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传伟
所谓语文创新教学,就是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积极吸收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以课堂教学为要主渠道,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创新价值和学生潜在的创新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简而言之,语文创新教学就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指向的学科教学活动。
实施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小结,基本按照教师既定方案实施,离开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很难推进;从信息来源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一条“教参—教师—学生”狭窄的信息渠道;学生既缺乏信息的采集机会,又不能离开教师主动交流;中下程度的学生在讲授法占主导地位的课堂里,常处于“陪坐”状态,就是优生也只是跟着教师兜圈子,当配角。从评价的标准看,也是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作为衡量尺度,学生有不同观点,也只能统一于“标准答案”之内。因此,学生在这种课堂里,很难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主体,也就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
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多激励学生敢想、敢试、敢做,说真话,说新话,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语文教育学家魏书生完全把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出一套“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六步教学法和“三结合”的语文自学方法,在教师较多时间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二、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他们求知欲强,喜欢标新立异,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但在我们的教学方法中都有意无意地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阅读为例,分段只有一个标准,中心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教参的观点。学生丧失了发言权,变成了“留声机”。在作文上走得更远,要求学生的文章,主题得积极,思想得深刻,否则便还以颜色。“尝试”只能是打工、经商、当老师,如果尝试考试作弊、恶作剧、早恋,即使是以一种深深忏悔和自责去写,也难逃厄运。“他(学生)忘记了这是严肃的考场作文,忘记了中学生不准谈恋爱的规定,怎么可以在考场上随意挥洒自己的感情!”这是位多年中考作文评卷者的评语。评卷人自己就对作文题预先有一个认识,认定了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什么最佳,什么次之。评卷时就用这个框去套考生的文章,好坏高低自有定数,而考生各异,千奇百怪的思想内容可能出现,但一旦超越了评卷人的预想,他往往难以接受,想创新的也会费力不讨好,还是写四平八稳的文章为佳。
语文创新教学要求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好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怀疑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创新教学要求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方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从而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三、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学生的创新氛围。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交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同时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也就是说,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试”的环境。从课堂环境来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如课堂讨论可以是“旋转的舞台”,师生竞相登场,体现“教学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可以是“新闻发布会”变信息单向传递为立体化传递,信息渠道通畅,优化教学效果;可以是“原子反应堆”,让思维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可以是“新春茶话会”,活跃教学气氛,学生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程序的产生和谐共振……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统一性”,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是过分地要求整齐划一,重视共性和求同,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事实上,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切忌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接受器,把个性迥异的千千万万学生按照教参的一种模式,采用同一标准去铸造。这不仅会挫伤积极性,也抹杀了他们的创造欲望。为此,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导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孔乙己的悲剧揭示的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罪恶,还是封建社会人情的冷漠、民众的愚昧、世态的炎凉?文天祥痛定思痛痛何为?是阐发爱国思想,还是表现一个孤独生命在灵与肉、理智和情感烈冲突中的痛苦呻吟?近墨者是否一定黑?知足是否一定常乐?……让学生在语文这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去体验、去思考、去发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五、改变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
传统的黑板、粉笔和一张嘴的单一课堂教学格局,不可避免地要遭淘汰,并终将被现代教学技术所取代。现代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是,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注意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创新活力。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能腾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试题)”这条路子,大量的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根本不能亲身实践,接触生活,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前,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当地各式各样的桥,让学生对桥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争相发言,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桥。此外,还可以开设更多的语文活动课和选修课,如“影视评论”、“文学讲座”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以获得创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