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新品种桂蹄2号的选育

2011-05-22 03:55陈丽娟蔡炳华韦绍龙严华兵苏国秀
中国蔬菜 2011年14期
关键词:球茎荸荠大田

陈丽娟 蔡炳华 江 文 桂 杰 韦绍龙 严华兵 苏 宾 苏国秀

(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

荸荠(Eleocharis tuberose)别名马蹄,是一种优良的果蔬类食物。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荸荠消费市场多样化的形成,荸荠种植及加工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生产中常规品种种性退化严重,制约着荸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益,笔者围绕提高荸荠球茎大小和品种抗性的育种目标,开展了荸荠新品种选育研究。

1 选育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培后代中常见的现象,一个组织培养周期内可产生1 %~3 %的无性系变异机率,远高于自然突变频率。通过选择,可获得多种类型对植物性状改良有益的无性系突变体,再应用克隆技术,可实现种内基因转移(周岩 等,2002)。

2004年12月,笔者采用分蘖力强、抗性较好的广州番禺地方荸荠品种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经过20次继代转接,获取荸荠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植株,于2006年7月定植于大田;田间观察发现叶状茎产生变异,有的变细小,有的变粗。从变异群体中选出一些叶状茎变粗、叶色浓绿、球茎变大的优良变异单株,再进行茎尖组织培养,将组培苗分单株种植于大田,再从这些优良变异植株中选择适口性好、球茎大、抗性较强的单株球茎再进行茎尖组培快繁,培育成组培苗。2008年开始分别在贺州市、荔浦县、柳城县、贵港市、合浦县等地进行多点试种示范,田间表现为综合性状较好,分蘖力较强,产量性状稳定,无分离现象,抗病性强,平均每667 m2产量2500 kg以上,比荔浦地方品种增产10 %,最高产量可达4000 kg·(667 m2)-1。2009年12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组织的专家鉴定,2010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桂蹄2号。

2 选育结果

2.1 植株及球茎形态

2007年在平乐县青龙乡种植观察,选择3个不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类型(桂蹄2号、ft3、ft1)的成熟球茎和亲本的成熟球茎,对其形态进行观察、测试与比较。

形态特征描述主要参照江文等(2009)、刘剑秋(1993、1999)的方法进行,皮色参照标准比色卡分别定为棕色和深红色;主芽及侧芽分类参照刘剑秋(1993、1999)的方法进行;脐部平于底部的定为平,脐部高于底部的定为凸,脐部低于底部的定为凹。从 4份材料中,分别随机抽取20个成熟的最大球茎,用游标卡尺测量球茎大小,用电子天平称量单球质量,取平均值;茎粗取叶状茎和匍匐茎中间部位,用游标卡尺测量。

从表1可以看出,3个变异株系在植株和球茎主要形态特征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桂蹄2号每年用组培苗种植,在连续3 a(年)的试种过程中其主要农艺性状及球茎形态特征田间表现稳定,不分离。

表1 桂蹄2号植株及球茎主要形态特征

2.2 主要营养成分

分别取成熟度、大小及形状相对一致且具有代表性的10个荸荠球茎去皮,切成0.5 cm×0.5 cm大小的小颗粒混匀,称取20 g,置于预冷研钵中,冰浴研磨成匀浆。淀粉及总糖含量测定送国家农业部亚热带果品蔬菜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9年 12月送样),参照GB/T5009.9-2008(酸水解法)、GB/T8210-1997方法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陈毓荃,2002);总氨基酸含量测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波钦诺克,1981)。结果显示(表2):桂蹄2号总糖含量与亲本差异不大,而淀粉、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变化较大,分别比亲本低41.4 %、高77.3 %和55.3 %。

表2 桂蹄2号球茎主要营养成分

2.3 区域试验

2008~2010年在广西进行区域试验,示范区面积逐年扩大,从0.3 hm2扩大到10 hm2。测产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块,采用梅花5点法取样,每个点面积1 m2。试验结果表明(表3):桂蹄2号的球茎产量与对照地方品种相比,增产幅度为9.12 %~20.30 %。

表3 桂蹄2号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3 品种特征特性

桂蹄2号株高95~105 cm,球茎呈扁圆形,脐微凹,横径3.5~5.5 cm,纵径2.5~3.0 cm,平均单球茎质量26,最大可达50 g,芽粗,皮稍厚,深红色,较耐贮运;每667 m2球茎产量2500~3500 kg。

桂蹄2号用组培苗作为生产种苗,实验室组培继代增殖率为4~6倍,继代8~9次,一般1个茎尖可繁殖组培苗3万株左右。每公顷用组培苗约3000株。育苗期25~30 d(天),大田繁苗期约50 d(天),繁殖系数达20倍;大田生育期约140 d(天)。该品种已在广西地区大面积推广,2011年湖南、福建、江西、浙江、贵州、湖北等地种植户进行引进试种。

波钦诺克X H.1981.植物生物化学分析方法.荆家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95-101.

陈毓荃.2002.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95-96.

江文,李杨瑞,杨丽涛,陈丽娟,蒙平.2009.荸荠球茎主要性状观察及营养品质分析,中国蔬菜,(2):51-54.

刘剑秋.1993.福建荸荠属果皮微形态学研究.亚热带植物通讯,22(1):7-13.

刘剑秋.1999.中国荸荠属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上的意义.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5(6):578-584.

周岩,李保印,赵一鹏.2002.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30(4):25-27.

猜你喜欢
球茎荸荠大田
扁秆荆三棱球茎萌发条件分析
侧芽数对西红花球茎产量与开花的影响
清脆甜美的荸荠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挖荸荠
荸荠不说话
外源激素及浸泡条件对青天葵球茎休眠破除率的影响
青天葵组织培养球茎诱导的研究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