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

2011-05-14 08:18:58崔成前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师范大学江苏毕业生

崔成前

(江苏师范大学 高教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116)

当前,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提供的可就业岗位减少,但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持续增长,因此,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地方本科院校受限于专业、知名度、影响力、毕业生素质等因素,就业压力更加巨大。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树立就业工作是学校办学生命线的意识,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力以赴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标。以下结合江苏师范大学进行简单分析。

一、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我们对近三年江苏师范大学就业情况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就业状况差别较大

师范类专业是江苏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在江苏省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基础教育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师范类毕业生有着相对广阔的就业市场,因此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在协议就业率、升学出国率方面分别比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高5-6个百分点,而灵活就业率则低10个百分点左右,表现出较好的师范生就业形势。作为师范院校所办的非师范专业,大多依托传统专业,一些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市场的结合度不够紧密,在师资、设备、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建设期,因此,非师范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二)升学出国与创业人数在就业率中比例偏低

在升学与出国的比例上,近三年统计数据虽有小幅上扬,但增势缓慢,低于省内有些院校约10个百分点。在自主创业方面,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自主创业学生的人数偏少,三年的总人数仅29人,与学校规模、就业趋势不相吻合。

(三)毕业生的就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毕业生就业素质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包括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是学生心理意识品质与知识技能品质的总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由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方面的缺失,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心理品质和就业技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就在所难免,“近几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不能胜任单位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很多大学生是学非所用或是学无所用,就业观念存在着‘三高’即:高工资、高待遇、高福利的依然很多。在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就业技能的缺乏,很多毕业生到了单位基本上都是从零做起,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大多在单位中用不上或是用的很少,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1]74

(四)毕业生就业层次不高

如前所述,地方本科院校受知名度、影响力、毕业生素质等因素影响,整体就业层次不高。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从事业单位看,毕业生主要流向基础教育部门,占到事业单位就业人数的80%以上,体现了鲜明的师范特色;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仅为6%左右。从企业单位看,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偏少,不到10%,到其他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到80%强。两个80%显示了毕业生就业岗位集中而单一,缺乏就业面的宽度与广度,就业竞争加剧。

(五)就业地区集中,区域分布不均衡

江苏是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学生一般不愿意离开江苏就业,客观上加剧了就业竞争。省教育厅提供的年度就业白皮书显示,地方本科院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近三年来,江苏师范大学毕业生省外就业虽然涉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等多个省区,但每年都有8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江苏就业。就业大量集中在江苏地区,在周边大城市和周边省份就业的比例偏低,尤其是一线大城市就业人数太少。

二、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2]6,当然,造成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很多,用人单位、家长、学校和学生都需要调整与反思。

(一)培养模式尚有欠缺

江苏师范大学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础知识扎实,“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人才,获得过社会的良好赞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非师范专业比例逐步增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弊端日益显现,诸如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等,还是按照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来培养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课程设置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为了能够适应市场和竞争的要求,不断设置一些新的热门专业。连年的扩招,学校在师资、校舍、实验设备、就业市场开拓、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都出现了欠缺。很多专业有受利益驱动设置的因素,与社会有关联度,但学校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与社会需求紧密吻合,甚至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矛盾突出。“部分长线专业与发展过快的新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劳动力供过于求相矛盾,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积压过剩’”。[1]74

表1 徐州师大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①本表中括号内两数字前者为硕士生数目,后者为本科生数目。

表2 徐州师范大学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三)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从用人单位的反馈和毕业生的感受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学生可能是理论学习的高手,但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和执行力。在理工科专业中,有生产一线经验的教师太少,很难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在黑板上、课堂上“搞生产”、“搞实践”的现象还比较多,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毕业生受限于传统就业观念

传统的就业观念一方面强调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这是社会普遍认为的铁饭碗,有保障、有面子;另一方面强调一次选择、终身受用,不喜欢变动,也不愿意变动,追求一劳永逸。这些致使大学生对就业认识不足,甚至导致错误选择。据调查统计,江苏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超过60%的同学只愿意到苏南或地级大城市就业,很多同学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想法,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一大部分毕业生错过了“最佳”就业时机。

(五)家长的就业期望值高

大多数家长希望子女一次就业,不再有后顾之忧;普遍认为要抓铁饭碗、要进企事业单位,希望子女留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师范类毕业生多来自农村,尤其是苏北地区,许多家庭倾囊甚至借贷供学,因此希望子女就业后能迅速收回教育成本;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幸苦四年大学毕业,再回到农村或偏远地区就是自己和孩子的失败,留在大城市、最好进机关事业单位才是成功,才有面子。他们对教育回报率期望较高,故而对到偏远地区、农村地区任职、任教不支持、对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也小。

三、地方本科院校强化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一是中央做出的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将大大推动就业;二是江苏省政府制定的贯彻措施对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经过多年实践,各学校在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强化就业服务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依靠这些有利条件,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有信心保持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

(一)要提高认识,形成全员参与新格局

要转变就业工作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任务、是社会的责任等观念,树立就业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大局、事关学校办学生命线的意识。要进一步解决制约就业的人、财、物等方面的问题,把就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进行细化分解、落到实处,构建“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

要通过就业指导、媒体宣传等途径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就业政策,正确判断就业形势,找准自身定位,自觉增强就业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和基层意识;要强化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强化到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建功立业的观念。

(二)要深化制度建设,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硬件建设,大力落实“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的要求,明确奖惩措施。要将就业工作与招生规模相挂钩、与主要领导的考核相挂钩、与院系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相挂钩,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各学校迫切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就业指导专业人员,要努力实现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的目标,要抓住江苏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列入职称序列范围的宝贵契机,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良好、富有活力、数量充足的就业工作队伍,为毕业生提供更具个性化与针对性的服务。

(三)要突出专业特色,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以需求定产出,以需求定“产品”,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分析,了解市场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使用情况和评价,及时采取措施,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习等方面制定出灵活且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四)要强化以生为本,完善指导服务新体系

要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测评及相关辅导,实现就业指导由求职技能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转变。针对学生个体特征,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人生规划,构建学生成才、就业的导航体系。

要进一步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多元化进程,创造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如进一步完善日常咨询机制、职业测评机制、信息发布制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程化服务,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信息。江苏师范大学实行的未就业毕业生谈话制度,为毕业生提供真诚的关怀与服务,有较强推广价值。

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市场开发,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有关单位的联系、协作,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提供扶持;要根据专业特点,把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就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和巩固就业基地。

要积极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给予重点关注、重点服务和重点推荐,切实解决他们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如对特困学生就业、考取研究生予以专项经费奖励,设立专门资金解决特困毕业生应聘、面试等方面的交通费用和材料制作费用等。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高校和学生共同参与。只要地方本科院校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宗旨,不断强化就业工作的生命线意识,着力推进就业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1]沈沁.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现代交际,2009(6).

[2]王智勇.金融危机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决策论坛,2009(4下).

猜你喜欢
师范大学江苏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16
数独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2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48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江苏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34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长江丛刊(2018年8期)2018-11-14 23:56:26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商情(2017年9期)2017-04-29 02:12:31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