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冯洁
图/金川
记者:当前,宏观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将持续;欧洲债务危机还在发展;美元贬值和全球性通胀趋势明显;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通胀预期增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考验。融资难也成为摆在中小企业面前更为严峻的挑战。您认为,要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从金融机构、政府和中小企业角度而言,分别应怎样应对?
刘建民:我接触过很多国内的银行,尤其是一些商业银行。在应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时,他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中小企业信息少,可信度差,银行无法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许多商业银行在异地复制他们的成功。
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接受的中小企业贷款,坏账率是比较低的,一般来说不到1%。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扩展业务,成为他们的一大困惑。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而言,由于拥有一批贷前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他们对于当地中小企业的信贷信息往往能比较好地把握,然而,一旦扩展到其他地区,离开了这些优质的人力资源,银行在新区域就很难找到替代性的人才,规模化的步伐也由此受限。
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是劳动密集型的经营模式。举例说,某商业银行在当地经营得不错,而这主要得益于它拥有一个20人的贷前审计团队,他们普遍拥有5-7年甚至更长的工作经验,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融资情况也比较了解。然而,一旦脱离了人力,脱离了经验,人力资源反而成为银行异地扩张的最大瓶颈,这就相当于“手工作坊”发展到“现代化大工厂”所遭遇的瓶颈。
这方面,国外银行有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对于小企业的信息,国外银行往往通过比较好的数据积累和分析,对贷前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立一个中小企业信贷的数据库。事实上,对银行而言,坏账的价值远远高于成功放贷的价值,在坏账中银行往往能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为之后的贷前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和借鉴。
从银行角度提高贷前风险管理只是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充分地提供自身的融资记录,让银行有据可查,也是解决当前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却恰恰相反。越是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他们所能提供的企业信息和融资信息越是一无所有;而越是财务报表、融资信息完备的中小企业,他们的融资需求反而并不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银行设立自己的放贷门槛也是本着对股东负责的原则。
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让另一部分已达到放贷标准的中小企业顺利获得银行贷款。现在的情况是,有一部分中小企业,虽然已经符合放贷标准,但由于信息不完备,导致银行驳回其贷款申请。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我觉得政府的适当介入也是必要的。在美国,我们富国银行的一些客户对象中,也有一些小企业达不到我们内定的放贷标准,银行当然不可能妥协,毕竟它既不是创投,也不是天使投资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会视具体情况介入。在美国,有一个专职机构负责这一工作,即SBA(美国小企业署的简称),若是符合SBA标准的项目,该机构就会与商业银行合作,帮助这些企业获得贷款。一旦这些贷款成为坏账,政府的担保率可达80%。尽管中美国情不同,但美国小企业署的做法也许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记者:如您所说,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在贷前管理上还只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模式。您认为,应如何改变这一局面?
刘建民:的确。国内大部分银行,其贷前管理还停留于劳动密集型的模式,他们可以把贷前管理做得很精很细,却在扩展上存在局限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不断增长,开发银行的商业智能(BI)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已有存款的整合;二是向亲友借款;三是通过正常途径融资,如银行贷款、创投;四是政府扶持、补贴。而如果这些渠道都无法解决融资难题,企业惟有借助民间借贷的途径获得融资。
在浙江,民间贷款是一大特色。随着这一渠道的合法化,银行在评估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也有了新进展。过去,银行拿到企业的贷款申请,由于缺乏企业的民间借贷情况,很难知晓企业到底在民间贷了多少资金,难以评估其负债率。也许,在已有的贷款之上,再有“一根稻草”这家企业就被拖垮了,这种情况下,银行就容易出现坏账。而随着民间借贷的合法化,一旦企业的民间借贷信息得以共享,这种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土壤最肥沃的地区,在民间贷款实现合法化的情况下,应当更好地探索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信息体系,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针对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这将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走上标准化、透明化的道路。当然,这一体系的建立仍需政府加以推动。
记者:在当前信贷收紧的预期下,应如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满足浙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初创阶段的融资需求?
刘建民: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初始阶段的融资最难。一旦企业在行业中具备一定的经营历史,积累了一定经验,就能够让银行方面有据可查,银行再进行风险评估也会显得相对容易。
对此,我的观点还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企业融资IT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合法化、规范化的信息平台,银行可以共享关于企业的融资信息,并可以通过这一系统识别出两类人:一是评估后认为风险较低的,可以放贷;二是高风险的,拒绝放贷。这在某种程度上既帮助了中小企业,使其更高效地解决其融资问题,同时又帮助了商业银行规范、合理应对中小企业贷款。
记者:“十二五”时期,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金融体系成为一项重要任务。除了借助中央的金融体系改革和宏观调控,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您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推动这一进程?
刘建民:在美国,金融危机过后,大家最关心的已不仅仅是赚钱多少,而是金融体系会不会崩溃,造成社会不稳定。在这一特殊时期,如果风险管理做不好,银行就会破产。因此,金融业的健康程度成为影响整个社会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政府也着力构建一个有助于产业升级的更完善的金融体系。中国银监会目前力推新巴塞尔协定,设置最优化的坏账储备金率,这是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方面之一。
对于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在这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在中小企业贷款的贷前和贷后管理上,政府应当致力于建立一个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平台。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往往很难跨省,完全可以从省一级的角度建立这一信息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中小企业的债务情况、经营情况就不再是一个困惑银行的黑盒子,银行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平台了解中小企业的运营状况,从而决定是否放贷。当然,这一平台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投入,因此这项工作必然不是银行而应当是政府推动,才可能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