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 李巧云 张焕家 赵智中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为适应中国家庭小型化的消费需求,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大白菜课题组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关注、搜集早熟大白菜育种材料,为培育成熟期短、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小型大白菜品种打基础。牛早秋1号的亲本之一94610是利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北京75号进行自交分离后的纯系90-74,于1991年与广东早皇京白杂交转育后,经4代自交选出的抗病毒病、软腐病的不亲和系,表现为小棵,株型紧凑、直立,叶色深绿,叶面无刺毛,叶球近直筒、扣抱,品质优良;另一亲本92-304是于1988年开始,从河南二包头中经5代自交选出的抗病毒病、软腐病,较抗霜霉病的不亲和系,表现为近中棵,叶色浅绿,叶面无刺毛,有光泽,株型较紧凑,叶球叠抱,品质优良。
2005年试配杂交组合,2007~2008年参加山东省秋大白菜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2008~2009年参加山东省秋大白菜品种早熟组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已在湖南、贵州和重庆等地推广,累计种植约3400hm2。
2.1.1 品种比较试验 2005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南院试验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8月1日直播,10月2日采收,小区面积25m2,2次重复。牛早秋1号表现植株整齐一致,株型较紧凑;田间抗病毒病、软腐病;单球质量2.19kg,折合每667m2净菜产量4818.0kg,比对照秋珍白6号增产20 %。
2.1.2 区域试验 2007~2008年进行山东省大白菜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5m2,四周设保护行(株),各参试点播种期和收获期见表1,种植密度为2800~3000株·(667m2)-1。试验结果表明,牛早秋1号生长期约63d(天),比对照秋珍白6号早熟4d(天);不结球率1.1 %。两年平均每667m2净菜产量3505.6kg,比对照秋珍白6号增产19.5 %,且其中有5点(次)居前2位(表1)。
表1 牛早秋1号区域试验结果
表2 牛早秋1号生产试验结果
2.1.3 生产试验 2008~2009年参加山东省秋大白菜早熟组生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2次重复,小区面积66.7m2,四周设保护行(株),各参试点播种期和收获期见表2,种植密度为2800~3000株·(667m2)-1。试验结果表明,牛早秋1号两年平均每667m2净菜产量4270.4kg,比对照秋珍白6号增产9.6 %(表2)。
区域试验中,牛早秋1号的病毒病病株率为3.0 %,病情指数1.6,与对照秋珍白6号相当;软腐病病株率为15.7 %,好于对照;夹皮烂病株率为0,与对照相当;霜霉病病株率为78.1 %,病情指数30.6,差于对照(表3)。生产试验中,牛早秋1号的田间抗病性结果与区域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
2008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进行苗期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牛早秋1号抗病毒病(TuMV),病情指数为15.9;抗霜霉病,病情指数为22.2。
表3 牛早秋1号田间抗病性调查结果
2008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鲜样品质分析:牛早秋1号粗纤维含量0.5 %,VC 0.189mg·g-1(FW),蛋白质1.42%,干物质4.4 %,可溶性总糖1.35 %。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风味品质品尝结果表明(表4),牛早秋1号8.9分,优于对照秋珍白6号(8.7分)。
表4 牛早秋1号风味品质品尝结果
牛早秋 1号属早熟秋大白菜一代杂种,生长期约 63d(天)。植株直立,株型较紧凑,株高38cm,开展度52cm,外叶半披张,淡绿色,较平展,无刺毛,叶柄白色。叶球倒锥形,球叶叠抱,叶球高29cm,球横径22cm,球形指数1.3,外叶数10片,球叶数27片,单球质量1.8kg左右,净菜率61.0 %,软叶率53.7 %,每667m2净菜产量3500kg左右,抗病毒病、霜霉病,球叶不易发生干烧心。质地脆嫩,品质优良,适宜在湖南、贵州、重庆、湖北、四川、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早秋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