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刊速递
2011年第21期《望东方周刊》
韩国与中国一样,都是深受儒家伦理影响的东方国家,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类似“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在韩国比在中国贯彻得更彻底、更极端。“学历是门面,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这样的观念深入韩国社会的DNA。
2011年第23期《三联生活周刊》
“根据美国纽约一个非营利组织最近的抽样数据显示,有78%的年轻父母认为,现在育儿比以前困难得多,仅有4%的人觉得更轻松。这表明父母这项重任已经对年轻的夫妇们形成了‘恐吓’。”什么是育儿焦虑症?“如果你没有孩子以外的生活,或者当你的孩子出了一点小问题,比如和别的孩子发生一点口角和争执,你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你可能就是这可怜又可厌的家长中的一位。”而沉溺于焦虑泥潭,过于“儿女情长”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为弊大于利。
2011年第4期《小康》
留守农村、高考落榜、移民贵州、考入大学,“农民工二代”志伟(化名)选择与父母不同的方式进入城市,他给自己改名为鹏高,冀望从此展翅高飞,开始自己的城市生活。但冒险一跃的脱贫路径却让他跌落云端,身陷囹圄。
2011年第20期《南都周刊》
15岁的阿元(化名)正在读高一,热爱环保。几个月前,她在学校附近摆放了两块超过1米长、写满了文字、贴满了照片的纸牌,自己举着站到学校外面的马路上,向路人说:不要吃鱼翅,救救鲨鱼!自此,她得到了一个“鲨鱼妹”的绰号。
2011年第22期《新民周刊》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一场名为“共同关注,共建未来”的“儿童多动症”规范诊治研讨会在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举行。与会专家表示,由于家人和社会对“儿童多动症”缺乏认知,患儿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却遭到了种种责难;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却得到了一个不公平的成长环境。最可怕的不是“儿童多动症”本身,而是社会公众对它的无知、误解和漠视。这些不可取的态度,会直接贻误最佳治疗时期,给这些本就身心疲惫的孩子带来终生遗憾。
2011年第15期《南方人物周刊》
武汉少年黄艺博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节目,从7岁起,每天坚持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担任武汉市少先队总队副大队长。一系列照片在网上流传,引起了争议。其父母否认鼓励孩子当官,并说他们被外界对照片的反应搞得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