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怎样用好文本

2011-05-23 02:17丁继莲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设计

丁继莲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堂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这种想象力与创造潜能的培养依靠的是课本,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用好语文课本,将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那么,应该怎样用好文本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正确解读文本,培养理解能力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也有很多值得赞赏的地方,在选材上也有了很大改进,但所选题材贴近农村生活的仍很少,不同时代的学生,不同地区生活的学生,同一地区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他们在解读初中语文教材时也就会存在不同的解读结果,我们应当肯定这一现实。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社会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这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文本解读过程应该是教师与作者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在反复阅读、亲近作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感受,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生命力。

二、利用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研读课文是教学设计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必须研读文本。只有教师先“入门”,才能对学生加以引导,否则是误导。语文能力的培养大多是在研读课文的过程获得的,首先是读,然后才能“研”,阅读课文是“研”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间双向、互动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课文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等做出反应。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信息的同时,发现自我,获得阅读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语文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朗读要求,让学生先读“正确”,再读“流利”。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自由的读、充分地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这样,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感悟;引导学生默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养成略读的习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画、圈、点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的口、手、脑多种器官并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重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教学设计应体现阅读方法的指导,突出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在弄懂“写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怎么写”的问题,并要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鼓励学生独立判断、求异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以开展阅读活动课,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也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体验生活,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3)设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新课标强调“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指导学生阅读应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4)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养成背诵优美篇段、积累运用喜欢的句段和名言警句的习惯。

有些课文,特别是名家名篇,课文下都有详细的注释。它们注明了作者的国别、出生年月、代表作以及文章的背景,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在课前预习时,不可忽视,有的要设计到课前预习的练习。课下注解给读者传达了多种信息,在课前预习的提问或作业设计中要抓住重点,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贾平凹的《月迹》、鲁迅的《故乡》等设计了[感悟。品味。欣赏],即旁注。教师在检查预习时对旁注里的提问可进行抽查,摸清学生预习的效果和理解课文的程度,以便教学时对症下药。

三、利用文本,学习写作技巧

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课文,在各册教材中的编排是有目的、有原则的——它们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本着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写作中的各种技巧、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它在设置上就为我们解决了劳心劳力之苦,使教师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设置问题,与学生探究。借助课本这一有利的桥梁。学生们学到知识,掌握技巧,提高能力。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初步感知各种文体;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掌握记叙的顺序,学习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这些知识的掌握。只有靠教师把文章分析透彻之后,学生才能慢慢掌握。在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并不否认接受式的学习,对于一些知识点的传授,我们还是要讲授的,像以小见大、前后照应、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巧设悬念、综合运用各种写作顺序、层层铺垫、环境的衬托等。这些写作技巧,如果教师不运用课本中的典型例子,分析到位,然后进行课外延伸,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如《孔乙己》中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待了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故乡》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既烘托了人物心情;又渲染了气氛。所以有关环境描写的教学,既要注意横向联系,又要着眼纵向延伸,把环境描写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的关系讲清楚。像《最后一课》中的以小见大,《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欲扬先抑、层层铺垫等写作手法,都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才能逐步掌握其要领。因此,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可以把课文作为教学的很好的范文。比如七年级写景的单元的《春》、《夏日绝句》、《海滨仲夏夜》、《秋魂》等课文,就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写景的一些技巧、方法,学习写景的语言,学会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八年级的《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藤野先生》等一些写人叙事的课文,可以作为训练学生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写人的范文。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设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