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雷,王小琴,顾冰洁,沈敏宁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南京 210006)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是以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为靶抗原的一组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血清学指标。ANA阳性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状态,但部分正常人群也可出现ANA的低滴度阳性。在临床上对于发热待查患者的诊治常要求鉴别感染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部分患者ANA阳性,但又无明显结缔组织病的相关临床表现,常会给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现对本院风湿免疫科近两年来收治的47例发热待查、并最终确诊为感染性疾病的患者监测其治疗前后ANA滴度的变化,以探讨感染对患者ANA阳性率及滴度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自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诊治的47例发热待查患者,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28~88岁,平均(56.4±17.7)岁;60 岁及以上患者19例,60岁以下患者28例。这些患者最后经检查均诊断为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者35例,病毒感染者12例,并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出院。这些患者均无明显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光过敏、雷诺现象等结缔组织病相关的临床表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
1.2 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人Hep-2细胞作为底物,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的ANA滴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治疗2、4、8周不同时间之间的结果行方差分析。
2.1 感染患者ANA阳性率在47例感染患者中,ANA阳性者共13例,阳性率为27.7%(13/47)。其中年龄≥60岁患者中阳性9例,阳性率为47.4%;<60岁者阳性4例,阳性率 14.3%,差异显著(P<0.01)。细菌感染者阳性8例,阳性率22.9%;病毒感染者阳性5例,阳性率41.7%,差异显著(P<0.01)(表1)。
2.2 治疗后ANA滴度的变化 在细菌感染患者组及年龄≥60岁患者组,抗感染治疗可导致ANA滴度的显著降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时,ANA滴度差异显著(P<0.01)(表2、3)。
表2 不同感染患者治疗前后ANA滴度变化
表3 不同年龄感染患者治疗前后ANA滴度变化
ANA阳性与多种炎症性风湿病有关,并被纳入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分类标准中[1]。对于某些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常作为筛查指标,ANA阴性则几乎可以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故其对于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意义重大。但ANA阳性并非等同于自身免疫病。对53例ANA阳性但无结缔组织病相关临床表现的受试者进行为期8年的随访发现,仅有3例最终发展为结缔组织病,提示ANA指标较为敏感,但特异性相对较低[2]。
ANA阳性除主要见于自身免疫病外,还可见于感染、肿瘤及部分健康人群。一项旨在比较移居意大利的菲律宾人与意大利本土人的ANA阳性率的研究显示,二者 ANA阳性率分别达 23.7%和8.3%[3]。此外,有文献报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ANA 的阳性率达 9.4%[4],70.6% 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ANA为低滴度阳性[5]。ANA的出现与年龄有较强的相关性,年龄在65岁以上的健康人ANA阳性率右升至10%~37%[6]。一项对214例健康儿童及成人的研究结果表明,ANA总阳性率达36.2%,约12.6%的儿童ANA阳性[7]。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在部分健康人群、感染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及儿童中,ANA均可阳性。
ANA产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其与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病原体等)、体内因素(如遗传、性激素失调等)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外源性抗原(如感染)与自身抗原的免疫性交叉反应(“分子模拟”),自身抗原结构的改变而激发自身反应性T细胞应答,以及细胞凋亡产物清除的延迟等机制。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感染患者的ANA阳性率达27.7%,较文献报道的健康人群显著增加。同时,感染可影响ANA滴度,导致部分患者ANA呈高滴度阳性,尤其对于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及病毒感染者更为显著。其中,细菌感染者的ANA阳性率达22.9%,病毒感染者达41.7%;60岁以上的感染患者ANA阳性率达47.4%,而60岁以下者为14.3%。病毒感染更易导致机体ANA的产生,这可能与病毒抗原的“分子模拟”机制有关。因感染而升高的ANA滴度会随着感染被控制而逐渐滴度下降甚至恢复正常,进一步提示ANA滴度的升高与感染呈正相关。
以上结果提示,临床上对于发热待查的患者,虽有ANA滴度的显著升高,但缺乏结缔组织病相关的临床症状(如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光过敏、雷诺现象、口眼干燥等)时,诊断结缔组织病应十分慎重,需首先排除感染等其他疾病,以减少误诊或漏诊的发生率。
[1]Vitali C,Bombardieri S,Jonsson R,et al.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Sjogren's syndrome: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European criteria proposed by the 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Group[J].Ann Rheum Dis,2002,61(5):554-558.
[2]Myckatyn SO,Russell AS.Outcome of positive antinuclear antibodies in individuals without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J].J Rheumatol,2003,30(4):736-739.
[3]Cacciapaglia F,Arcarese F,Rigon A,et al.Antinuclear antibodies prevalence in Filipinos migrated to Italy[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08,12(4):267-270.
[4]Narciso-Schiavon JL,Freire FC,Suarez MM,et al.Antinuclear antibody po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clinically relevant or an epiphenomenon?[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9,21(4):440-446.
[5]张海萍,闫惠平,冯霞,等.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特征及其临床相关性[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2):154-157.
[6]Tan EM,Feltkamp TE,Smolen JS,et al.Range of antinuclear antibodies in "healthy"individuals[J].Arthritis Rheum,1997,40(9):1601-1611.
[7]Maria OEH,Claudio AL,Suzana CR,et al.Frequency of antinuclear antibodies in health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Clin Pediatr(Phila),2004,43(6):637-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