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岚
王若的首次亮相,让小张印象深刻。彼时,他还只是个入职不久的新人。王若落落大方地跟办公室里的所有人打了招呼,不由分说地要给他们换下饮水机上的空水桶。他说:“这点小事,就让我代劳吧!”
“他走了以后,我们面面相觑——这人是谁呀?”小张忆起办公室众人“石化”的现场,乐不可支。
可能很多部门都有过类似经历,很快,王若这个名字在午餐时分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认识他的人想趁机对号入座,认识他的人想满足一下好奇心:王若为什么这么“主人翁”呢?
他常常会给所有人群发信件,内容可能只是行业调整的公共新闻;他也会在工作QQ群里给别人答疑解惑,尽管提问的同事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他还会在办公区高调地为大家进行技术服务,虽然这完全不在他的职责范围内。
王若收获了同事们的感激和谢意,可是,在这个工作风格被动低调的地方,他的周到、主动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大相径庭的出牌方式让大家产生了排异反应。
第一场遭遇战从小张开始。
会议结束后,也就接杯水的工夫,王若给小张发了条短信:“材料准备得很全,整理得非常细致,辛苦!”
小张没回,而且愤怒异常。
这本是她的分内事,致谢无从谈起。资历年纪都要低一级的王若,竟然先用两个形容词点评她的工作,再用一个形容词评价她本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小张怒发冲冠不足为奇。
一燕不成夏。就在第二天,另一只“燕子”不管不顾地飞进了小张的电脑屏幕。
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兴趣所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落款是王若。下载,解压缩,打开一看,十幾个材料汇编,既有往年公司的统计报表,也有知名高管的讲话全文,甚至还有学术论文。
好吧,小张承认,按照昨天会上领导的指示,这些都算得上我下一步的工作内容。
可是,发扬助人为乐的风格是不是也得有个前提?哪怕是英雄主义情结作祟,起码也得看见人家确实面露难色、身陷困境吧。凭什么,王若会觉得我是那个需要帮助的可怜虫呢?
接二连三的打击,被小张带到了午餐会上。毫无疑问,群众的意见一边倒,小张是值得同情的“杯具”女主角,王若此举哪里都透着一股子自以为是的劲儿。“他说对这块业务感兴趣,没准儿就是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众人数次讨论,议题几经升华,王若的热情和周到被鉴定为性质不清、动机叵测。
小张觉得这个结论背后的逻辑非常正确,谁会无缘无故主动“照顾”你呢?不会,托朋友办事都得该请就请、该送就送,更别提泛泛之交的同事了。至于那个取而代之的念头,小张还是觉得,它也只能是个念头。
再退一步讲,即便是赔本买卖,能赚个吆喝也算物有所值,可这回,王若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哧溜”一下,就要滑到大众的对立面了,真是一步得不偿失的臭棋。
无论如何,小张决定不再跟自己过不去了:犯不着为此大费周章浪费脑细胞。她修改了一句经典台词,给王若定位:“周到不是你的错,拿来害人就不对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