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婷
摘 要: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虽然在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历史中,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但德国文化精神的影响是明显的。从文化精神的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三个特质出发,辩证地分析了德国文化精神与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分析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关键词:德国;文化精神;科学儿童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6-0018-02
如果说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算起,那么,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则要从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回顾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历程,虽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但我们总能在其中发现德国文化精神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是指在文化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对国民的心理和人格起着形塑作用的最为精髓的文化内容。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质,即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德国,与其文化精神密不可分。
一、德国文化精神的时代性与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文化精神的时代性(亦可称为历史性、可变性),是指文化精神会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集中体现为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总体思潮,即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影响着一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倾向。时代精神对科学的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阻碍作用[1]129-138。正如E.G.波林所说:“我们多次地看到,似乎只有当时代精神做好了迎接的准备时,一个重要的理论才会产生。否则,如果它先于时代精神来得过早,就将会为人们所淡忘和抛弃。这要一直等到文化转过来准备欢迎它时,它才能重现于世”[2]。为什么科学的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诞生在19世纪而非17、18世纪,也非20世纪?是历史的偶然,还是19世纪的德国具有某些其他时期所没有的特质?
德国在17、18世纪是欧洲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农业国。经济上,手工业生产占绝对的优势,大工业还处于襁褓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慢,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仍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向往只能停留在思想上,不敢付诸于行动[3]61。从19世纪初到6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还是软弱,革命的企图没有成功,最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于1871年取得自上而下的德国统一,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
首先,资产阶级为满足工商业的需要,尽力发展科学。因此德国在这个时期科学发展的很快,生理学方面尤有很大进步[4]146。而生理学的进步与实验方法的使用和改良密不可分。与把实验方法首先应用于心理学对象有直接关系的四个人是:赫尔姆霍兹、韦伯、费希纳和冯特。这四个人都是德国人,都受过很好的生理学训练,都对19世纪中叶生理学和一般科学的重大发展有所认识[5]43。而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的普莱尔也首先是一位生理學家,为将实验法应用与儿童研究提供了可能。
其次,德国作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地,其大学教育从中世纪以来只有三科:神学、法学和医学。从1734年开始,德国的大学便陆续开始添设哲学科,从此科学就成为德国大学的重要课程。并且在德国科学不限于如数理等科的所谓“精确科学”,而是包括历史、语言等社会科学;他们以为科学方法可以用于全部的知识领域。在当时的英法两国,不少人怀疑对生物的研究是否可以应用科学方法,德国学者则坚定地将科学方法用于对生物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科学的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呼之欲出。
此外,应当看到的是,德国当时的时代精神对于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其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早在18世纪的后半期,由于自然科学,如宇宙论,地质学,比较解剖学等学科内新发现的关于万物发展的事实,就使德国思想家提出了含有辩证法因素的理论[4]114。可是由于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这种思想还是在唯心主义的框架里提出来的,受宗教的影响程度也很大。而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可是当时的德国大学都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不可能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出现。所以,虽然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人取得了个别的心理学成果,但当时心理学的哲学观点大都是不正确的,即研究方法用的是唯物的,可是对于结论和观点的解释又偏向唯心主义一边去了。
二、德国文化精神的相对稳定性与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文化精神的相对稳定性(亦可称为不变性、继承性),是指文化精神会随着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保持其历史的内在一致性。德国文化精神的继承性体现在科学研究上就是德国人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信仰,勇于将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上,否认对生物研究的不可能性。
众所周知,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是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发展心理学界作出这一界定的原因主要有四个[6]15:首先,《儿童心理》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其次,从写作的目的和内容看,普赖尔完全是以儿童心理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再次,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普莱尔使用的是系统观察法和心理实验法,都属于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最后,从影响上看,《儿童心理学》从问世之日起其影响的范围就遍及全世界,其意义也是深远的。
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系统观察法、心理实验法这些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普赖尔对他的孩子从出生起直到三岁,每天作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最终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石。而就研究方法和手段而言,在普莱尔之前,德国的其他先驱们就有了这方面的探索。德国医生提德曼(Tiedemann)用日记法对自己孩子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观察记录,早在1787年就出版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一书;1859年,德国人库斯莫(Kussmaul)出版了《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如他用糖水、盐水、奎宁水等分别放在新生儿口中,观察他们的反应。这已经接近实验法了[7]21。这些工作都为儿童心理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材料,同时也为普莱尔的集大成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德国文化精神的民族性与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文化精神的民族性(亦可称为独特性),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必然会带有国民性格特征的烙印。为什么实验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都在德国开始,而不在法国或英国呢?难道有某些独特的特征使德国的科学成为培植新心理学的更肥沃的土壤吗?从德国文化精神的民族性上看,德国人的气质比英国人和法国人更爱好细心的和精确的分类和描述工作。英国人和法国人更喜欢用演绎和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而德国人则重视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认真的、彻底的和谨慎的搜集,他们爱好分类和归纳的方法[5]44。英法两国的学者们因为生物学和生理学没有能够提供据以推论事实的大量证据,所以较之德国人他们很晚才把生物学纳入他们的科学领域之中。但是德国人则因为相信和爱好分类和描述,很早就将生物学变成他们学科体系中的一员,从而为实验心理学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生理学基础。
再者,德国人是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建构科学的。法国和英国的科学家们把自己限制在物理学和化学方面(可以用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德国人研究各个领域——语言学、语音学、历史、考古学、美学、逻辑学甚至人文评析。在其他国家的人还在怀疑能否用科学来研究象人的心理那样复杂的东西时。德国人已经开始带头尝试用科学工具探索和测量心理。
综上所述,科学儿童心理学是在的德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与当时德国的时代精神,德国人对科学的一贯信仰,以及德国人特有的民族性格都密不可分。而德国19世纪的文化精神对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历史局限作用是次要的,辩证地看待和理解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德国文化精神与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分析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文化精神的时代性上看,我国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从文化精神的相对稳定性上来看,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心理学家们取得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使得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4年,在中国召开的第二十八届世界心理学大会上,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好评。同时也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国际起点上重新审视我国儿童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最后,儿童心理学还要体现我国文化精神的民族性,即儿童心理学的中国化问题。如何使发源于西方的儿童心理学更好地揭示中国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一直是儿童心理學家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今天,我们可喜地看到国内大批学者正在进行大量体现我国民族性的创新研究,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相信,诞生于德国与德国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的科学儿童心理学,必然会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取得更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荆其诚,张航.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
[2]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唐钺著.西方心理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美]杜·舒尔茨.现代西方心理学史[M].杨立能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