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诺
面对21世纪的信息时代与全球的激烈竞争,我国在基础教育上下大力气,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快现代化进程必须进行科技、理论、体制等一系列创新,其关键是教育创新,而课程创新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在逐步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必修课,并突出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新课程中倡导“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崭新的课程领域,担负着改造学生“学习方式”的重任。
它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其物质是:
一、开放式问题
这里的问题没有单一的答案或所谓的标准答案。例: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回答总是千差万别,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的学生只会概括其中的大概的意思,而往往把最主要的内容忽略掉,一个词语让学生解释也是好几种说法,而且彼此之间的解释都几乎是一样的,教师也很可能出错,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使之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真实性情境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是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具有现实意义。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把真实性放在首位,然后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科,针对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交流有所提高。对知识的可求,作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心中有一定的尺度,不能因为图一时的省事,而在知识点还没有完全弄清之前,把不是标准答案讲解给学生,如果是一时疏忽,作为教师应该敢于向学生认错,及时更正教学上失误,这样不至于一错再错,从而上好每一节课。
三、渐进式解决
师生以渐进式的步骤共同介入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大体囊括了问题设定、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表达三个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在设定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一个模式,而忽略问题的整体性,使问题的提出偏离教师想要说的内容。问题的设定之后,在一起探讨时,一定要注意问题是否能让多数学生所接受,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然后在进行探讨和研究。在经过师生间的共同研究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共识。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是提高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
四、发展性评价
这是一种尊重个别差异、基于学生实际表现的评价方式。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写出或备出相应的教案,使学生能通过老师的教,由浅入深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对后进生或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同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和适当的鼓励,让多数学生从不愿意学到会学,而且学以致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最大特质是“跨学科性”。它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课堂、传统的学科、传统的评价制度,牵涉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崭新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的另一特质是“实践性”。它通过探究活动、表达活动、交流活动,增长学生的实践技能————-探究、表达、交流的技能。“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开放式学习。它可以为学生开拓具有丰富资源的环境,如社区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倡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的“课程行为研究”。“课程行动研究”作为课程实践主体的教师在自然的教育情境是直接“参与”的一种探究活动。另外,它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必须是“系统”的持续性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
“课程行动研究”有三个基本理念:(1)教师即研究者。教师既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又是课堂层次的课程发展者。课程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身来研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创设更加的育人氛围,怎么看待教学,决定他如何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提倡教师和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尤其注重情意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正逐步转变教学观念。(2)课程即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活动。“课程行动研究”应当“从实践的思考方式重新探讨课程问题”。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解决,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处理问题应灵活,避免死板、僵化。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教学中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实际上,教学是一个活动变化的过程,师生在此过程中共同建构自己的世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材、以设计好的教学或教案为主。要注重教学的情意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3)课堂即实验室。教师的教学任务在于提出课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我发现答案。教师的课程发展角色是学生的激励者与引导者,而不是标准答案的公布者。教师的重要角色在于鼓励与激发学生无限潜能的发展。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化教材。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可借助实物,多媒体等增强学生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更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较全面的跨学科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实施和指导能力:必须掌握其基本的科研方法,才能上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