 0.224 0 hm2、39.51%、9.21 盒(表 1),农户规模化养蚕的格局基本形成。
表1 2001—2009年盐城市蚕业主产区养蚕户规模、蚕茧收益变化情况
近10年来,盐城市蚕业主产区3县(市)农户蚕茧收益变化情况基本一致。2002年,由于区域规模的急剧扩张及自然气候的异常,户均蚕茧收益与2001年相比显著下降。此后,虽然盐城市遭遇了2003—2004年的茧价低潮,但农户蚕茧收益逐年提高,至2006年户均蚕茧产值达8 000~10 000元,户均每667m2桑园蚕茧产值达3 500~4 000元,户均蚕茧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达25.77% ~29.04%,养蚕规模化经营效果显著。2007—2009年,由于茧价下跌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如2007年秋季病虫害及农药污染,2009年春季晚霜危害等)等原因,使农户的蚕茧收益比2006年前大幅度降低。
我们将农户的养蚕规模,按桑园面积及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大至分为:专业户,指桑园面积0.33 hm2以上及占耕地面积达70%以上的农户;重点户,指桑园面积0.20~0.33 hm2及占耕地面积为50% ~70%的农户;兼业户,指桑园面积0.07~0.20 hm2及占耕地面积30%以上的农户;零散户,指桑园面积在0.07 hm2以下及占耕地面积30%以下的农户。
近10年来,盐城市蚕业主产区东台、大丰、射阳3县(市)各类养蚕户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其中各类养蚕户户均桑园面积变化不显著,但各类养蚕户数量变化明显,特别是重点户、兼业户这2种类型的养蚕户的数量变化明显(表2)。
表2 2001—2009盐城市年蚕业主产区不同栽桑面积的养蚕户分布情况
近10年来,东台市专业户、重点户比例总体提高。2009年与2001年相比,专业户比例增加了近1.38个百分点;重点户比例增加了9.25个百分点;2009年与2002年相比,户均桑园面积下降了28.90%(因缺少2001年不同桑园规模的养蚕户户均桑园面积的数据,故此项指标按2002年的数据计算,以下相同),稳定在0.260 hm2左右。兼业户比例从2001年起逐渐提高,至2005年达最峰高后开始下降,户均桑园面积增加至0.133 hm2以上,零散户比例下降了13.19个百分点。
2001—2007年尽管茧价有所波动,但区域规模一直处于扩张状态,总养蚕户增加,专业户、重点户也一直保持增加,兼业户比例除在2006年有所下降外,总体保持上升趋势,零散户数显著减少,农户养蚕规模进入发展调整期,低规模向高规模发展显著,规模化速度加快。2008—2009年区域规模发展速度放缓,总养蚕户数减少,各规模之间相互迁移。2008年从高规模向低规模迁移,专业户、重点户减少,兼业户比例略有增加;2009年从低规模向高规模推进,专业户、重点户增加,兼业户数量和比例都略有下降。至2009年,专业户、重点户、兼业户所占比例分别是1.75%、14.10%、79.04%(表2),其桑园面积占东台市区域桑园面积比例分别为5.41%、23.60%、69.06%。
近10年来,大丰市、射阳县专业户、重点户有长足的发展。专业户比例,除2004年外,逐年增加,分别增加了10.24、10.95个百分点;户均桑园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但基本稳定在0.400 hm2左右。重点户比例,在2003—2004年、2008年2次茧价下跌时略有下降,但总体呈上升态势,分别增加了22.23、25.81个百分点;户均桑园面积随茧价的升降略有波动,但均保持在0.214 hm2以上。兼业户比例,在大丰市随茧价波动几经起伏,2004年达次高点,旦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了21.05个百分点,户均面积在0.120 hm2左右波动。射阳县兼业户比例,2004年达次高点后逐年下降,下降了29.39个百分点,户均桑园面积2006年前不断调整,而后基本保持上升趋势。
大丰市、射阳县在2003—2004年的第1次茧价下跌时,区域规模下降,总养蚕户减少,专业户、重点户规模向低端规模迁移,2004年兼业户比例又达高点。而后尽管茧价波动起伏,区域规模下降,总养蚕户减少,但低端规模向高端规模迁移一直不断地进行,规模化发展显著。至2009年,大丰市专业户、重点户、兼业户比例分别为 14.47%、32.76%、45.46%,其桑园面积占大丰市区域桑园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9.59%、39.19%、29.44%;射阳县专业户、重点户、兼业户比例分别为 13.81%、39.75%、45.31%,其桑园面积占射阳区域桑园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3.57%、43.14%、33.14%。0.20 hm2以上的规模户比例,大丰市、射阳县分别为 47.32%、53.56%,其桑园面积占各区域桑园面积的比例都接近70%(表2),区域内农户规模化经营蚕业格局基本形成。
21世纪初,盐城市开始全面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增强蚕业竞争力,推广优良桑、蚕品种,普及省力化养蚕技术,至2005年,在主产区内基本普及了大蚕饲养省力化技术、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小蚕电器化共育及蚕期桑树适时摘芯技术等。由于劳动强度的下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蚕农人均大蚕饲养1盒蚕种扩大到人均饲养3~4盒蚕种,小蚕共育率达90%以上,每667 m2桑园饲养蚕种量增加至3.5盒以上。新技术的推广直接推动了农户养蚕规模的扩大。这与前述中,2004—2005年兼业户比例又达高点后下降、养蚕生产进入规模化调整发展阶段、规模化速度加快是相一致的。另外,从2004年起,户均桑园面积及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户均饲养蚕种量虽受茧价波动影响但依然不断增加,至2009年,全市主产区户均桑园面积及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户均饲养蚕种量分别达 0.171 hm2、43.19%、8.36 盒。0.20 hm2以上的专业户、重点户比例增加了2~3倍,大丰市、射阳县有近50%的农户、70%的桑园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蚕业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农户从自身微观利益出发,依据其耕地面积、劳动力、资金等方面综合考虑,结合所处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环境,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蚕规模,使生产收入、效益达到最大化。
3.2.1 蚕业自身特点对农户养蚕规模的影响 一般农业规模经营为单纯的种植业或单纯的养殖业经营,而养蚕既有种植业生产又有养殖业生产,既有露天生产又有室内生产。蚕业生产劳动时间集中,季节性强,且养蚕操作难以大面积实现机械化作业,是以集约化为目标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70年代,日本蚕业的衰退,说明全面的机械化并不能阻挡蚕业在各区域间的更迭,而适合劳动力水平的适度的机械化、省力化将促进蚕业生产效益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土地生产率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我们对盐城市农户养蚕规模发展来看,农户养蚕规模主要是以家庭劳动力为基础,受户均农业耕地面积制约。
3.2.2 劳动力结构对农户养蚕规模的影响 近10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村9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外出务工,一部分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离乡离土融入城镇生活,而有部分劳动力在进入中老年后又回乡专业从事农业生产。从我们对盐城市养蚕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调查显示,从21世纪初至目前,41~60岁的养蚕人员基本稳定在70%~80%,家庭劳动力一般在2人左右,外加1~2个辅助劳动力。蚕业的自身特点和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决定了养蚕的规模化发展是有限的。
另外,由于农户专业从事农业生产,为使家庭劳动力收入最大化,降低农时冲突,家庭农业耕地一般都实行了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使养蚕的专业化趋势减弱。这从全市主产区的桑园面积占耕地面积为30%~50%的养蚕户占总养蚕户的比例达71%就可以看出,蚕业的专业化发展也是有限的。
3.2.3 农业户均耕地对养蚕规模的影响 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体制是以千家万户小农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土地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蚕丝业的分布除了与自然气候密切关联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协调一致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蚕丝业发展良好,但是这些地区农户的收入又对土地有较强的依赖性,使土地流转难以实行,户均农业耕地面积极大地影响了农户养蚕规模的发展。从盐城市蚕业主产区东台、大丰、射阳3县(市)来看,户均桑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及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但在规模化发展的速度上有较大差别。至2009年,大丰市、射阳县0.20 hm2以上的专业户、重点户所拥有的桑园面积约占区域内总桑园面积的70%,而东台市0.20 hm2以上的专业户、重点户所拥有的桑园面积占区域内总桑园面积不到30%。户均农业耕地是影响农户蚕业经营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丰市、射阳县人均农业耕地0.49 hm2、0.57 hm2左右,而东台仅为0.37 hm2左右。
适度经营规模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佳效益的单位劳动力所能够经营的土地面积[4]。“适度”具有动态和相对特性,经营规模随科学技术、经营者生产经营能力的发展而提高,这是动态性;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的不同经营者会有不同的适度规模,这是相对性。从盐城市蚕业主产区3县(市)的发展来看,大丰市、射阳县目前的蚕业区域为20世纪60年代就发展起来的老蚕区,随着蚕业新技术的推广,农户养蚕规模扩大。农户养蚕的规模化发展不仅淘汰了一部分蚕业生产者,使区域规模缩小,同时也强化了一部分生产者的能力,使农户养蚕规模化发展速度显著加快。而东台市规模化发展相对较慢,一方面是受户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区域规模使得区域内农户几乎家家养蚕。而具有良好技术和经营能力的农户毕竟只能是一部分,大部分农户生产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需要通过良好的社会化服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确保养蚕效益,扩大养蚕规模受主观能力限制,规模化进程相对缓慢,安全稳定的效益是大部分农户的乞求,也是东台市区域规模强大的基础。
近10年,蚕桑专业户比例增多,但户均桑园面积减少。21世纪初桑园面积在0.67 hm2以上的大规模养蚕专业户目前在盐城市的主产区已经很少见了。专业户养蚕规模的缩小是蚕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作用的综合体现。季晓琴等[5]对江苏省南通地区1990—2001年养蚕生产经济效果的变化分析显示,蚕丝业经济秩序混乱和市场不成熟使养蚕生产要素利润率大起大落。近10年,蚕茧市场又经历2次低谷,农户为规避市场风险,相应调整养蚕规模。另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稀缺,价格上涨,特别是大蚕期劳动力使用密集,雇用时间短,难以形成稳定的雇工队伍。而过多依赖雇工,对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养蚕业,生产成效受雇工素质影响较大[6],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专业户的综合经济收入。专业户通过缩小养蚕规模,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平衡家庭劳动力使用,尽可能少雇工或不雇工,以确保其综合经济效益。
从盐城市主产区3县(市)蚕桑专业户来看,专业户基本上为方圆一带的蚕桑科技示范户[7]。他们不仅能够吃苦耐劳,熟练掌握各种栽桑养蚕技术,对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而且又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调度人力、物力,把高产、优质、省工、高效的栽桑养蚕技术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这部分农户是蚕业科技推广的孵化器,他们的群体规模受蚕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影响,其发展比例将受到限制。从盐城市主产区3县(市)专业户(桑园面积0.33 hm2以上及占耕地面积70%以上)的比例来看,这一群体基本稳定在15% ~20%,户均饲养蚕种在15~30盒。
近10年,盐城市蚕业主产区兼业户(桑园面积0.07~0.20 hm2及占耕地面积30% ~50%的农户)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从3县(市)兼业户的发展来看,东台市兼业户比例从一开始上升,到2005年达最高后下降;大丰市、射阳县兼业户比例从一开始就呈下降趋势,仅在2004年前后略有上升(2004年达次高点)。随着农户养蚕规模化的发展,至2009年,大丰市、射阳县兼业户仅为45%,其桑园面积占该区域桑园面积为30%左右,东台市兼业户比例达80%左右,其桑园面积占该区域桑园面积为69%。大丰市、射阳县农户养蚕规模化发展较好,但区域规模小,东台市农户养蚕规模化进展缓慢,但区域规模强大而稳定。
东台市从20世纪末开始就实行了茧丝绸产业化运作,至2003年,建立和完善了以各级蚕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组织管理体制,解决了千家万户小农生产对接茧丝绸大市场的问题,减轻了动荡不稳的蚕茧市场对蚕农的冲击。健全了社会化服务机制,从而解决了一大批农村中老年蚕农有关消毒防病、小蚕共育、桑园治虫等一系列技术困境,稳定了蚕种、蚕药、桑保农药市场,集聚了区域内不同层次技术水平的农户从事蚕桑生产,促进了区域规模的强大和稳定。广大的农户都来参与蚕桑生产,是兼业户基础强大的重要因素,而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和水平,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保护蚕农长期的生产效益。
[1]崔世明.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蚕业的助推器[J].中国蚕业,2008,29(1):4-6.
[2]方树友.进一步提高淳安县蚕茧质量的几点措施[J].中国蚕业,2008,29(1):58-59.
[3]徐晓峰,朝德献,徐允中.设定蚕业现代化指标值的探讨[J].中国蚕业,2002,23(1):49-51.
[4]姜丽花,顾国达,周金钱,等.蚕业适度经营规模问题的探讨[J].中国蚕业,2002,23(1):56-58.
[5]季晓琴,李瑞,王建南.南通地区养蚕生产经济效果实证分析[J].江苏蚕业,2003,24(3):43-46.
[6]娄利峰,万荣华,丁刚村,等.浅论蚕桑生产适度规模经营[J].蚕桑通报,2003,34(3):55-56.
[7]严相顺,杨增群,王尚俊.对富东镇栽桑养蚕的观察和思考[J].中国蚕业,2006,27(1):65-66.
[S88-9]
C
1007-0982(2011)01-0034-06
2010-11-25;
2010-12-27
柴秀萍(1965—),女,江苏苏州,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0515-83150598,E-mail:yc_tc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