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梅
(天津市宁河县医院,天津 301500)
随着手术量的增加,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增大及洁净手术室环境的需要,传统的手术器械处理流程难以高效率地完成手术器械的清洗和包装、灭菌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1〕。集中管理模式是现代消毒供应专业的一个发展趋向,也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我院于2009年8月8日将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运行9个月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患的满意度,缩短了手术间隔时间,有效利用了消毒供应中心的资源,同时使手术室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中。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个别器械物流循环周期过长,在交接和整理过程中手术器械存在缺失、数目不符合等现象,进行改进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最大的特点是物品数量大、流动性大,其灭菌物品的质量与医疗结果紧密相关,因此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的设计,采用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方式进行管理。一体化管理的运作流程是将供应室与手术室二者合二为一,术后器械由污染通道经直通电梯由消毒供应中心专人取至消毒供应中心的去污区进行清点、清洗后在清洁区整理打包,灭菌后由无菌发放人员通过无菌区电梯转运至手术室器械包储存间备用。
2.1 普通器械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1 存在问题 手术室器械纳入供应中心管理后双方不当面交接器械,由供应中心清洗岗护士取回在去污区进行清点,在手术器械交接环节中,早期曾出现个别器械丢失的现象。
手术器械在术前清点、术后交接时曾发现器械标签和包内器械不符合、基础器械包内的个别器械与“器械清点回执单”不符合现象(见表 1、表 2)。
表1 手术器械与“器械清点回执单”不符合现象分布
表2 存在问题环节分布
2.1.2 解决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接收、清点分类时,如发现器械性能、数目不符合,要求在30 min内通知手术室跟台护士,以明确责任,及时查找原因。器械在取回供应室途中缺失的原因,小包装器械包混入敷料误送入洗衣房。在术中临时增加器械时,规定由手术室护士将单包器械原包裹好,并将标有器械名称的灭菌指示胶带粘贴于包外,再放于器械篮以便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在接收、整理器械时识别和核对。手术室器械室专科护士每日2次清点核对基础器械和单包器械数量.可有效防止器械的丢失、器械标签与包内器械不符合等现象。如有问题及时通知消毒供应中心查找原因。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每月组织1次质量讲评会议,讨论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总结经验。
2.2 显微手术器械与精密器械的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2.1 存在问题 对于贵重、易损坏的光学镜头,必须单独进行处理。由于这类器械医院购置数量少,客观上存在着供需矛盾,在交接环节多(跟台护士-腔镜专管器械护士-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情况下,容易在反复清点中造成相互碰撞导致器械损坏,而且交接时间长,约需30 min,延长接台手术使用等待的时间。
2.2.2 改进措施 为了保证显微手术器械的便捷使用,有效防止此类器械在反复交接中的相互碰撞,消毒供应中心设专职人员1名到手术室进行相关精密器械清洗、保养知识的培训及相关显微器械的性能、注意事项的培训。手术结束时,消毒供应中心专职护士与器械护士“一对一”进行交接,严格检查器械数量、性能,并根据需要选择清洗、灭菌的方式,减少交接环节,避免多次交接造成的器械损害。专人管理能熟练的掌握器械的性能及早发现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早解决以免影响手术的正常使用。
质量控制的基础是标准的可衡量性和控制对象的量化指标〔2〕。消毒供应中心接收手术器械一体化管理。体现了专业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消毒供应室的中心作用。同时使手术室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
〔1〕 钱黎明,王雪辉,钱倩健.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65
〔2〕 陈素兰,王占明,陈丽嫒,等.术前物品准备流程的改进与评估[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B):59
(2010-07-05收稿,2011-01-17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