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2011-05-23 02:17王剑玲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情感

王剑玲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应该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虽然影响小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单从操作层面看,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是其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上课是备课方案的具体实施,是备课方案的有效落实。

一、备课要全面,吃透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关注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内化文本,首先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把握文本的特点(即文本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尤其要注重多元解读。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典作品,其内涵往往是多元的。正如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以为小学课文简单,没有多少内涵,主题总是一目了然。其实,许多课文其内涵并不简单,有的还值得反复回味。例如《田忌赛马》,其内涵至少我们可以从孙膑的角度解读: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知己知彼,就能百战百胜;可以从田忌的角度解读:要虚心听取意见,善于总结经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可以从齐威王的角度解读: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还可以从现实的角度解读:我们可以对第二场比赛重新认识,因为这是违反比赛规则的,是不公平的竞争。课文前面不是明明写着“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吗?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我们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但不能遠离文本,随意曲解。如有教师在教学《南辕北辙》时,引导学生肯定“南辕北辙”的行为,称赞赶车人有自主精神,敢于大胆实践和创新,这显然是违背文章主题,远离文本的。其次要明白编者意图,把握训练点。备课时多数教师侧重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比较忽视编者意图。我们应该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体现的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而编者意图呢,除了思想内容外,更多更主要的还是运用语言的能力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要素,同时也还体现了文本之间、单元之间的联系,知识点的分布等等,因此明白了编者意图,方能正确把握教学的训练点。其三要准确定位情感基调。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不论是写人的、记事的,还是绘景的,往往渗透着浓浓的感情。但是,感情的基调是非常丰富的,正如歌曲的调子是多种多样的一样。有的深沉,有的热烈,有的悲怆,有的凄惨,有的粗犷,有的细腻 .....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其中。毫不夸张地说,调定准了,就能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高效地达成目标。反之则事倍功半,例如某教师教学《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情感丰富的课文。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当大家要分手的时候,难舍难分,这种感情应是崇高的,情感的基调应是“依恋的”。而这位教师在此却让学生表演,志愿军和小金花一组,志愿军和大娘一组……像小话剧一样,一节课热热闹闹,嘻嘻哈哈,把这么好的一个作品,全破坏了,学生还能受到什么情感熏陶呢?其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但不管怎么说,教学总是师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教师只有充分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家庭背景,现有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如志趣、爱好、性格)等等,了解了学生,也才能备出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课。在课堂上,教师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真正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真正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因为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课堂上的开课、讲解、提问、质疑、应变等诸多技巧,无不有赖于对学生的研究、了解。

如何迅速有效地引领学生融入文本呢?那就是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努力寻找一个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贯串全文的最佳切入点。

二、上课方法多样,精讲高效

1、潜心会文,变串讲串问为积累品味。随着课改的深入,串讲串问仍然是目前课堂教学需要根治的一个顽疾。前不久,一位教师执教《飞夺卢定桥》,她虽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可实际上仍是采用的传统的讲读分析法,老师问学生答,课堂毫无生机,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无暇读书,无暇品味。而另一位教师执教《丰碑》,则处处凸显语文味儿。她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潜心会文,品词品句。尤为可贵的是她还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诵。学生们随着教师的引领,在读中融入文本受到感染。这节课教师摒弃了串讲串问,引领学生潜心读书,积累品味,很好地体现了课标中指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是语文的基本功,教学要自始至终贯穿“读”。总之,有效或者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引领学生“读书”,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注重积累品味,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固本扶正,变花里呼哨为扎实训练。由于教者对课改精神理解层次的差异,致使小语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多媒体展示、“喜欢哪段就读哪段”等等成为时髦的课堂道具,为体现人文熏陶,远离文本,过渡发挥成为很多老师追求时尚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凡此种种,使得小语课堂变得花里呼哨,华而不实。因此必须固本扶正,变花里呼哨为扎实训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一堂课,如果没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真正的语文课”必须扎实训练,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具体说在课堂上,我们一要重“读”,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感,积累语言,达到“厚积”的目的;二要重“用”,让学生在“用”中感悟提升,形成能力,实现“薄发”之目标;三要文道结合,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

三、合理使用电教媒体

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效,还有一种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合理使用电教媒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借助挂图、实物、小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进行的教学。由于传统媒体在视听、揭示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等方面效果欠佳,甚至无能为力,因此,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以至对语文产生一种厌学情绪。近几年,随着现代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我在教学中有效地将电教媒体运用于实践中,营造使学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氛围,调感觉,激活了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