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1-02-10 06:36简云峰
中国蚕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毕节市

丁 洁 简云峰 王 萍

(1毕节市果蔬技术推广站,贵州毕节 5 51700;2毕节市小吉场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毕节 5 51700;3毕节市普宜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毕节 5 51700)

毕节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丁 洁1简云峰2王 萍3

(1毕节市果蔬技术推广站,贵州毕节 5 51700;2毕节市小吉场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毕节 5 51700;3毕节市普宜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毕节 5 51700)

针对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基础薄弱、技术服务体系不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蚕茧市场混乱和比较效益低等问题,提出了构建全新的产业发展基础、建立健全蚕桑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规范蚕茧收购秩序、推进综合利用开发等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毕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市辖35个乡(镇),6个办事处,总人口130多万人(农业人口115万人,劳动力59万人),总耕地面积61 057 hm2,是贵州省的主要优质桑蚕茧基地,桑园面积和年发种量居贵州省之首。自2003年以来,毕节市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蚕桑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在部分乡镇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特色产业。但是,自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毕节市蚕桑生产一直呈下滑趋势;尤其是2010年,尽管蚕茧市场价格大幅上升,蚕桑生产部门加大了宣传和扶持力度,但全年蚕种饲养量仍下降到近10年来的最低。为此,我们通过大量走访毕节市栽桑养蚕的农户,并对全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毕节市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对毕节市的蚕桑产业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毕节市蚕桑产业的现状

随着毕节试验区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截止2009年底,毕节市建成了3 600 hm2的桑园,其中投产桑园1 666 hm2。主要分布在龙场、普宜、层台、清水、大河、团结、海子街等17个乡(镇)。桑树品种以优质、高产的农桑12号、农桑14号为主。2009年全年发放蚕种6 152盒,生产鲜茧237.9 t,产值380.4万元;2010年全年发放蚕种4 000盒,生产鲜茧140 t,产值392万元,养蚕户达9 260户,户均收入423.3元。主要推广的蚕品种为贵蚕一号、洞·庭×碧·波、菁松×皓月等。

2010年,毕节市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特色经果林项目的实施,推广了方格蔟85.2万片、省力化活动蚕台4 260套,引进了自动控温控湿催青设备11套、自动循环烘茧机9套。在配套基础设施上,毕节市修建了养蚕专用蚕房16 126 m2,催青室185.2 m2,烘茧房 1 014.8 m2,茧仓 763.1 m2。

但是,到目前为止,毕节市还没有茧站和收购蚕茧的专职人员。每年春蚕饲养期间,由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蚕茧公司根据市场行情制定收购价,再安排相关乡(镇)从事蚕桑生产的工作人员组织收购,所有费用由蚕茧公司支付。毕节市也没有丝厂,农户生产的蚕茧,30%由蚕茧公司收购,40%农户自留加工丝棉被、自制土丝,另外的30%由私人商贩收购。

2 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毕节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最低海拔470 m,最高海拔2 218 m,相对高差1 748 m,年平均气温12.1~16.9℃,年降雨量700~1 200 mm,最冷月平均气温-2℃,最热月平均气温28℃以上,大于10℃的有效活动积温2 600~5 000℃,日照时数1 289~1 385 h,无霜期230~260 d,属典型的高原立体气候。加之毕节市的工业不发达、环境污染少、空气清新、水质条件好,非常适宜发展高效与生态相结合的蚕桑产业。

2.2 蚕茧品质上乘

由于毕节市属于偏高海拔蚕茧产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使该地区的蚕茧茧形大、茧层厚、洁净高,毛折在310 kg以内,茧丝长1 100m以上,且光泽度好,解舒率60%以上,是缫制3 A级以上优质丝和出口丝的上好原料。毕节市蚕茧倍受江浙、重庆和四川等丝绸大省客商青睐,蚕茧价格比毗邻的云南、四川两省及周边地区高出10%。

3 毕节市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蚕桑生产基础薄弱

3.1.1 桑园利用率低 由于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料理蚕桑。全市1 666 hm2的投产桑园,只利用了400 hm2,仅占投产桑园的24%,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11%,大部分蚕桑资源闲置浪费,桑园利用率低。

3.1.2 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低 毕节市的现有桑园,除部分种在田间地角的老品种桑树外,90%以上的桑园都是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建成的,大部分桑树都是从浙江省引进的农桑12号、农桑14号桑品种,虽然这2个桑品种优质、高产,但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然而,毕节市的大部分农户重蚕轻桑,重栽轻管,导致桑树提前老化,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低。即使市场行情看好时,蚕农也无法根据行情增养蚕种而错失良机。

3.1.3 单位面积桑园经济效益低 2010年,毕节市全年仅发放蚕种4 000盒,生产鲜茧140 t,产值392万元。大部份蚕农只养春蚕,少养或不养夏秋蚕,平均每667 m2桑园一年仅饲养蚕种0.7盒,生产鲜茧24.5 kg,产值726元。单产低、饲养量少,单位面积桑园经济效益差。

3.1.4 科学养蚕技术的普及率及应用率低 近几年来,农村外出务工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迅速增加,从事蚕桑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和妇女化。由于养蚕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许多先进的养蚕技术很难普及、推广。尽管政府部门通过多渠道对养蚕农户进行培训,但蚕农却难以掌握好桑园树型管理、桑园合理施肥、小蚕一日两回覆盖育、大蚕条桑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

3.2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毕节市的蚕桑技术服务体系严重断层,无法对蚕农提供及时、有效的蚕桑技术服务。一是市蚕桑技术指导部门人员少。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市委、市政府成立的指导全市蚕桑产业发展的蚕桑技术指导部门,现有工作人员4人,难以对全市的蚕农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二是涉及蚕桑的乡镇没有专职的蚕桑技术指导员。尽管这些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蚕桑工作组,但没有专人负责蚕桑技术指导工作,不能为蚕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三是村级没有蚕桑辅导员。村级栽桑养蚕技术指导工作无人问津,蚕桑生产的基本信息都是靠村干部进行上传下达。再加上市财政部门无专项经费投入,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普及,导致蚕桑生产水平低下,行业发展缓慢。

3.3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毕节市的蚕茧收购主要依附于外来公司,市场行情不稳定,蚕农直接面对蚕桑生产的市场风险。2003年至2009年间,毕节市先后引进了2家公司参与毕节市的蚕桑生产发展。2003年引进的公司,积极参与了全市蚕桑生产基地的建设;但在收购蚕茧时,只根据蚕茧市场行情,以保本经营为底线制定蚕茧收购价格,并未从蚕农的角度出发制定保底收购合同,导致蚕农从事蚕桑生产的市场风险较大。2008年,市政府从四川省引进1家丝绸公司,该公司虽与市政府签订了不同级别的保底收购价格,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蚕茧价格下跌,公司在收购蚕茧时不按合同履行,压级压价,甚至不收。而地方政府又没有办法制约公司,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

3.4 蚕茧收购市场混乱

毕节市与四川、云南两省相邻,收购蚕茧的小商小贩较多。市场行情不好时,压级压价;市场行情好时,又四处抢茧,有的甚至连毛脚茧都收。严重扰乱了毕节市的蚕茧市场秩序,影响了毕节市蚕茧质量,同时又误导了养蚕农户,形成恶性循环。

3.5 栽桑养蚕比较效益降低

蚕桑生产既涉及种植业的桑树栽培与管理,又

包含养殖业的家蚕饲养与防病,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有可能对蚕桑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如,在毕节市全年饲养3~4季蚕,养蚕前、养蚕后或养蚕过程中要是不严格实行消毒防病措施,就很容易使家蚕染病,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同时,又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户种玉米、马铃薯、豆类的收入与养蚕的收入相比,也只相差300~500元,而且劳动强度小、劳动力投入少,国家又有相应的扶持政策,致使栽桑养蚕的比较经济效益下降。所以,部分养蚕水平较低、饲养条件较差的农户纷纷出现了弃桑种粮的现象。

4 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4.1 构建全新的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1.1 充分利用现有桑园 在蚕桑产业恢复生产初期,各级政府要加强管理,将退耕还林补助与农户的桑园管理水平、蚕茧产量、质量联系起来,督促农户管好桑、养好蚕。业务主管部门要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蚕桑生产的扶持力度。修建养蚕专用房,推广优良蚕具,完善技术服务网络,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好现有桑园,增加养蚕次数和饲养量。

4.1.2 转变经营规模 传统经营模式规模小,养蚕数量少,蚕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小,蚕农对管桑养蚕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一旦遇到蚕茧市场行情不好,容易挖桑改种或弃养弃管;而且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也不利于省力化蚕台育、条桑斜面育等先进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了毕节市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向规模经营转变[1],培育养蚕专业大户,培植高产典型。但经营规模也不能盲目扩大,必须根据各家各户的劳动力、资金等实际情况适度扩大。毕节市桑园大多是坡地,机械化耕作程度不高;根据我们对毕节市蚕桑生产情况的调查分析,农户桑园面积一般在0.2~0.4 hm2,蚕种饲养量在7~14盒,户均桑园收益达7 000~14 000元为宜。

4.1.3 提高栽桑养蚕技术水平 一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整合各种培训项目,充分利用蚕桑技术资源,强化全市蚕农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让蚕农在桑园管理方面掌握合理密植、科学修剪、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在养蚕方面学会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做好蚕前、蚕中、蚕后的消毒防病工作,掌握好提青、分批、眠起处理、方格蔟上蔟、蔟中保护等技术环节。二是大力推广先进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在提高蚕农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蚕农的栽桑养蚕技能,大力推广小蚕一日两回薄膜覆盖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大蚕条桑斜面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以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蚕农栽桑养蚕技术水平。

4.2 建立健全蚕桑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蚕桑产业是集种植、养殖、加工、经营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仅靠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技术人员是不可能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的。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蚕茧收购或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养蚕大户为骨干,以蚕农为基础,农技人员和辅导员为纽带,大力组建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搞好蚕种、蚕药、蚕具供应及蚕茧收购和技术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地块,服务到农户,实现农民增收。

4.3 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当地蚕桑产业发展。推行“公司 +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改变目前毕节市的生产规模小、管理粗放、市场混乱的生产模式,增强蚕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蚕业合作社为载体,使蚕农与公司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公司与合作社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签订收购合同,合作社负责组织蚕农销售蚕茧。蚕茧收购结束后,公司根据赢利情况,拿出部分资金对能提供优质蚕茧的合作社成员进行二次返利,吸引更多的蚕农加入合作社。这样既保证了企业有稳定、优质的茧源,又解决了蚕农的后顾之忧。合作社作为经济实体,也可以在公司不切实履行合同的情况下,组织蚕茧外销,真正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不断提升蚕农的市场主体地位。

4.4 规范蚕茧收购秩序

按照“谁投入、谁扶持、谁收购、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既要保护蚕农利益,又要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议物价部门每年按市场行情制定合理的蚕茧收购指导价,避免收购者压级、压价坑农、害农;蚕桑生产管理部门与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蚕茧收购市场的管理和整治,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收购资质的审核 力度,对没有收购、经营蚕茧资格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取缔,避免恶性竞争和税收流失,以促进毕节市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4.5 推进综合利用开发

结合当地实际,改变单一的养蚕模式,发展复合经营。一是推行“沼—桑—牧”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二是利用桑枝开发食用菌,利用蚕沙生产蚕沙枕,提高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三是利用等外茧加工丝棉被,增加附加值,提高蚕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大力推广桑园套种豆类、魔芋、菊花、薯类等经济作物[2],提高现有桑园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对新建桑园可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稳定蚕桑生产基地。

[1]冯爱丽,周建刚.蚕业经营模式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蚕业,2007,28(1):50-51.

[2]吴晓琼.桑园地复合经营综合效益调查分析[J].北方蚕业,2009,30(1):33-35.

[S88-9]

C

1007-0982(2011)01-0060-04

2010-12-07;

2010-12-29

丁洁(1972—),女,贵州毕节,大学本科,农艺师。

Tel:13765877466,E-mail:dj721125@163.com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毕节市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躲雨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