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某种角度上讲,银行就是经营管理风险的金融中介机构。在监管国际化以及入世的前提下,我国银行业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是当前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从银行经营管理、银行监管的国际化、西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分析入手,针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把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用“四维概念模型”指导我国银行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再造,为管理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四维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6-0060-05
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提供的金融服务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着信息和金融中介的重要角色。同时,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11]。因此,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价、风险处理等方法,防范、规避、分散或转移以及化解经营中的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确保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1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指用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而设计的综合管理和控制结构,一般由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度量、风险报告和控制、风险管理操作和风险管理系统等要素组成。建立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基础上的包括风险管理文化与理念、风险管理和控制技术与策略选择等内容在内的广泛风险管理内容形成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健壮性与有效性直接左右和影响其风险管理绩效。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1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某些商业银行“惜贷”和“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放弃银行借贷融资方式,进入金融市场融资,这种“非中介化”或“脱媒”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以及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使得存贷利差(Spread)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trade-off)进一步恶化,从信贷经营角度讲,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信贷经营中的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的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与衍生金融工具一样,技术进步(包括业务经营的电子化、管理决策的现代化以及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技术的严密化、工程化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经营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带来技术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当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不仅是商业银行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应对竞争、确保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外部监管机构为保证金融安全的监管要求。而且,监管标准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1988年颁布的《巴塞尔资本统一计量和最低资本要求协议(Basel Capital Standard Measurement and Minimum Requirement Accord)》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来说是一个里程碑;2001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New Basel Capital Accord)》作为新的国际标准,提出了最低资本需求、监管当局的检查监督以及市场纪律三大支柱,为各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支持,对今后的风险监管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其他富有成效的工作也为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了原则和工作框架。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套可供借鉴的风险管理体系,并针对自身情况,在实施《巴塞尔协议》过程中,研究开发出了多种定量分析模型,进行了工程化处理,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完整的应用工具。同时,在对模型进行返回测试(Back-testing)和反思的基础下,逐步修正和完善已有模型,并改善实践环境逐步满足一些模型的使用条件,为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市场风险模型、利率风险模型等从理论方法上已逐步完善,并在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10][13];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与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4][16],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1],“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渴望不可及的”[8]。同时,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7][9]。
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11][14]。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如利率/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金融创新的逐步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严肃地审视面临的市场风险;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竞争势力必将涉足国内市场、引发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作用会进一步凸现;随着监管的国际化、标准化以及《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全面推行,我国作为缔约成员国也必须严格执行协议。因此,如何利用入世保护期和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最后安排这段宝贵时间,在法律、机制、管理制度、经营模式上对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评级理论模型及其应用,从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等层次上进行丰富和发展,进一步优化资产质量、提高资本规模和使用效率,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分析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结构
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2001年,针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形势和监管需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出台了新资本协议草案,并在全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实施。新协议提出了最低资本需求、监管当局的检查监督以及市场纪律三大支柱,进一步明确了监管资本的范围和最低资本要求;对信用风险的估价和计量提供了参考框架,提出了标准法Standard Approach)、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其中,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两种,对风险构成因素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AD(Exposure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风险权重函数和最低资本要求函数;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分别提供了指导框架[3][4]。新资本协议的目标是:继续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促进公平竞争;提供更全面的处理风险方案;使处理资本充足率的各种方法更为敏感地反映银行头寸及其业务的风险程度。
与1988年资本协议相比,新协议有了很大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新资本协议使资本水平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银行风险。主要措施包括可以借助内部风险评级,进一步确定风险权重和计量最低资本需要,使风险衡量更为客观;银行资本要求除反映信用风险外,还必须同时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要求银行由信用风险管理逐步过渡到全面风险管理;确定资本水平和评估资产风险权重时,充分考虑各种风险缓解技术和工具的影响,考虑抵押品价值和质量、担保人信用及能力等因素,使得风险资本要求更为科学和合理。二是进一步强调了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鼓励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创新。主要表现在:在推荐风险评级方法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倡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并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确定资产风险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要求;同时,银行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供的标准法或内部评级的初级法和高级法,鼓励银行在风险测量、管理方法上的投资与研究。这样,既强化了银行建立内控机制的责任,又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三是把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二支柱,进一步强调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准确评估和及时干预。主要体现在:监管当局的严格评估与及时干预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支柱;监管当局要准确评估银行是否达到最低资本需要,评估银行资本水平是否与实际风险相适应;监管当局要评估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是否科学可靠;监管当局要及早干预,防止银行资本水平低于实际风险水平。这些规定均强化了监管当局的职责和监管约束。四是把市场纪律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支柱,进一步强调银行资本管理的透明度和市场约束。主要表现在:信息透明和市场约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大支柱;银行应当向社会及时披露关键信息,包括资本构成、风险资产及计量标准、内部评级系统及风险资产计量法、风险资产管理的战略与制度、资本充足水平等;银行应具有经董事会批准的正式披露政策,规定披露的内容、频率及方式。
(二)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了风险管理,提高了经营绩效,为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其显著特征包括[12][18]:风险管理不是简单的业务经营,而是把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也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既是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符合银行经营战略要求;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确保风险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在银行内强调组织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强化信用风险管理,逐步由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向现代风险管理模式转变;在注重信用风险管理的前提下,逐步拓展到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管理内容,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在市场风险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加强了市场风险技术的研究和实际应用;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定量分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日益紧密结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日趋完善等。
从风险管理文化来看,商业银行针对自身实际建立独特的风险文化,主要的工作要点包括形成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出台详细的风险操作标准、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等。西方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银行只能“管理”风险,而不能“回避”风险;在经营管理中,必须保证风险和回报的对称;风险管理意识贯穿业务全过程,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并把这一思想作为全部员工工作的指导思想。
从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来看,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是最终决定银行在控制、监督和评估各个业务部门风险承受能力的关键,直接影响风险管理与总体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主要包括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稽核委员会和风险经理等[13]。一般来讲,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且国外的大银行董事会将风险管理纳入发展战略计划中,将风险管理作为整个管理体系中发展战略高度来对待。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隶属于董事会的、由银行内外部金融专家构成的、独立于日常业务管理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并修改银行风险管理政策,以指导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活动我稳健进行和员工行为。同时,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对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对难以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日常的监督、衡量和评价量化风险的职责,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必须拥有一定职权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业务部门。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稽核人员的工作保证风险管理政策和规程的有效执行。风险经理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一线人员,是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联系纽带,其职责是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政策,并向风险管理部门提供日常报告。
从风险控制制度看,风险控制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以风险控制为基点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的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严密和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有效的内控检查与稽核制度以及风险控制相关的激励相容制度等。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制度比较完善,主要内容包括[17][18]:风险控制要和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协调发展;按照“四眼原则”开展业务,实行“双人操作”;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区分风险种类,并针对不同风险类别,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标准;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垂直的风险控制体制;风险管理体制保持独立性;董事会和总行领导集体对风险控制负最终责任;建立合适风险管理激励相容机制;商业银行要共同汲取过去失误的教训,在“资源共享、经验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教训共享和吸取”。
从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来看,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市场风险管理已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对于信用风险而言,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理论方法体系,主要包括银行内部评级方法、风险价值法(VAR,Valueat Risk)、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RAROC,Risk-adjusted Returnon Capital)、Credit Metrics、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资产组合调整等[2][5][6][17],以此指导贷款的受理、贷款的定价、贷款组合和管理报告、呆帐准备金和资本充足性分析、风险与收益分析等工作。
从信息技术支持来看,西方商业银行利用先进的金融电子化手段,逐步开发、研制技术支持平台,实现风险管理的工程化。西方大型的国际化商业银行都建立起全球的风险控制系统——信贷风险管理计算机联机系统,将银行的信贷政策、会计系统以及市场拓展部门收集到的信息汇集到一起,进行分类、加工和储存,供内部管理人员作为信贷审查审批等使用。
从风险管理的策略来看,西方商业银行逐步借助市场化手段完善管理控制策略。对于市场风险管理,采用市场化手段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对于信用风险而言,西方商业银行已经逐步摆脱了贷款—问题贷款—核销的传统模式,通过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实现资产组合管理,向现代风险管理模式转变[15]。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路径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用于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匮乏、虚假等)和内部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五是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及监管力度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而我国监管当局在商业银行监管方面未达到巴塞尔委员会要求的标准。
从商业银行内部讲,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风险管理意识的不到位,现代风险管理理念还远未建立,主要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起来,经营管理思想也是逐步由计划管理向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就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偏差,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改变,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缺乏现实基础。二是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产权关系直接影响风险管理与激励相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现状对建立协调一致、信息顺畅的新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机动的决策程序的制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机制建设与配套制度存在很多不适应,而且不同的银行产业组织结构及规模结构对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决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组织运转机制来看,主要表现在:建立在不同产权制度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关系相同,都是在行长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体现风险管理的本质,也难以实现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效果不理想。由此引起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处于“两难”境地,难以与其他业务部门建立起基于风险管理与控制、维护股东权益的正常经营管理关系,无所作为。同时,各银行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缺乏现代风险管理素养,没有建立风险管理理念、没有现代风险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受陈旧思想意识和知识水平的局限,而有没有勇气面对迅速发展的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对新知识新思想不是采取“拿来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也难以真正履行部门职责。在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风险经理这个纽带,形成业务部门极力逃避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部门难以有效管理风险的尴尬局面。四是商业银行内部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研究和认识,主要是缺乏内源动力和外部压力。五是现有的人员状况难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需要,其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及创新能力直接制约着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改革效果。六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和工程化实现)和信息(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等)远未达到实施现代风险管理的要求等。
(二)目标选择与基于“四维概念模型”的体系再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外部监管要求和经营战略指导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银行价值最大化,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至少需要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政策、过程与组织构架五大要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工作主要包括组织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决策程序、包括风险评级技术与模型在内的技术方法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等方面,其具体目标是建立各级、各部门协调运作、信息通畅、多层次的激励相容机制;规范和完善风险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各类风险管理相关文件以及政策法规的合理性、有效性、制度性和协调性;根据决策信息、决策面临的风险和决策的期望收益相协调的原则以及决策者责权利统一的原则,优化风险管理的决策程序;研究引进和改造风险评级技术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评级体系;研究在各个决策环节上和各个相应的组织决策活动中所需要的风险管理分析技术和信息支持体系,实现信息流程再造和信息的工程化处理;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构建战略监管关系。
在上述目标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从风险类型、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工具以及监管要求四个角度进行系统再造,我们称为“四维概念模型”。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四维概念模型”中的四维(风险维、程序维、工具维、监管要求维)可以描述如下:
风险维是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经营活动中所蕴涵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对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潜在损害的抽象和高度概括,它定义并划分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所蕴涵的风险类别,确定各类风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所关注的是风险管理的对象以及风险形成的机制,是建立风险管理系统的风险分析和选择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中蕴涵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7年9月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指出,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严格区分这些风险是必要的,对科学地分析风险形成机制、选择适宜的度量工具与控制风险的策略至关重要,但风险间的关联性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变得十分困难。我国银行当前的任务就是必须在外部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统一与规范风险分类和风险识别。
程序维是指在揭示与把握风险内在规律(包括风险形成机制、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等内容)基础上,考虑实际管理运作方式的可行性,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对风险进行预防、控制的基本管理环节和程序,其作用是明确划分这些环节和程序的基本功能与目的,并进一步确定相互间的关联关系。风险管理是在准确辨识和测量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对风险进行处理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测量和风险处理。从银行监管的角度来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认为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程序应该包括对各项重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且还特别强调了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适当监控也是风险管理程序中的重要作用。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管理过程,应该具有反馈和评价的环节,对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和管理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分析,并进行风险信息反馈,以作为修正完善下一管理周期的参考。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在风险识别与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完善全过程风险管理流程是当前紧迫的工作任务。
工具维是指实现各个环节风险管理和控制功能的方法、手段、途径,主要包括组织机构、政策规则、技术模型、创新产品以及信息体系等,属于实际操作范畴,是实现风险管理职能的具体技术保障。我们可以将相应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构成抽象为组织工具、规章制度抽象为政策工具、所采用的各种分析图表与技术模型抽象为技术工具、内外部的信息资源体系抽象为信息支持工具、把创新产品称为产品支持工具。对于我国银行来说,如何针对风险类别、风险形成机制、管理程序等特征,选择、改进与完善工具体系是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关键问题之一。
监管要求维就是商业银行把外部监管要求细化和对应到风险维、程序维、工具维中,落实外部监管要求,形成达到监管要求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我国来说,一是2009年我国将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二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将微观监管与宏观监管分离,能够较为独立地实施银行监管,在逐步突出程序、流程、工具方面的监管,将为银行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更为详尽的参考。同时,随着银行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还必然受到来自更多政府监管部门、社会组织的、强大的监督管理。因此,我国银行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必须在风险维、程序维、工具维中充分考虑外部监管影响,把监管内容分解到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
结论
在对商业银行的宏观体制、产权制度和组织体系进行必要改革,与国际接归的同时,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改革,特别是风险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国际标准的风险管理理念,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引进、消化、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选择适合内外部经营环境的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核心任务。
当然,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有外部环境的支持。从外部环境来讲,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和市场环境,拓展金融创新空间,为风险管理提供广阔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完善社会信用环境,为商业银行提供良好的业务经营条件;强化监管意识、完善监管机制,促进和鼓励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自觉性;强调资本监管、监督检查、信息披露的权威性,强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提高信息披露标准,严格披露程序,提高信息质量,发挥市场监督作用,使“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能够共同促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等。
因此,我国银行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必须在研究国际监管、发达国家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把外部监管作为重要的因素,与内部管理结合在一起,纳入一个系统来综合考虑。只有在“四维概念模型”的指导下,建立全过程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达到监管要求和银行的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Altman,E.I.,Saunders,A., Credit Risk Management: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Twenty Year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7:21(1721-1742).
[2]Anthony Sanders,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New Approaches to Value at Risk And other Paradigms, John Wiley&Sons;,1999.
[3]Basel Bank Supervision Committe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ed[EB /Ol].2001,www.bis.org.
[4]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redit Risk Modeling: Cur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1999[EB /Ol].http;//www.bis.org/press/index.htm.
[5]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s,Credit Risk: A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1997[EB /Ol].http;//www.csfp.co.uk/csfpfo
d/html/csfp_10.htm.
[6]Crouhy,M.,Mark,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Credit Risk Model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0,24(1/2,59-117).
[7]Dimitris N.Chorafas,Credit Derivativ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Risk: Including Models for Credit Risk,Prentice Hall,1999.
[8]John B.Caouette,Edward I.Altman,Paul Narayanon,Managing Credit Risk: the Next Great Financial Challenge,John Wiley&Sons;,1998.
[9]Marc Lore,Lev Borodovesky,A Professionals Handbook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M].Reed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
nal Pubishing Ltd,2000
[10]Pietro Penza,Vipul K.Bansel,Measuring Market Risk with Value at Risk,John Wiley&Sons;,2001.
[11]安瑛晖,闫永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12]毛晓威、巴曙松.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的演变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进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1,(4):45-51.
[1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4]殷雷.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缺陷及其改进[J].金融研究,2002,(7):93-98.
[15]于荟楠.信用风险管理新技术——信用衍生产品[J].经济问题研究,2000,(2).
[16]约瑟A.罗培斯,马可R.勃格.信用风险模型有效性的评估方法探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9):15-21.
[17]张维,李玉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综述[J].管理科学学报,1998,(3).
[18]张晓松.西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及借鉴[J].金融研究,2000,(12):95-100.
Study 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AN Yinghui1,2
(1.China Construction Bank, Beijing,100032,China;2.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0054,China)
Abstract: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stitute of risk management in content. It is an urgent task that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scientific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o control financial risk effectively under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hina becoming WTO member. The thesis studies reconstruction of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o support decision-making.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actual problem and content of banking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Western banking industry. We regard external regulation and internal management as a complete system, and bring out “Four-division Concept Model” to reconstruct risk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 risk management, system reconstruction, Four-division Concept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