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峻波,李海燕,杨亚非,钱传云
(1.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云南 昆明 650021;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云南 昆明 650032)
脑梗塞常见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动脉血管壁异常等疾病,当血流缓慢,血压下降时引起血管闭塞,相应脑组织产生缺血性功能障碍。轻度患者出现短暂性的脑缺血所致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超过24 h。重度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肢体乏力、或者偏瘫、单瘫、失语等,24 h症状达高峰。笔者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35例,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09年5月收住本院急诊内科的脑梗塞患者55例,女 23例,男 32例,年龄50~82岁,其中20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5例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10例为腔隙性脑梗塞,无明显临床表现。将55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5例,2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按脑梗塞的常规治疗,予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日1次,疗程 7d;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经过治疗后的血黏度,血液流变学和症状的改善情况,行TCD等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标准 显效:头晕、头痛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血黏度下降,肢体活动功能改善;有效:偶有头晕、头痛症状;无效:头晕、头痛无明显缓解,肢体活动功能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全血黏度/mPa.S高切 低切纤维蛋白原/g◦L-1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 354.36±0.99 11.24±2.78 4.13±1.14 1.86±0.51治疗组 治疗后 354.05±0.78 10.62±2.80* 3.56±0.72* 1.64±0.41*对照组 治疗前 204.28±0.89 12.09±3.47 3.78±0.99 1.87±0.39治疗后 204.06±0.69 10.66±1.39* 3.57±0.85* 1.62±0.31*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mmol/L,±s)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mmol/L,±s)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组 治疗前 35 6.78±0.65 1.08±0.51 3.78±0.56治疗后 35 5.11±0.53*1.98±0.32 2.13±0.65*对照组 治疗前 20 6.65±0.66 1.11±0.36 3.64±0.56治疗后 20 6.34±0.69 1.67±0.34 3.15±0.34
2.3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治疗后上述实验指标无异常改变,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脑梗塞、脑供血不足常因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头重、头痛、耳鸣、眩晕等各种症状,早期使用改善循环的药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高凝状态有显著改善作用,在基本用药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通过改善血凝、血小板参数指标,改善脑缺血缺氧,早期恢复肢体活动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其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相当。
丹红注射液组方为丹参与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为常用活血化瘀中药之一。红花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红花苷经盐酸水解后得葡萄糖和红花素、红花醌苷及新红花苷。红花性平,入心肝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花水提物及水溶性混合物有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降低血栓的长度和重量,明显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有一定的溶解血栓并抑制其生长的作用。红花的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对二磷酸腺甘(ADP)导致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较少,本研究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治疗脑梗塞可能是通过促进梗死灶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增加突触数目和增强突触传导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其中成分丹参具有扩张脑动脉,增加脑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血红细胞聚集,加速血流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