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 宁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调整学院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在本科专业教学中推出6个专业课程包,鼓励学生跨专业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可根据兴趣、发展潜力选择专业课程包。同时积极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加强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试行联合培养。
随着高新科技的影响和冲击,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一种发展趋势,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可以认为,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新闻传播业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新闻传播业正处在这样的发展浪潮之中,这就自然向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2010年9月9日,在我国第26个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新闻学院时指出,各种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给新闻工作带来许多新变化新挑战。同学们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努力掌握新闻工作的新知识新本领,还要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胡总书记对新闻学院同学提出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从事新闻教育工作者说的,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新闻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和目标。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新闻教育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任务。
就我国来说,当前一方面正处于重要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转型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需要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业不仅要适应业界内外体制、机制的转变,而且要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全球性行业变革。传播媒介面临着大变革、大融合的时代,特别需要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来自何处?学校教育、新闻学院培养新闻专门人才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任务依然艰巨。而且,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新闻传播教育在新的媒介变局下,因时而动,因势而变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新闻教育不仅要在培养适应行业和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更要能够培养出具有主动引领行业变革、推动时代发展的“战略型人才”。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新闻教育在我国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地位得以确认,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新闻传播专业,新闻传播成为高考学生填报的热门专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踊跃投身新闻行业。然而,进入21世纪的这10多年间,伴随新技术冲击下新闻行业的巨大变革,以及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新闻行业的投射,新闻教育的地位受到一定影响和冲击,社会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市场机制导致的新闻传播轻浮倾向,使得新闻传播行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青睐;新闻教育点的过度设置,而学校的新闻教育又滞后于传媒业的实际运作,新闻传播学科的社会地位有明显滑落,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参差不齐,良莠掺杂,就业前景不够乐观,新闻传播类专业不再是吸引众多优秀学子报考深造的第一选择等等,都影响和制约新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新闻教育的地位之所以出现这些变化,究其原因,新闻专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缺失,急功近利,追求市场效益高于社会效益,网络等新媒体的闯入,造成信息传播环境无序状态或者是乱象情况,转而影响人们对新闻教育的信任和期待。而实际上新闻传播业界以及教育出现的问题,恰恰证明学校新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学校培养新闻人才,我国已建立了良好的传统,积累出丰富的经验。在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在高新技术不断催生传播媒体的环境条件下,需要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专业的素养及技能的培训,才能适应媒介不断变革、媒介逐步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学校的新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漠视。新闻教育者更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岗位意识,不负重托,努力为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出学校新闻传播教育专业、正规的优势,不断输送出合格的、新型的各类新闻传播人才。
当然,我国新闻教育也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凸显特色,利用好既有资源,发挥出各自优势,这也是体现和落实新闻教育重要性的一种举措。我国高等新闻教育的专业点数量庞大,师资力量不均衡,东中西部布局不均衡,表象上的同质化问题,学校教育与实际运作脱节问题等等,需要调整、理顺,使有效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各类新闻传播人才形成层次,学校新闻教育的作用和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如何在学校的新闻教育中实施培养、组织教学?多年来中国新闻学院的院长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即需要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应对媒介融合的变局,这一共识还应坚守,并注重对学生两个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一是更新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二是因时制宜、积极进取的境界。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因应传播媒介发展变化的对策。
当前,我们也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剧增,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教育是短暂的,远不能完成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的培训,所传授的专业技能远远不可能适应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发展。但是,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对于人一生学习教育,又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境界的培养和形成。而这对于将来从事新闻传播行业的学子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特殊行业的职业工作者,如果我们在学校,通过新闻教育,奠定了学生能够继续学习、能够更新知识、自我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这样的一个基础,又赋予学生愿意学习、不保守、与日俱进的观念,使他们不仅具有适应变革的能力,更有与时俱进、主动变革的境界和愿望,他们便会真正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发展的大潮,为新闻传播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包深度报道 2专业新闻报道 2信息图表编辑 2杂志编辑 2新闻采访写作* 2新闻编辑* 2新闻评论* 2传播学(1)视觉传播选修课包摄影技术 2摄影造型技巧 2摄影采访与图片编辑 2新闻摄影理论 2视觉传播实务* 2文化产业概论 2传播学(2)新媒体选修课程包网络新闻编辑* 2移动信息传播 2网络互动管理* 2新媒体管理 2编辑出版学概论 2广播电视专业选修课程包播音与主持 2广播电视节目策划 2广播电视媒介研究 2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2出镜记者与现场报道 2广播新闻报道* 2电视新闻报道* 2广告与传媒经济系选修课程包品牌传播 2广告文案 2广告媒体策略 2广告创意与表现 2市场营销学 2广告学概论* 2广告策划* 2传媒经济理论与实务* 2新闻传播技术基础 2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 2传播研究方法 2危机传播管理 2记者形象管理 2传媒就业指导 1论文写作指导 1选修课程说明:(1) 专业选修课共需选修16学分。(2)本院选修课程由8个课程包组成,每位学生都必须在本专业方向的课程包中选修课程不少于3门计6学分以上;其余学分可自由选修任何一个课程包中的课程,但所选课程至少要来自于本专业方向之外的3个课程包。(3)加⋆号的课程为本专业方向学生必修课,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本专业学生不可重复修课。学术与应用选修课程包
新闻传播学科是应用性学科,强调实践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错的,但是,不能过分强调,过则再会出现偏重于专业实际操作技能的倾向,那能出一般的工匠,与高等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相悖的。每个新闻学院(系)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可能有所不同,但对学生的基础培养和素质培养,是绝不可忽视的。要把握好“受之于鱼”与“授之于渔”的区别。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境界,应重点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首先“走进”课堂,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搭建良好的知识架构;然后再“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不断拓展个人的知识领域,使之具有博学多思、审问明辨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成为自我完善、不断创新、主动成长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介融合可能在推进媒介人才能力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新闻传播教育融合,即推进新闻传播教育向博雅教育前进,形成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在新技术兴起、媒介融合的态势下,新闻传播的专业教育也应当在知识融合和技能融合方面加强培养。比如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调整等等,都要为如何能够融合知识、融合技能服务,力求能够让学生在新闻传播领域多一些选择,使学生在一个主体专业下面实现“多能”。
基于上述认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调整学院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在本科专业教学中推出6个专业课程包,让学生能够既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可根据兴趣、发展潜力选择专业课程包。这一教学实践目前正在探索过程中。同时,在此前提下,也积极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加强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试行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融合。
如何把新闻专业教育的课堂学习与新闻实际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得以增强,除了继续争取社会媒体支持,加强学生的业务实习管理等传统做法外,应该积极挖掘各种资源,为学生搭建进行业务实习的平台。比如利用整合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等项目资源,引入与传媒产业合作共建的机制,搭建具有“实战”功能的媒介融合平台。该平台不仅是学生实习的平台,更是专业的工作平台,能够承担数字化传播时代的专业化新闻业务,可将学生的实习融入新闻业界的生产流程。比如承担校内的信息传播沟通工作,将校内新闻传播资源整合为可供学生学、做的“传媒集团”。如校内各类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站等,都是可资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实践运作的阵地。
新闻教育创新,关键在教师,只有拥有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我国的新闻教育才有希望,创新可能实现。在这方面,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媒介融合时代呼唤媒介融合性人才,这是新闻教育适应未来的大势所趋。身处媒介大变革时代的我们,应对新闻传播教育充满信心,把握机遇,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积极总结、探索新闻教育的规律,适应并能够引领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
编后
近日本刊编辑与一些媒体领军人接触,发现他们不约而同的一个感受和困扰即是能快速上手、素质全面的人才太少,难招、留不住,带队伍费劲。近年传播院校不少毕业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较严重,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中国国情和社会的了解、认知不够,没有给力的人才,哪来竞争力强的媒体?这些切肤之痛,也拷问着我们的新闻教育。(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