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一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与问题探讨

2011-05-09 05:41:42吴伟志
浙江林业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林种灌木林十一五

吴伟志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浙江省“十一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与问题探讨

吴伟志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介绍了浙江省“十一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技术路线、新旧标准变化,分析其充分利用“3S”技术、增加生态状况调查因子、扩充监测内容、提高调查成果质量等调查技术特点,并就灌木林地及“一类”技术规定街接等相关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特点;问题;探讨

浙江省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末,经历了“一五”、“四五”、“六五”、“九五”、“十一五”五次全省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由于“十一五”调查方法、技术标准与前几期不尽相同,现将其调查技术特点与标准变化归纳如下。

1 技术路线

1.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资料准备和物质准备。其工作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二类”调查成果质量的高低。

1.2 调查底图制作

制作1:1万DOM(数字正射影像图)、1:1万DLG(数字划线图)、SPOT5卫星遥感影像加工处理,分幅DLG矢量要素提取与合并。通过技术处理提供外业所需的调查底图,该图以万分之一分幅DOM为基础,图中包含各类境界线。

1.3 判读、外业核对调查

建立图像的解译特征与对应地物的关系,在室内先进行小班界线的初步勾绘和部分调查因子的判读,然后按《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进行野外核查、测树因子调查以及总体蓄积量系统抽样控制调查。

1.4 调查数据内业处理

外业调查成果提交到内业后,将小班界线进行矢量化,形成小班空间信息;将森林资源小班数据录入到专业软件,形成小班属性数据库;求算小班面积,进而求算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等。

1.5 各类成果产出

形成资源调查成果,包括森林资源分布图、林相图、资源统计报表、SPOT假彩色合成影象资料;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备数据管理、维护、检索查询、打印输出功能,并具有专题图制作、辅助分析等功能;编写成果报告。

图1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路线Figure 1 Technical schedule of forest resources inventory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2 新旧技术标准比较

2.1 森林覆盖率与林木绿化率计算公式的变化

“九五”计算公式:

无林木绿化率的计算公式。

“十一五”调查计算公式:“十一五”林木绿化率计算公式等同于“九五”的森林覆盖率计算公式。

2.2 地类划分标准变化(图2)

图2 地类划分标准变化对照Figure 2 Comparison of division of land types

2.3 林种划分标准变化

在“防护林”中增加了“其它防护林”亚林种,将“用材林”分为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一般用材林三类亚林种,将经济林中的“食用油料林、饮料林和调香料林”合并为“食用原料林”,将“工业原料林”改称“林化工业原料林”(与用材林中以生产纸浆原料为目的的“短轮伐期用材林”相区别)。删除了“竹林”林种的概念,在小班调查确定林种时结合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由调查人员现场确定为“一般用材林”、“其它经济林”或为防护林、特用林对应的14个亚林种。

3 技术特点

3.1 充分利用“3S”技术

遥感(RS)技术是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3S”技术与传统调查方法比较结果见表1。“十一五”“二类”调查全面应用SPOT-5、IKNOS、航片等数据作为信息源,进行正射纠正、融合、增强等处理,方便了小细班的勾绘及部分调查因子的判读,大大减轻了外业工作量。

调查的前期准备、调查用图制作、内业处理、成果产出工作中均用到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前期基本图、生态公益林分布图基础地理信息数字化,再将各种地理信息叠加到遥感影像制作1:10 000调查用图,求算“二类”调查小细班的面积,制作、打印基本图、专题图,这些工作都是利用GIS完成的。

在需总体蓄积量系统抽样控制调查中,使用GPS定位技术,采集了固定样地的坐标,以便于下期复位;并且为了提高调查精度,对没有明显参照物的地点用GPS进行定位采点,以减少小班调查的错误,减轻外业工作人员的负担,并对新建各类道路利用GPS进行采点,使调查成果图内容更加丰富。

通过“3S”技术的集成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海量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实现了面积的自动求算、统计分析、成图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对遥感数据的充分利用。

表1 利用“3S”技术与传统森林资源调查的优劣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inventory w ith “3S” and traditional one

3.2 增加了生态状况调查因子,扩充了监测内容

前几次调查,着重于林地面积、蓄积调查,调查成果比较简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环境更为社会所关注和重视,因而“十一五”调查在保留原有调查因子的基础之上,新增与生态状况有关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类别、工程类别、生态公益林事权等级、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生态公益林重点区划、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森林自然度、森林健康等因子。

3.3 提高了调查成果的质量

“十一五”“二类”调查不仅有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还增加了生态状况调查结果;全面应用了“3S”技术,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组织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反映的地理信息丰富、数据格式规范。其成果还将极大地促进今后在造林规划设计、林木采伐、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生态公益林管理、古树名木及其后备资源管理、森林火灾的扑救指挥、森林病虫害防治、抢险救灾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4 问题探讨

4.1 存在的问题

4.1.1 灌木林地调查问题 灌木林地调查问题,主要在森林覆盖率的计算公式上。“十一五”技术规定,原有灌木林地(即现在的其它灌木林地)地类不列入森林覆盖率的计算范围,可能对全省以及县级森林资源调查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面:一是若按以前的常规调查法,根据新规定计算森林覆盖率,将导致森林覆盖率的下降;二是若要尽可能避免新规定的影响,对原有灌木林地会出现重新分析定位的问题。因此,在新的规定影响下,原来意义上的灌木林地有很多会进入阔叶幼龄林中,从而使灌木林地面积下降,乔木幼林面积增加,减少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

4.1.2 与“一类”技术规定衔接问题

(1)山上的裸岩一般均为有林权证的土地,但“一类”技术规定,裸岩一般划为未利用地,即按非林地对待;而“二类”调查技术规定,把裸岩按其它无立木林地(林地二级地类)调查,两则尚未统一。就浙江省而言,此类面积不少,如楠溪江风景区、雁荡山风景区等)。

(2)“二类”调查对嫁接型乔木经济树种、灌木树种一般不作蓄积量调查,而“一类”调查对乔木经济树种、灌木树种其主干明显,且树高5 m以上的要作蓄积量调查,这种不一致性势必影响小班调查总蓄积量与抽样调查总体蓄积量的可比性。浙江省该类树种蓄积有1 300万m3左右。

(3)浙江省杂竹林面积有12.94万hm2,其中的80%以上属于笋用竹林。“二类”调查时,一般把此类杂竹笋用竹的林种登记为“其它经济林”;而“一类”调查规定“竹林按林种分类时,只划为用材林、防护林和特用林三种”,两则规定相差甚远。

4.2 建议

(1)必须重视灌木林地类界定与调查划分,明确各灌木林的地位与作用。

(2)取消公益林小班单位面积蓄积调查,只对商品林小班进行蓄积量调查,可在浙江省平原或半平原县进行试点。而山区县二类调查,则应进一步明确蓄积量调查的种类和范围,以保证“一类”与“二类”调查的衔接,以提高“一类”调查蓄积量的控制作用。

(3)随着林权界定工作的推进与完善,“二类”调查应分有无林权证进行分类调查,明确浙江省狭义林地(有林权证)和非狭义林地资源的详细情况。

[1] 国家林业局.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Z]. 2003.

[2] 浙江省林业厅. 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Z]. 2004.

[3] 白降丽,彭道黎,庾晓红. 我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发展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2005(1):4-7.

[4] 尹奉月.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新旧规定的对比分析[J]. 林业勘察设计,2008(4):10-12.

[5] 邱瑶德,蔡良良. 现行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2004(1):36-38.

[6] 李玉江,杨东,周文成. 森林分类经营和二类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林业勘察设计,2009(3):27-28.

[7] 戢建华. 对辽宁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技术特点和问题的探讨[J]. 防护林科技,2009(5):106-109.

Inventory Planning and Design o f "Eleventh Five-Year Plan" for Forest Resources in Zhe jiang Province

WU Wei-zhi
(Zhejiang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 Centre, Hangzhou 310020, China)

Introduction was made on technical schedule and standard for inventor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for forest resour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tion of GPS, RS and GIS technology, increase of inventory factors relative to ecology in the technical schedule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enriche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inventories. Discussion was made on division of shrub, difference of bamboo, grafting trees in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 Advice was offered.

forest resource inventory;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S757.2

A

1001-3776(2011)01-0076-05

2010-08-13;

2010-11-12

吴伟志(1978-),男,浙江临海人,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监测工作。

猜你喜欢
林种灌木林十一五
鲁甸震后林业生态恢复对策探究
内蒙古自治区灌木林资源现状与保护发展对策
海伦市双河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青海高原高山灌木林植被特点及主要类型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浅析农田防护林的功效
兰州南北两山雨养灌木林地植物群落稳定性调查研究
甘肃林业(2016年4期)2016-11-07 08:56:46
安陆市树种资源现状及其利用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宁夏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评价研究
科学与管理(2014年4期)2014-09-24 18: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