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在流转中优化

2011-05-25 13:21柳博隽
浙江经济 2011年12期
关键词:公共资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文/柳博隽

浙江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五普”以来的10年间,全省新增常住人口765.71万人。其中,城镇增加1077.55万人、乡村减少311.84万人。这相当于常住人口的“增量”全都流向了城市,还有大量“存量”的农村人口流出,表明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潮流势不可挡。

大量人口流向城市,无疑给城市的交通、能源、环境等带来巨大压力,处置不当的话,“城市病”随之产生。“城市病”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因“大”而病,即城市单中心扩张后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第二种是因“偏”而病,即城市单方面发展后造成的不可持续性;第三种是因“半”而病,即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后,出现就业不充分,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现象。

治理城市病需要“对症下药”。就第三种城市病而言,症结在于我们的城市化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了,却因为城乡制度的鸿沟,其名下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依然配置在农村,也不能流转到城市。于是,城市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而农村的学校却已开始空置,造成有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治理此类城市病的根本之策,是有序推进常住城镇的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将统计上的“城镇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也就是在制度上,将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村劳动力及其赡养人口,纳入城镇经济社会管理系统,真正成为就业非农化、居住城镇化、公共服务市民化“三位一体”的城镇居民。这样,基于户籍的公共资源配置就不再“错位”。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户籍、土地、住房等方方面面,当务之急是让公共资源先“动”起来,能够随着人口进城而流转到城市,再由城市进行整合配置,以确保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从社会就业看,主要是在消除进城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和就业报酬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进城农村人口对就业公共资源享受的不平等。重点是整合城乡培训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一批各具专业特色的农民工培训基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实施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工培训项目;采取订单、定向、联合培训等方式,开展一批社会就业容量大的农民工专项培训,加强进城农村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打通从“民工”向“技工”转化的通道,破解城市“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问题。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重点在土地、税收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创业者不拘形式、不拘规模,走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创业道路。

从基础教育看,主要是顺应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的趋势,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城乡制度壁垒,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教育设施布局,提高有限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解决城镇“上学难”问题。重点是将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固定性和人口的流动性结合起来,建立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流转机制,使得进城农村人口子女不受户籍的限制,其名下的教育经费等公共教育资源能够随人流入城镇,由城镇统筹优化配置,从而确保城镇能够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确保进城农村人口子女能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最终取得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成果的相对平等。

图/金川

从公共卫生看,主要是建立用工单位、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对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可以按规定选择和转换不同的医疗保险。即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对接机制,进城农村人口可将在农村享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按照规定转换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确保医疗保险与工作生活在时空上的一致性,真正解决农村人口无论是进城务工还是在农村务农的医疗保障问题。同时,加快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猜你喜欢
公共资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云南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工作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公共资源要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