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洁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46)
图书馆分馆制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系统中经常采用的运行管理模式,从上世纪末逐渐传入我国。近年来专业图书馆纷纷出现在大学校园,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国内高校专业图书馆主要包括以下 3种类型:1)高校合并后不同校区的校区分馆;2)将相关学科资料室按学科大类组建的学科分馆;3)由系资料室直接改造而成的院系分馆。[1]本文主要以高校学科分馆为研究对象,尝试将社会学“结构洞”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科分馆的建设上,结合南京师范大学专业分馆建设的发展实践,分析在院系资料室基础上整合建设专业分馆的必要性,为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博特于 1992年在其撰写的《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所谓结构洞,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也无关系间断(disconnection)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2]博特称这种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稀疏处为结构洞,并将填补结构洞的行为称为搭桥。[3]简单地说,结构洞就是指不重复的信息源。并不是网络中的所有个体都会有直接联系,通过间接联系形成的信息传递模式即为结构洞。
博特的研究拓宽了研究者的思路,这一理论被国内外学者应用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中,研究成果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个人人际网络、群体内部组织建设、群体间信息交换网络和区域发展网络。[4]其中结构洞理论对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结构洞理论描述了一个竞争场域中的社会结构是如何为某些玩家创造企业家机会,并由此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5]高校图书馆系统主要由中心馆、分馆及院系资料室组成。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 Google Scholar、Google Print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服务机制的不断涌现,Google已经成为人们信息检索的首选。新信息环境的形成使图书馆行业与其他信息服务行业的界限日渐模糊,这既给图书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挑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0年 1月 15日发布的《第 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09年 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3.84亿人。[6]网络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服务方式已经不足以在海量信息环境中吸引读者。统计数据表明,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只有 1%的用户从图书馆网页上进行信息检索。
博特认为,在较复杂的关系网络中,通过与分散的、非重复的一组组联结点联系,且占据中心位置的结点者拥有更多的网络资源。[7]当网络中两个联系个体需要联系而没有直接联系时,一个结构洞就存在了。高校图书馆系统所提供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不仅仅是一个资源系统或者基于资源的服务系统,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统一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8]目前主要由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组成的国内高校图书情报系统中,绝大多数院系资料室只为本院系教师和学生服务,不对学院以外的师生开放,与图书馆和其他院系资料室缺乏沟通、交流和联系。这种封闭的运作模式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开放性和文献资源的共享度,并导致资源处于严重的浪费状态。
从结构洞的视角来看,这种由图书馆和资料室构成的高校文献信息系统实际上存在结构洞。我们用 A、B、C、D表示高校文献信息系统间的网络来说明(图 1)。图 1中 B、C、D之间没有任何联系,B、C,B、D,C、D之间存在结构洞。从文献信息服务的角度来看,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图1 结构洞视野下的高校文献信息系统
2.2.1 文献资源的“洞穴”
由于高校院系资料室在行政上不隶属于图书馆,所以双方管理人员在订购图书资料时难免会缺乏有效的沟通,此时往往容易造成书刊资料的重复订购或漏订。一些院系资料室的图书由于长期管理不善,图书陈旧、杂乱且分布不均,电子图书、音像资料匮乏。尽管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快,但高校图书馆和高校院系资料室在传统服务时期存在的管理脱节、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整个学校的图书资源建设非常不利。
2.2.2 信息服务的“洞穴”
高校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呈专业化、个性化、精品化等特点。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师深层次的文献信息需求,院系资料室管理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素养,无法追踪读者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需求。
2.2.3 资源共享的“洞穴”
随着科学技术的纵向分化,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越来越多,高校不同专业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也呈现丰富性和学科交叉性。特别是对于学科比较接近的专业,比如文学专业的师生有了解历史和哲学的需求,物理专业的师生也需要了解数学知识等。院系资料室之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使院系资料室之间信息共享出现障碍,导致文献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在图 1中,倘若有 A的存在,则可以把 B、C、D联系起来以弥补它们之间存在的结构洞,而按学科整合建设的专业图书馆恰好能起到桥梁作用。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若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在全校各个院系间建立一个连接顺畅的信息网络,增加有效沟通渠道。因此,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对相邻学科的资料室进行整合建设过程中,建立学科专业馆是优化高校文献信息系统的首选。对于那些没有合并条件的资料室,也应打破“闭关自守,各自为政”的旧局面,加强它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博特认为占据结构洞的网络在设计上应该遵循2个基本标准:1)效率标准。通过优化网络中非重复关系的数量来优化个体的结构洞产出;2)有效标准。确定主关系个体,以集中资源和力量发展与主关系个体的关系来了解群体的整体信息。专业图书馆的建设也应遵循以上 2个标准。
优化网络的第一个原则是关注效率。对高校图书馆系统来说,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对院系资料室进行整合,尤其是对学科相近、专业交叉的资料室按大学科、学科群整合组建成专业馆,这是建构有效率的网络结构的核心。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系统中的生地图书馆、数理化图书馆、社科图书馆均是按学科规划整合院系资料室而建成的,如数理化图书馆整合了该校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资料室。
按学科类别划分的专业分馆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搭桥连接存在于高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间的结构洞,整合院系资料室的资源。通过专业分馆来加强与院系的关系,与相近学科保持广泛联系,通过跟踪院系老师更深层次的文献信息需求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促进整个高校图书馆系统信息和资源的流动。南京师范大学专业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将专业文献(书、刊、电子资源、网络资源)整合为一体,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同时,加强图书馆与各学科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各项服务更加符合相关专业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此基础上还要明确专业分馆的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南京师范大学专业分馆的建设目标是将专业分馆建设成为一个管理现代化、服务网络化、馆藏特色化的研究型图书馆,由总馆和专业分馆共同组成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学图书馆系统”。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高度重视专业分馆的实际情况,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专业分馆在管理系统、目录系统和借阅系统上与总馆保持一致。此外,专业分馆还拥有与之配套的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指南、信息收集与汇总等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有效标准上,专业分馆的建设首先要围绕学科特色进行,打造特色化文献资源,这是大学图书馆系统中专业分馆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是构成专业分馆特性和保持其发展潜力的根本,是促进专业分馆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本源。[9]高校图书馆系统主要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地。因此专业分馆的办馆特色不在于面的广度,而在于文献收藏的布局和结构是否符合学校学科的发展,并且根据学科专业性质,使学科专业分馆突出其专业特色。南京师范大学专业图书馆在确保对口院系师生获得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前提下,兼顾其他院系师生的阅览服务。专业分馆在做好传统文献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为高层次读者服务的项目,服务内容体现专业化、个性化。
构建特色信息资源中心。只有以特色馆藏与特色服务为核心,才能取得独特的服务效果。专业分馆应侧重于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的深层次文献资源的采集,如专著、权威教材、本校教师文库、相关专家、学者个人收藏(捐赠资料)、教师赠书等。同时,在文献的收藏方面,要与综合馆有所区别,比如综合馆主要收藏普及性、综合性的文献资源,而专业馆馆藏则要突出专业化和特色化的特征。
有效性标准还要注重学科馆员的建设。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桥梁”,其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图书馆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展开。学科馆员不仅要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背景,能够提供学科专业信息服务,还要主动跟踪并参与到教师的学科研究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科馆员的创新潜能,挖掘读者潜在的信息需求,在图书馆与院系间建立一个动态、互动的信息服务链,架起一座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桥梁。南京师范大学专业图书馆的咨询馆员均具备相关专业学科背景,并与其所服务的院系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专业分馆在组建学科馆员团队时,还应积极向周边兄弟院校辐射,吸收兄弟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加入,形成学科馆员联盟,经常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研讨,定期召开学科馆员与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座谈,从而提升服务水平。
有效标准还体现在不断更新服务理念。Web2.0技术环境下,“以馆藏资源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逐渐被 “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所取代。Web2.0技术带来的不仅是资讯技术,最核心的是树立了“以人文本”“去中心化”的服务观念。专业图书馆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做到“读者在哪里,图书馆就在哪里”,真正领悟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专业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南京师范大学专业图书馆于 2010年 6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与馆员一起查找资料。此次活动一改以往“我说你听”的讲座模式,由读者与馆员一起共同探讨更全面、更专业的查找资料途径。此外专业分馆在馆舍建造、网站设计、文献信息的提供中都要体现这种理念。比如在网站设计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设计,让使用者可以自行决定自己要看哪一类的资源,或是开放馆藏目录让使用者对图书自行进行描述。其次,也要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图书馆可以通过博客、维基、RSS等方式建立与读者的互动平台,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主动走进读者的信息世界,从而使专业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
[1]邢 颖,沈正华.略论高校图书馆分馆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50—53.
[2]盛 亚,范栋梁.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J].科学学研究,2009(9):1408—1411.
[3]王旭辉.结构洞:陷入与社会资本的运作——竞争者的社会网络结构理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2):108—113.
[4]汪 丹.结构洞理论在情报分析中的应用与展望[J].情报杂志,2009(1):183— 186.
[5]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
[6]CNNIC.第 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7-03].http://tech.qq.com/zt/2010/cnnic25/.
[7]盛 亚,范栋梁.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J].科学学研究,2009(9):1408—1411.
[8]陈利东.高校图书馆系统的建设与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35—37.
[9]赵 东.试论专业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8(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