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致良知以重建道德生活

2011-05-14 17:16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9期
关键词:良知人情冷漠

10月13日,广东佛山五金城,再一次以最为残忍的方式展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沦丧与人情冷漠。

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小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都当没有看见这一幕。就在此期间,小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她在血泊中痛苦地抽搐。

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小悦悦搬离街心,高声叫喊,惊动了小悦悦的妈妈,小悦悦才得到救助。今天,小悦悦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而这个社会的道德溃散与由此导致的人情冷漠,再度引发人们的焦虑与热议。而这样的焦虑、议论,恐怕也正是一场道德觉醒的开端。甚至于本次事件中的冷漠路人,也并非没有向善的希望。

路人的冷漠确实令人震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什么,孟子论证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看到一个不懂事的幼儿爬向水井口,所有人的心灵都会被触动,产生一种最为深切的担忧,而本能地伸手去拉他一把。是的,孟子和整个儒家传统都相信,不愿眼看自己的同类走向死亡,这就是人的本能。人类社会正是靠着这种恻隐之心而得以存续的。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而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人性善的证明。

有人通过观看录像注意到,除第一人若无其事绕着走开外,其他人显然注意到了发生的事情。第三个人可能目击了全过程,一度想绕另走一条路,因看到第一人过去,也才继续走过去。小悦悦被第二次碾压后,路过的三轮车主、摩托车主显然都注意到了,因而减速注视,但又离开。还有一位妇女带着女儿经过,女儿可能想走近观察,被母亲拉开。另一名年轻女子拉着一名女童走过小悦悦身旁,二人盯着小悦悦看了许久,最终仍悄然走过。

也就是说,在这些路人中,怵惕恻隐之心在发挥作用。大多数人注意到了小悦悦的惨状,并且其心灵都受到触动,尤其是两位妇女与女童的反应最为强烈。虽然他们最终选择了悄然离开,但他们的心灵不可能不遭受折磨。记者后来寻访到那位年轻女子,她用几个形容词形容自己的心情:“后悔、同情、心痛、内疚”。

事件发生后,有人在微博上开通一项民意投票:“如果你是佛山女童遭车碾事件的目击者,你会怎么做”,已有数万网友投票,其中14%的人选择了“抱起孩子,赶紧救治”,接近80% 的网友选择了“先拨打120或110求助”。这就是人心未死的证据。而只要人心未死,中国人就完全可以走出道德沦丧与人情冷漠的黑暗。

对于当代中国人的道德沦丧、人情冷漠,人们已有非常深切的感受,而每发生一次类似事件,人们也会寻找原因。受到过去二十年来盛行的经济学、法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学者、媒体普遍倾向于将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责任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他们推论说,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不能享有人格尊严和充分权利,相应地,公民的责任感也就比较微弱。南京法院对彭宇案的审判结果,也对助人为乐、扶老携幼的传统美德,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这样的解释当然是有道理的。当下中国各个领域的制度,确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从而不利于人们的道德感之养成与扩展。为此,当然需要呼吁制度变革。但是,制度又如何变革呢?制度难道不是依靠人来变革的么?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制度有诸多不合理之处,难道我们就不生活了?就不做人了?

因此,面对当下严重的道德沦丧与人情冷漠,呼吁、推动制度变革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是道德觉醒,社会重建。后者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后者更为简捷易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就是良心。人皆可以面向自有的良知,护持、扩展这样的恻隐之心。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由此,个人的气质就会发生变化,多一些善,对他人多一些同情。善是可以传染的,你善待他人,他人也会善待你。人们相互善待,冷漠就会退缩,社会秩序就会好转。不管制度环境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生活在一个温良的人际关系中。

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非抽象的概念,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传统文化的复兴,可以为人心的觉醒、为国人的道德重建、为中国的社会重建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持。中共中央正在研究文化建设问题,创造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让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这应当是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议题。

猜你喜欢
良知人情冷漠
突然之间
东霞
倍er好用
欠人情
良知
人情
回答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人情练达即文章
“良知”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