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
经常被人问到,如果可以选择,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
少年时候,我会矫情地回答,魏晋南北朝、唐朝。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印象,都是自诗歌中得来。那时候的人,似乎什么也不做,清爽的早晨,在院子里摘一枝白花,笼在袖子里,袖子里满是花的芬芳,或者到长满青草的河岸去送别,渐行渐远的船上,有人穿着白衣服挥手告别。冬天烧着小火炉子看窗前的梅花,有雨的晚上,在蜡烛底下思念远方的人,诸如此类。
后来更加矫情,想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去看伍德士托克音乐节,或者1968年的法国,像贝纳多·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里那样,为那时代万分激动,激动到不知道怎么放置自己的身体,要怎么样都可以,激动到在河岸上一直走一直走。“恋爱,革命,都必须非常年轻,非常非常年轻。”这两种激情支配着那个年代的年轻人。
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中,青年和女友在巴黎的街头漫步,他不停地告诉她,他向往上世纪的巴黎,海明威、毕加索、菲茨杰拉德在小酒馆里,高谈阔论,弹琴唱歌,那是一个白衣飘飘的年代。结果,午夜时分,一辆黑色的古董车出现在路的尽头,将青年带回过去,带到格特鲁德·斯坦因等等巨匠面前。但,和他们近距离接触后,青年还是决定,回到属于他自己的年代。在这里,他和他所爱慕的人们,他所爱慕的时代,保持了一个能让乡愁滋长的安全距离。
我们对过去时代的印象,其实都是错误的,是经过时间筛选、经过所有人齐心协力过滤过的。潘安宋玉,或许美貌非凡,但我相信他们用的洗发水的去屑功能一定没有现在的好,所有的美男子,都顶着一头的头皮屑,接受着同样顶着一头头皮屑的少女粉丝丢来的果子;古希腊罗马时代,所有健壮性感的男女,用的都不是较文明的厕所,没有柔软的厕纸,大家尴尬相见,不得不制造出“能够一起排泄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这样的箴言。
所以,《午夜巴黎》中的青年,在穿越之后,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地、细致地去热爱我们的时代,这个有抗生素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物质的丰裕和便利,面对无数的机会,在人海里冒险如同奥德赛和辛巴达,“昨天不可惜,明天不迟疑”。
而且我愿意相信,将来的世界,可能会更好,而且是我们无从想象的好。我真愿意我被冰冻上500年,去看看将来的那个时代。而在那时候,我们这个时代也已经被沉淀下来了,回头看,我们也有着清澈的、诗意的、古典的生活,连我用电脑写作,在那时候看来,似乎也泛着纸笺那淡黄的颜色,我用QQ发了一朵花,似乎也有着“攀条折其荣”的悠远意味。有生的年月,都是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