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连桂 王晓波
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颈动脉位置表浅,已被证实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窗口”。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旨在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的声像图特点,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且临床已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5例,其中男78例,女57例,年龄36~83岁,平均59.5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8例,均有短暂的偏侧运动、感觉障碍、单眼一过性黑蒙、短暂失语等症状; 脑梗死9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症状。本组脑梗死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
采用GE LOQIG 500 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0~11.0 MHz。取颈总动脉长轴切面,在距分叉处近心端约1.5~2.0 cm段的颈总动脉处冻结,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即内膜表面与外膜分界面之间的距离。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判断标准:颈总动脉IMT≥1.0 mm,膨大处IMT≥1.2 mm为增厚[1]。根据斑块(厚度>1.2 mm)的超声特点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及溃疡斑四型。扁平斑:内膜面局部隆起或弥漫增厚,呈较均匀低回声,管壁偏心性增厚,内膜线不光滑; 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形态不规则,呈均匀的低或不同强度的混合回声,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帽; 硬斑:内膜面呈局限性隆起的强回声斑块; 溃疡斑:斑块的表面不规则,有时呈穴状或“壁龛”样影像,溃疡边缘回声较低[2]。
1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变者115例,超声成像所发现的阳性率为85.2%(115/135),其中双侧颈动脉病变93例,单侧颈动脉病变22例。病变程度:⑴斑块形成102例,发生率约75.6%(102/135),其中软斑76例,在斑块中占74.5%(76/102),溃疡斑5例;⑵管腔狭窄:以管腔最大径狭窄百分率计算,完全闭塞者6例,以血栓性闭塞为主,均发生于颈内动脉; 管腔狭窄>50%以上35例,以斑块局限性分布引起为主,23例发生于颈内动脉,6例发生于颈外动脉,4例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部,2例发生于颈总动脉; ⑶单纯颈动脉IMT轻度增厚者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部(62例),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28例); 本组病例颈动脉斑块以软斑为主; 管腔的狭窄主要由斑块局限性分布引起,管腔狭窄>50%以上或血栓闭塞最常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图1~3)。
图1 显示患者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低回声血栓闭塞的横切和纵切图像
图2 显示左侧颈总动脉硬斑及左颈内动脉起始段强及低回声斑块局限性分布形成局部狭窄70%以上
图3 显示左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处的高速血流流速曲线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其病因众多,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之一,其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复发密切相关。如能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作常规筛查,发现病变及时作适当合理的治疗,以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以往颈动脉影像学检查主要依赖动脉导管造影,可以准确显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程度及各级分支情况,是判断管腔狭窄程度或闭塞的金标准。但此法属有创性影像学检查,对血管内膜表面的情况只可间接反映,并不能直接显示管壁及其周围结构。近年来,无创影像学检查开创了颈部血管检查的新方法,逐渐代替有创检查。如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斑块性质的鉴别敏感性高,MRI判定不稳定性斑块有重大意义,对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CT血管成像占优势。但以上检查费用昂贵,技术复杂,不适合用于普查。而超声检查相对价廉、简单易行、形象直观、无创无X线辐射,可多次重复检查,并能检测出斑块及其特征,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了解狭窄处血流动力学改变,判断狭窄程度。
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实时检测,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甚高,以斑块形成为主,发生率约75.6%(102/135),其中软斑76例,在斑块中占74.5%(76/102); 由血栓或斑块局限性分布形成狭窄50%以上的发生率约30.3%(41/135),其中血栓致管腔闭塞6例。显而易见,血栓形成致颈动脉闭塞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明确相关;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具有明显相关性。近年的大组临床病例观察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同侧脑梗塞发病率并不成正相关; 广泛研究发现,导致脑梗塞发作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斑块的病理组织成分不同,其稳定性也不同。软斑块又称易损性斑块或不稳定斑块,它的病理特征是,大的脂核、纤维帽变薄、容易破裂、有溃疡形成、大量巨噬细胞聚集、斑块内出血。所以4种类型的斑块中,软斑及溃疡斑的危险性最高,容易发生脱落,和/或阻塞血管,形成栓塞和(或)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致病的主要形式。近年又有许多研究证实,约68%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而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4]。本检测结果也有同类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形成为主,而软斑发生率最高,79%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比例高于其他报道,可能与本组所选取研究的大部分为脑梗死病例有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是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本组患者颈动脉疾病的检出,不但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还可提示临床:凡高风险人群应进行颈动脉的超声普查,通过对颈动脉斑块部位、大小、形态、性质的显示预测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指导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实现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1]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68.
[2]王红霞,牛小媛.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青中年脑[J].梗死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2):163-165.
[3]张挽时,鲁晓燕,温兆赢.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无创性影像学检查[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4,2O(2):106-108.
[4]潘瑞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发病关系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