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借力国家战略放飞蓝色梦想

2011-05-26 05:17:08杨培举
中国船检 2011年3期
关键词:海工海洋工程油气

本刊记者 杨培举

海工,借力国家战略放飞蓝色梦想

本刊记者 杨培举

● 广袤的蓝色国土,承载了中国多少希冀和梦想?

● 专业人才多、高校多、科研院所多,缘何难以突破装备瓶颈?

● 面对领海油气资源流失,国家层面如何作为?

吴有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船舶结构力学和水弹性力学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国作为一个人均资源贫乏、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应加快实施“下五洋捉鳖”战略,开发深海油气资源。然而我国深海开发装备技术发展起步晚,门类不全,能力薄弱。世界上,中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高校最多、科研机构最多、人才数量最多,舶舶工业规模在世界上也最大,为什么海工装备技术和产业发展不快?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经济结构调整乏力。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在美国和日本的很多高校中都取消了,而中国却在增加。过去有9所高校设有这方面的专业,现在则增加到十三四所,而且毕业生就业特别容易。既然我们培养的人才如此之多,为什么发展海工装备业这么难?主要原因之一,产业发展结构失衡:重船体平台总装建造,轻动力系统与配套装备。绝大多数国有的与民营的企业,都以抓总装建造作为扩张发展的主要着眼点,没有把重点放在船舶配套装备方面,更没有放到海洋工程配套装备方面。从2008至2010年,短短几年内,我国造船产量超过了日本,又超过了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靠的是扩大总装造船产能,到处新建船坞、船台,致使产能远超过6600万载重吨,严重过剩。船舶配套装备的国产化率却仍然不高,海洋油气装备制造占世界的份额更不到10%,其中配套装备以3000米水深半潜平台为例,国产化率只占8%,产值只占3%。主要原因之二,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和技术开发力量和机制。船舶与海工配套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企业,尤其是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单薄,产学研结合不紧,力量分散,且缺乏振兴配套装备产业的全盘计划和调控手段。

中国要想成为造船与海工强国,配套装备制造业必须跟上,必须扶持核心企业。虽然海工装备比造船的门槛更高,但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国产化道路。像我国的陆上钻机,技术已很高,钻杆都已出口,有关技术为什么不能开发用到海上,而一再买国外设备?我们没有立足国内企业解决装备问题。我认为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和引导国有企业担负起结构调整的重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能力。目前,中国船舶与海工技术领域缺乏合理的调控和分工。国外的大型企业集团对外搞市场经济,内部搞计划调控,而我们的大企业集团内部却搞市场经济,研究所和工厂各搞各的,互相脱离,互不支撑。另外,我觉得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政府各有关部门协调不力也有关。对船舶及海工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交通部、海洋局、农业部都管一些,都有投入,但各干各的,互有重迭。海洋方面要做的事太多,牵涉的范围太宽,应该成立一个国家海洋委员会,加强结构调整的统一步署和全面协调能力。

颜开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第七○二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面对沉睡的海洋油气资源,以及国内能源的日益饥渴,我们却眼睁睁目睹我国领海的油气资源不断流失,非常痛心,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少深水海工装备。

国家“十二五”规划里,虽然没有将海工装备业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但其中有一章专门讲发展海洋经济的,说明国家层面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高度重视。海工装备虽然只是海洋经济里面的一个部分,但其影响却非常深远,因为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海工装备。

就海工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走向深水是必然的,而中国恰恰受阻于此,相关共性技术和基础研究仍然非常薄弱,我们必须突破相关技术瓶颈。海底生产、生活系统,海底管线系统,水下探测、感知、传输、生命保障等技术领域,还有不少空白。与船舶相比,海洋平台要复杂得多,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也要适应生产作业。所以,海洋平台上所需要的设备对它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比对船舶高得多。船舶出现故障可以拖到船坞去修,但海工平台很难做到。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像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那样的事故,将是灾难性的。另外,事故后的处理,更是对技术的考验,因为海上灾难性的事故处理起来非常复杂。对此,现在我们还没有太多的技术储备,一旦出了事故我们怎么到事故现场,拿什么去观察,采取何种方案应急处理,拿什么去作业等,都还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船舶制造有设计院、研究所、船级社和造船厂等支撑,体系上是很完整的。而海工这块的研究相对还是比较薄弱,新型海工平台和特种船舶的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较多来自于国外,需要国内加大投入力度,合力攻克关键技术,并着力培养海工装备的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安装、海上转运等方面的研究队伍。可能的话,择机收购外国公司,提高起点,也是一种选择。

我虽然不能确切地说出海工市场有多大,但我感觉海工的内涵要比造船发展空间大。实际上,海洋工程包含的内含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超出以前的船舶工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里,造船业已不怎么直接被提及了,而海洋工程则成了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当然这不是说船舶制造业不重要,不发展了,实际上政府开始注意到,船舶业做到现在不是做大的问题,而是做强的问题,因此转而支持海洋工程装备这是理所当然的,我认为这可能还是从能源的角度来考虑多一些。实际上,“十二五”规划提到的海洋经济前景非常可观,现在是油气开采,以后就是可燃冰开采,未来还有很多新领域等待我们去考察、探索、开拓,所以对各种各样的装备的需求会非常多。可以说,现在我们仅仅是做了开始的一部分而已。从国家战略来讲,发展深海石油势在必行,因此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必然的选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企业蜂拥而上进军海工,而且不约而同地扎堆地从做低端产品做起,令人担忧。

如何尽快提升中国海工装备业整体竞争力?新加坡海工业的发展路径,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听新加坡一个海洋工程的负责人讲,新加坡在46年前,连很小的船都基本造不了,而现在已是世界海洋工程设计总部和基地之一。其重要原因就是重视技术创新,重视设计。

张圣坤

猜你喜欢
海工海洋工程油气
高性能海工结构钢API2W的研发
山东冶金(2022年2期)2022-08-08 01:51:12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非常规油气(2021年2期)2021-05-24 03:23:36
海工装备用Q390E钢表面腐蚀防护实验研究
电镀与环保(2017年6期)2018-01-30 08:33:31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 09:25:55
海洋工程专家 刘培林
《海洋工程》第二届理事会
海洋工程(2015年1期)2015-10-28 01:36:21
海洋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海洋工程(2015年1期)2015-10-28 01:29:14
沿海电站海工工程的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