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洁, 朱建梅, 李 婕, 袁广明, 向飞军
(1.中山大学药物开发中心,广东 广州 510080;2.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80;3.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广东顺德 528000)
玉屏风散[1]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可益气固表,是中医的经典方。本研究通过建立卵蛋白致大鼠和豚鼠过敏性鼻炎模型[2],探讨玉屏风颗粒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1 动物 清洁级Wistar大鼠,雄性,体质量150~250 g,合格证号:粤监证字2008A011;豚鼠,雌雄各半,350 ~450 g,合格证号:粤监证字2007A051,普通级。均购于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药物和试剂 玉屏风颗粒,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1105,实验时按需要配制成1/3临床用剂量、临床用剂量及三倍临床用剂量3种浓度药液备用。鼻炎康片,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218,每片重0.37 g(含马来酸氯苯那敏1 mg)。吸附无细胞白百破联合疫苗,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规格0.5 mL/支,批号:20071013-1。卵蛋白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F20070827。伊文斯蓝,批号e-2129,进口分装,Sikema公司生产。
2.1 对卵蛋白致大鼠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 参照文献[3-4]并改进,建立大鼠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前肢和后肢跖,分别注射0.1 mL 1%卵蛋白(OVA)生理盐水液和0.2 mL白百破联合疫苗;5 d后以0.5%OVA生理盐水液1 mL注入大鼠背部。初次致敏后第7天开始,1%OVA滴鼻激发,10 μL/(次·d),维持到实验结束。每7天记录一次1%OVA滴鼻后大鼠挠鼻、喷嚏次数及清涕出现的轻重程度,观察时间为30 min。用PCA试验检测IgE抗体效价:致敏后第14天,从同致敏天数各组动物中分别各取2只大鼠腹腔静脉采血,离心分离得血清,并按1∶1、1 ∶16、1 ∶18 比例稀释,分别取 0.1 mL上述稀释好的各种血清注射于正常未致敏大鼠背部皮内。48 h后,尾静脉注射1 mL含1 mg卵蛋白和10 mg伊文思蓝的生理盐水溶液,30 min后处死大鼠,剥离背部皮肤,测量蓝色斑点直径,大于5 mm判定为阳性。于致敏后第21天、第28天、第35天,分别按上述操作重复进行一次,以判定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大鼠血清中IgE抗体效价的变化。致敏后第14天,选取鼻炎症状积分3分以上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鼻炎康(阳性对照)组。另设正常组大鼠12只,给予同容积饮用水,双侧鼻孔滴入生理盐水。各组均在OVA滴鼻前1 h灌胃给药,共给药3周。在OVA滴鼻30 min内观察鼻炎症状,记录挠鼻、喷嚏次数及清涕出现的轻重程度,每7天观察一次。用积分迭加法评分(挠鼻:抓挠3次为1分,3~10次2分,抓挠不止3分;喷嚏:1~3个为1分,3~5个2分,连续喷嚏3分;清涕:流到鼻前孔1分;超过鼻前孔2分;涕流满面3分)。
2.2 对卵蛋白致豚鼠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 参照文献[4-6]并改进,建立豚鼠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两后肢四头肌,分别注射5%卵蛋白(OVA)生理盐水液各0.4 mL,腹腔注射5%OVA 1 mL。初次致敏后第7天开始,2.5%OVA 滴鼻激发,10 μL/(次·d),维持至实验结束。致敏后第14天,根据鼻炎症状选取合格豚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鼻炎康(阳性对照)组。另设正常组豚鼠10只,给予同容积饮用水,双侧鼻孔滴入生理盐水。各组均在OVA滴鼻前1 h灌胃给药,共给药两周。
对各给药组流清涕动物进行计数,每天1次,按症状好转率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各组动物总数—流清涕动物数/各组动物总数 ×100%=症状好转率。连续给药第10天后,将各实验组豚鼠缺氧处死一半;给药后第14天,处死剩余的一半;取动物鼻中隔黏膜组织,每组还各取2只豚鼠肺下叶组织,经脱钙、脱水包埋、染色切片。镜下观察所有实验组豚鼠鼻黏膜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浆细胞浸润、腺体增生以及柱状上皮鳞化程度、支气管周围、肺组织炎性病变情况,用迭加法计算各组病理观察平均积分。
3.1 玉屏风颗粒对OVA所致大鼠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3.1.1 鼻炎症状 从初次致敏第7天开始,抗原攻击后动物挠鼻、喷嚏的次数,流清涕程度逐天增加,卵蛋白致敏第14天,动物造模成功(P<0.01)。将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6组给药。用药第7天,玉屏风中剂量、低剂量组鼻炎症状反应有明显改善(P<0.01、P<0.05);用药第14 天,玉屏风中剂量组可明显改善鼻炎症状(P<0.01),玉屏风高、低剂量组鼻炎症状积分有减轻趋势;用药第21天,各给药组鼻炎症状与模型组比较仍有减轻趋势,但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1.2 IgE抗体水平变化 致敏后第14天,造模动物血清样本IgE抗体均呈阳性反应,皮内蓝斑均>5 mm,血清IgE抗体达到最高值。用1%OVA滴鼻每天激发,在14~28 d之间能基本维持稳定的IgE抗体效价1∶1、1∶6、1∶18以及鼻炎症状,而正常组动物始终没能检测出IgE。用药后7 d,模型对照组血清样本IgE抗体效价范围在1∶1~1∶18;而玉屏风颗粒治疗组随着给药时间增加,IgE抗体滴度降低,效价范围在1∶1~1∶6内,1∶18抗血清样本呈阴性。用药后14 d,模型对照组与玉屏风颗粒治疗组血清样本效价范围均为1∶1~1∶6。
3.2 玉屏风颗粒对OVA致豚鼠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3.2.1 鼻炎症状 从初次致敏第7天开始,抗原攻击后动物挠鼻、喷嚏的次数,流清涕程度逐天增加,在OVA致敏第14天,挑选造模成功动物随机分为6组后开始给药。各治疗组鼻炎症状随给药时间增加逐渐减轻,好转率逐渐提高。给药第4天开始,玉屏风高、中、低剂量组及鼻炎康组症状好转率开始明显上升;给药第6天,玉屏风中、低剂量组鼻炎症状明好转率均﹥70%;给药第10天时,玉屏风中、低剂量组鼻炎症状好转率均﹥80%以上;在连续给药14 d后,组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玉屏风中剂量组、鼻炎康阳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F=3.45。见图1。
图1 豚鼠鼻炎症状组间好转率比较Fig.1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allergic rhinitis symptoms
3.2.2 鼻黏膜组织学观察 正常组动物几乎无鼻黏膜嗜酸细胞(EOS)浸润,经反复给予OVA抗原攻击后,模型组鼻黏膜溃疡、腺体增生以及充血水肿比较明显,尤以EOS浸润明显增多(P<0.01),表明EOS浸润在OVA过敏性鼻炎模型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连续给药10 d后,玉屏风中、低剂量组上述病理学特征得到明显改善(P<0.01、P<0.05),改善效果呈正相关(P<0.05)。连续给药14 d后,各实验组病理学改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模型对照组及各实验组豚鼠肺组织、支气管周围组织学观察,未发现EOS增多,上皮细胞增生,肺泡间隔变窄,局部充血等病理学改变。表明经鼻腔的抗原激发方式,使变态反应局限于豚鼠的鼻腔。见表2、图2。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7],是以突发性及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症状特点的一种变态反应疾病,属中医“鼻鼽”范畴,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复杂,其中鼻黏膜嗜酸细胞(EOS)浸润是过敏性鼻炎的重要病理学特征。近年来,致敏原检测及全身免疫功能调节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受到重视,并开始选用相应药物用于临床治疗。
玉屏风散出自元·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是益气固本之经典方,其所治病证“肺气虚证”既是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常见证型之一,也是临床各型变应性鼻炎患者长期反复发作后形成的易感体质——肺气亏虚体质[8]。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玉屏风散对免疫系统效应较为肯定,不仅对体液免疫(使IgA、IgG升高,使IgE降低)、单核巨嗜细胞系统、T淋巴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而且对红细胞免疫也有增强作用[9-10]。本实验通过玉屏风颗粒对大鼠和豚鼠两种过敏性鼻炎动物模型治疗作用研究表明,玉屏风颗粒可明显改善大鼠和豚鼠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血清IgE水平降低,过敏性鼻炎症状显著缓解,使豚鼠鼻黏膜EOS浸润减轻,鼻黏膜溃疡、腺体增生以及充血水肿得到明显改善,提示玉屏风颗粒可通过扶正脱敏,调节免疫反应着手治疗过敏性鼻炎,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表2 OVA豚鼠过敏性鼻炎模型病理观察评分(给药10 d后,n=5)Tab.2 The nasal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guinea pig allergic rhinitis models
图2 鼻黏膜组织学观察Fig.2 The nasal pathological change of the guinea pig allergic rchinitis models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616.
[2]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0-1418.
[3]陈 忠,陈法娣.大鼠过敏性鼻炎模型建立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0(6):276-278.
[4]赵 宇,C.Andrew van Hasselt,吴港生,等.卵蛋白经鼻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76-180.
[5]肖 东,陈卫军,胡志林.复方双辛喷雾剂对豚鼠过敏性鼻炎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51-2752.
[6]邢金燕,张建国,邹泽红,等.新型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J].广东医学,2007,28(8):1225-1228.
[7]张 予.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2007,6(2):24-30.
[8]张仲林.从“肺开窍于鼻”理论探讨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J].江苏中医药,2009,41(10):11-12.
[9]王秋菊.玉屏风散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J].兽医导刊,2010,(1):45-47.
[10]王 亮,卞慧敏.玉屏风散的免疫效应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