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英
(天津市第三医院,天津 300250)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以及对心肌梗死有效治疗方法的提高,使更多的冠心病患者存活时间延长,伴随而来的是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已成为老年人住院及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1〕。本文针对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避免了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复发或加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2008年1 月至2009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年龄为65岁以上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365例,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2〕。 其中男 216 例,女 149 例,年龄 65~98 岁,其中 65~69岁者 95例(26.03%),70~79岁者 206例(56.44%),80岁以上 64例(17.53%)。其中有慢性心力衰竭史253例(69.31%)。
2.1 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特点(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统计例数
2.2 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发病诱因(见表2)
表2 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发病诱因)
2.3 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伴随疾病(见表3)
表3 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伴随疾病
3.1 发病后护理措施 心力衰竭发作时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护,并做好以下处理。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位。四肢轮流绑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每隔15~20 min轮流放松一肢。氧气吸入或酒精湿化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开放两个静脉通路。选择深静脉穿刺为主,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确保药液及时泵入,便于控制液体入量和速度。遵医嘱给强心、利尿、扩血管剂前后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及尿量变化。强心剂一般应用毛花甙C 0.2~0.4 mg缓慢静脉注射,注射后心率可逐渐减慢。应用利尿剂前测血压,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严重低钾血症或酸中毒患者不宜应用。大剂量和长时间的应用利尿剂可发生低血容量和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做好血压和电解质监测。应用扩血管药物前收缩压<90 mmHg,或持续低血压伴有肾功能不全禁用,以免重要脏器灌注减少。限制饮水量和静脉输液速度,对无明显低血容量者的每天摄入液体量一般在1 500 mL以内,不要超过2 000 mL。保持每天水出入量负平衡约500 mL/d,严重肺水肿者的水负平衡为1 000~2 000 mL/d,甚至可达 3 000~5 000 mL/d,以减少水钠潴留和缓解症状。在总量控制下,可少量多餐(6-8次/天)。及时准确监测血压、心电图、血糖、胸片、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等,控制基础疾病,减少诱因。良好的呼吸道管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痰液黏稠、咳痰无力者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同时正确指导患者正确咳嗽与排痰的方法。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或精神异常,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精神异常的发生率更高。如情绪不稳、莫名的恐惧、焦虑不安、易疲劳、萎靡不振、抑郁、睡眠障碍等。独自一人时有难以排解恐惧或焦虑之感,对医护人员和家属的依赖性显著增强等。同样在治疗过程中氧气吸入、气管插管、呼吸机、鼻饲、持续静脉通道、强迫体位等,使患者感到不适或某些感觉被阻断,易诱发不良心理反应,甚至产生“生不如死”的厌倦感。通过医护人员语言沟通和医疗护理行为,使患者有安全感。同时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就医环境,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按时通风、谢绝探视,避免感染和其它外界不良刺激。
3.2 针对诱因开展健康指导
3.2.1 让患者了解心衰的基本症状和体征,有可能心衰加重的一些临床表现如疲乏加重、运动耐受性降低、静息心率增加≥15~20次/min、活动后气急加重、水肿再现或加重、体重增加等。
3.2.2 掌握治疗基础疾病的方法和调整基本治疗药物的方法。未经专科医生允许不得擅自增减药物剂量,定期复查。频繁发作的心绞痛、血压>180/120 mmHg、快速心律失常、短时快速输注液体、严重感染、水钠潴留等可加速心衰的发生。如出现心衰的征兆尤其水肿再现或加重、尿量减少或体重明显增加2~3 kg,利尿剂可适当增加剂量。
3.2.3 了解诱发因素和预防诱因措施。感冒、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室内空气保持清新,避免探视人员过多,以免交叉感染。心力衰竭患者中,对无禁忌证者可注射肺炎疫苗和每年的流感疫苗。避免过度劳累和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康复期活动量以活动时不感到疲乏、活动时最高心率每分钟不超过120次为宜。康复期随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指导的完善,提高患者的自信。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改善心肌供血、纠正心律失常、控制血压减少心衰的发生。对所有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均严格的血压监控,密切注意血压变化。降压药物必须有效地保证了血压的稳定。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膳食为主,晚餐宜少食,忌浓茶、烟酒。对于食欲差、进食少、长时间大量使用利尿剂者,不宜过分忌盐。一般患者的液体摄入量限为每日1 000~1 500 mL。但对于严重心力衰竭,伴有肾功能损害的63例患者,由于排水能力减低,故在采取低钠饮食的同时,严格控制水分的摄入。老年人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发生便秘,嘱患者排便时勿用力。指导训练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病情许可时适当饮水,多吃水果、蔬菜、谷物等。便秘患者给予开塞露肛注,或服用缓泻剂,如持续3天无大便,且有便秘者11例,采用低压盐水灌肠。生理盐水500 mL,温度40℃,灌肠液面距肛门<40 cm高度进行灌肠后,嘱病人保留10 min,床头摇起30°角排便。肥皂水灌肠是利用肥皂的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可起到软化大便、促进排便的作用,但肥皂水灌肠刺激性大,大便次数多,影响休息,增加心脏负荷〔2〕,还有使结肠突然排空引起意外,电解质失衡等副作用。对危重及年老体弱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晚期患者的高发并发症,其发生率达70%。而呼吸道感染、高血压、严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输液过多、不适当用药等诱因诱发及加重心力衰竭症状,极大地增加临床病死率。通过对呼吸道、血压、药物、活动及饮食等护理管理,能稳定并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有效地预防心力衰竭的再次发生。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5
〔2〕 翟凌飞,朱凤珍.心肌梗死病人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7,2(4):123
(2010-08-23收稿,2011-01-06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