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晓静 刘蓓
摘 要:有效推动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帮助其顺利实现职业生活的适应,从而完善职业生涯发展与终身学习之间的关联体系,成为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探讨大学生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活衔接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教育;职业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67-02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帮助其顺利实现职业生活的适应,从而完善职业生涯发展与终身学习之间的关联体系,成为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职业生活适应的基本内涵
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讲,个体的职业生活包括虚拟和现实两个阶段,前者是进入工作世界以前对职业的探索和体验,后者则是进入工作领域后的职业生活历程。对于人类社会的当代处境,贝克(U.BecK1994)曾经指出,人类正在进入的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危机社会”,各种组织、社区和个体都处于危机状态,面临着挑战和不确定性,经常陷入矛盾和模棱两可的境地。这种生存境遇的变化,对当代从业者的职业生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首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对职业生活的适应能力。职业生活适应,就是个体运用自身知识、态度和能力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过程中,体验环境的变动,感受环境的压力,对自身的角色、能力、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等进行评估并不断做出调整的过程。诚如杜威所指出的,“良好的适应能力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功,所以我们本能地对学会适应比对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感兴趣。”。
二、加强大学生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活衔接的思考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建教育与职业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校更多地注重彰显自身“普通教育”机构的特色,以推动学生的“一般发展”为教育追求,从而将生涯发展问题一定程度上边缘化。这种现象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有密切的联系,但在科技和信息革命风起云涌、职业生活不断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表现出若干缺失与不适应。本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从而建构起新的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职业知识的特殊性和特殊价值,将职业知识合理地纳入课程实践中.职业知识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未来的生存、发展与幸福有密切的联系,在普通教育体系内部,应当打破“知识偏见”,将职业知识以合理的形式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注意课程所展示的社会职业的形象,在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的职业知识,并且把探索职业知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尊重学生多向度的发展可能,将学校教育作为开发学生未来职业潜能的途径之一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只有理解了这种多向度的发展可能,才能真正地实践优质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理念。作为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基于多元智能开展教育,理解和推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帮助学生潜移默化中增强对自身未来职业可能性的透析。
(二)重视劳动的价值,关注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涯探索
基于对劳动的深入观察和深刻理解,马克思、杜威、陶行知、黄炎培等都非常关注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在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也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由于众多的原因,在当前的学校实践中这种对劳动的关注基本上止于口号或流于形式。本论文基于个案研究结果,提出若干相关的建议。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和认识职业世界。劳动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和认识职业世界的良好方式。劳动中对职业活动的深度参与、对劳动工具的使用、与同伴的竞争与合作、对劳动经验的分享交流等,都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因为只有让学生参与劳动才能引导其理解劳动、尊重劳动者,并且建构对职业生活的个体理解。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当善于设计各种劳动课程,真正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其次,推动学生的生涯探索活动。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校尤其是大学阶段的个体发展为成人期的职业发展奠定着基础,而这种基础性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职业能倾、职业性向等多方面,可以说职业生活的适应与发展状况显示着学校教育活动的延时影响。大学有责任进一步厘定学生的发展目标,从为学生个体生涯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活动,重视以生涯探索为取向的课程,帮助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阶段就提高对未来潜在的职业发展有所认知。学校系统应当不仅关注到学生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发展,同样有必要关注到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生存质量的生涯发展。
(三)推进学校系统内生涯指导工作的统整
尽管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在中国己经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行动,但是就整个普通教育而言,对生涯指导的认识仍存在很多的差异之处,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生涯指导。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普通教育应当以“普通”为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取得较为全面的发展,但是却忽视了生涯发展也是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完整的教育不能缺少了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在教育政策中明确生涯教育的地位,提出机构、师资、评价、课程等方面的要求,注重生涯指导过程中学校、社区、家庭、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二是要加强学段转换过程中的生涯指导。学生在教育系统内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的升学过程,尤其是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之间的转换和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转换。应对纠正“分数本位”教育的蝙狭观点,对学生生涯发展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教育系统应加强学段转换过程中的生涯指导工作,从系统的视角规划初等、中等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为学生的生涯决策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三是要建立贯穿整个学校生活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个体的生涯发展有着共同的阶段性特点,在生涯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研究推进学生生涯发展的课程形态,提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生涯教育目标系统,开发贯穿整个学校生活的生涯课程。
(四)推动大学的就业教育向生教育转变
生涯指导与就业指导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的。面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指导采用的是“就事论事”的方式,而生涯指导则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导个体对自己的职业未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从就业取向走向生涯取向,则是未来大学生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优化大学生涯教育课程。大学生涯教育应从学生进入大学时开始,开设生涯发展课程、开展职业指导讲座,让学生了解学业与就业的关系,认识将来所要面对的就业竞争市场,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然而,目前的情况并不能使人感到乐观,已经开设的生涯指导课程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而无法保证质量,有许多大学的生涯指导是放在“两课”当中实施的,有许多教师本身对职业世界就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涯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注重生涯指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当前许多大学的生涯指导和心里咨询是不同的部门,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工作的部门性较强而协作不够。在大学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涯指导和心里咨询结合起来,更全面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职业性向、就业弱点等。将生涯发展指导和心理发展指导结合在一起,应当成为今后大学生涯指导工作需要重视和研究的方面。
从个体的职业生活角度看,面对不确定的职业未来,大学毕业生有必要确立自身的职业锚,在个体与组织的不同需求之间找寻到生涯发展的平衡点,从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动力,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红琴.人生发展心理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向明.聆听与倾诉[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叶斓.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谢维和.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