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 盖洪燕
道德叙事法以其贴近生活、注重情感、取材便捷、实效明显等特点成为广大教师经常使用的德育方法。“所谓叙事即叙述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方式进行的故事叙述过程。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道德叙事不同于道德知识的灌输,它更注重叙事过程中人们的情感体验和道德领悟;道德叙事也不同于保持中立的价值澄清,而是区分善恶的价值导向。道德叙事产生教育作用的机制及实效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一线德育工作者所证明,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好这一方法还需不断探索。下面将以“职业道德”教学的实践为例,谈谈道德叙事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道德”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借助道德叙事法往往能营造生动、感人的课堂气氛,但感动与眼泪不总是道德内化的信号,也不能作为学生道德建构的证明。教师由于身在其中往往会陶醉于叙事的感染力,旁观者则由于置身事外、不明就里而给予具有实效的评价,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悟,并有机会观察学生的后续行为时,我们才能正确评价教学效果。如:在给学生讲述了山村代课教师在贫困山区教书育人几十年,涉险接送上学儿童,尽管工资微薄还经常接济学生的故事后,学生们唏嘘不已,感动得热泪盈眶,但课下与他们聊天的时候却有人提出“山村教师如果有别的出路也不会干这行”,因为“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还有人说“太佩服了,但自己绝对不干”;也有学生狡黠地看着我说:“啥时老师也发我们钱就好了,1块钱也行啊!”与学生的自由对话揭示了“眼泪课堂”隐藏着问题,学生的质疑有十分的道理,学生对“老师发钱”的盼望也正是故事中用来打动听众的噱头。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具有对个人以及社会两方面的作用,而歌颂职业道德模范的故事往往为追求至高道德境界,把重点放在描述主人公的苦难与牺牲上。工作环境越艰苦、个人牺牲越大,则道德境界越高,并极力强调其社会价值,把主人公对职业道德的践行抬至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使之成为“超人”或“非人”。虽然故事也在传递德福一致的观念,但由于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描述过于粗糙而无法具有预期的说服力。
再有,道德境界与道德感召力、示范性不一定成正比。荀子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正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使人们贪图安逸但又开拓进取善于创造,追求私利但也合群向善。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人生,而“奉献牺牲”故事让人看到的往往是不幸的人生,可以敬仰而不愿仿效。如今,娱乐明星、商业明星受到大众的自发追捧,正反映了人们自我实现、追求幸福人生的强烈愿望。其实在劳模身上更具道德感召力、示范性的因素是他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通过践行职业道德而体验到幸福人生以及体验到怎样的幸福人生。他们的事迹将给他人以震撼,为激发他人克服困难的斗志带来启示,提供成功实现自我的经验;他们所体验的幸福人生不但为他人多提供一种幸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对如何体验到这种幸福进行生动示范。比如有一部描写山村邮差的电影《那人那山那狗》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如何从拒绝到逐渐接受山村邮差工作的故事,影片用唯美的画面、平实的故事情节带领观众一起体验山村生活的艰苦、封闭和静谧、乐趣,以及年轻人通过邮差工作得以自我实现的过程,可称之为一次如何体验平实幸福的示范,使人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年轻人“有违常理”的选择,并产生欣然向往的感受,这才是真正具有道德感召力和示范性的叙事。
因而,进行“职业道德”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将“奉献牺牲”故事作为叙事重点,所选叙事材料传递的价值要兼顾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实现的要求,叙事应成为如何成功践行职业道德的示范,重点应放在主人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通过践行职业道德而体验到幸福人生以及体验到怎样的幸福人生。如:在进行师德教学时,针对幼教专业学生,我选取了网络故事《天使的翅膀》,讲述了一名教师如何用巧妙的办法使一个后背有疤痕的小男孩摆脱窘境重拾自信的故事,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曾选用真实事例——某优秀保育员抹布不离手、脚步不停留,用平凡的行动谱写自信人生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还选择了一些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事例作为叙事材料,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切身体会。
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只要是讲故事学生都爱听,但真正到了实践中,学生往往会说“课堂上学的东西过于理想化而无法实现”。道德叙事,无论叙事者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通过“讲”来传达某种道德规范,比如对幼教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具有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团结协作、尊重家长等内容,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触动,这只需“我讲你听”就可以考:1.教师为什么没有批评那些嘲笑男孩的学生?2.教师称男孩的伤疤是天使翅膀的痕迹,是在说谎吗?3.一旦其他孩子知道真相,会怎样表现呢?4.男孩为什么敢去参加游泳比赛?他对教师的话信以为真了吗?5.男孩是否应该回报教师的爱?通过小组对话以及全班范围内的自由发言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与交流、分享。
然而学生的道德成长不仅有赖于情感的体验而且必须有理性思考的参与,特别是自主的道德判断。个人的道德行为背后往往是理性与感性双重力量的支撑。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就认为,关怀是感性与理性不断转换的过程,情感是关怀的最初动力,理性思考是关怀能够有效、成行的必要过程。关怀者在进行关怀与否的抉择过程中,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是交互进行的。
因而不能只是“我讲你听”,进行单纯的道德情感的熏陶,还应有促进学生自主理性思考的引导,包括师生间对话、学生间交流的“大家谈”。道德叙事古已有之,然而今天学界所提倡的道德叙事虽与旧时已有的道德叙事形式相同,但所仰仗的时代精神却大不相同。旧时强调服从,因而道德叙事主要具有道德情感熏染、传达社会规范的作用,是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说服教育,其目的在于说服以至控制学生。而今天重视对话,道德叙事所坚持的对话既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又可以发生在生—生之间,但都应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前提之下,以促进双方反思和以道德建构为目的进行的非控制性的言语交流。这种对话的目的不在于说服对方或将对方的思想强行纳入自己的轨道,而在于促使对方以更开放的视角看问题,并不断反思、自我修正。如:在讲述了《天使的翅膀》之后,提出下列问题促进学生思而且每班都有个别学生述说了自己在小学、初中遭受的更严重的体罚以及给自己造成的身心伤害。我被学生的不幸经历所震动,听了他们的遭遇十分难过,其他的学生也陷入沉思。这时,我借助案例展现的结果从法律层面说明了打骂教育是不为社会所容的违法行为,其后果是——被教育行业除名甚至被处以刑罚。接着,我将话题引向了对暴力教育方式的讨论,并明确表明我的观点——唾弃暴力,帮助学生分析暴力在教育中的反道德性和弊端。在之后的实习总结时,至少在面对我的时候,学生对幼儿园教师关爱幼儿的细微举动谈得更多了,对不规范、不正确的行为能更清晰地指出了。更直接的证明是,有学生在实习时对幼儿园教师体罚幼儿的行为予以了巧妙制止。其实这正是学生们体验到关爱幼儿的必要性和自身的能力以后开始自我建构责任和价值。显然,这种深入的讨论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道德思考,也使叙事所传递的道德价值、道德情感有更强大的影响力。
另外,关于教师体罚幼儿问题的教学经历也让我坚信对话交流的必要。以往的教学中我只讲事例和规范,没有给学生留下对话的空间,没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道德思考。学生在下园实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是非、善恶判断上的模糊倾向和易受诱导性——被幼儿园教师接纳并与其建立良好关系的实习生很容易认同幼儿园教师的立场与行为,无论好坏照单全收,甚至对幼儿的打骂也得到实习生的认可接受。于是,对下一届学生进行教学时我增加课时用于讲述并讨论“教师体罚幼儿”的视频资料。我在课上先将事件背景、经过和引起的社会效应进行讲解,然后播放一段在2009年5月网络点击率极高的视频资料,内容是某幼儿园教师在户外整队时殴打多名幼儿。视频被挂到网上的当天该教师就被停职了,幼儿园的领导也积极回应并处理了此事,但还是引起巨大的社会声讨。听我讲完事件之后,已经有学生表达了愤慨,当学生看完视频之后,这种愤慨更是难以压抑、迸发而出,达到预期的目标。
道德叙事法是德育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叙事让学生感到亲切,不但使课堂更加活跃,而且为学生提供了道德思考的平台,使德育更具实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用好这一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