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菁菁
摘 要:上世纪90年代的“新纪录片运动”之后,纪录片本质回归之后得到了极大地认同。进入21世纪后,大众纪录片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制作者开始尝试在纪录片中融入娱乐元素,收视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触碰到了纪录片的底线,这样的变更到底是对纪录片的重新解读还是颠覆呢?著名导演贾樟柯的五部纪录片恰恰是这个时期纪录片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他的纪录片来讨论纪录片在新世纪的典型情况。
关键词:纪录片;防线;贾樟柯;非虚构;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05-01
“闯市场时期”的纪录片是指新世纪的中国纪录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林峰把30年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史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上世纪80年代,一个求发展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大致是上世纪90年代,一个创风格的时期;第三个阶段就是进入世纪之交后的一个时期,闯市场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国纪录片实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很多媒体创办了纪实频道,还有大型的文化纪录片的崛起,近十年来中国的电影纪录片也开始崛起,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电影纪录片,个体的工作室和民间专门拍摄纪录片的文化公司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大众时期多元审美各种风格的纪录片
上世纪90年代的“新纪录片运动”使以精英文化形态为代表的纪录片打破了以宣传和教化为目的的传统纪录片一统天下的格局,纪录片得到了本质的回归。
进入21世纪后,面对大众纪录片举步维艰的困境,制作者开始突出强调大众纪录片的大众性,并尝试在纪录片中融入娱乐化、世俗化元素,并形成了以大众纪录片为主导的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大众纪录片的叙事语言与多元的审美风格成为当今纪录片发展所关注的主题。
人们变得包容了,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各种形式和风格的纪录片。其实,风格的多变很容易被不同人群接受,但是围绕纪录片的底限:非虚构性和纪录性特征一直很有争议。
贾樟柯的五部纪录片正是在这个时期拍摄的,他的纪录片恰恰反映了当下纪录片的一些特征。
二、纪录片底限的触碰:贾樟柯纪录片和摆拍成分
(一)贾樟柯纪录片介绍。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具国际知名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中一贯坚持平民角度。纪实美学是他的作品的主要特征,他曾经拍摄过《公共场所》、《狗的状况》《东》《无用》以及新近的《海上传奇》。
(二)贾樟柯纪录片的摆拍成分。著名影评人汤尼·雷恩曾经访问到贾樟柯,为什么贾的纪录片和记录真实的电影的传统——固有的基于观察和不介入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影评人对于他的电影是否摆拍提出的委婉说辞。
贾樟柯表示,在他的记录片拍摄中不排斥摆拍,他认为我们如果感觉到了真实,但真实没有在摄像机面前发生的时候,为何我们不去利用摆拍的方法呈现那种真实呢?电影(包括纪录片)的真实是一种美学层面的真实,它不应该对法律层面的真实做一个承诺,所有的东西都是为美学的真实服务。
(三)纪录片的底线;非虚构性。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对现实创造性处理”完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不同理解也是造成分歧的原因。一种正确、积极的理解,应当是指作为艺术作品必须包含的创作主体对所反映的现实世界的社会倾向以及审美取向。
当然,无论是选择题材,还是拍摄角度和剪辑方式,都是创作者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努力和接近,而这种努力和接近也可能与客观存在的真实产生更大的距离。何况现实存在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运动过程,任何纪录片都不可能完全穷尽它。因此,在记录过程中,纪录片创作者的选择实际上是对真实的不断选择,是体现创作者自己对真实的理解的选择。尽最大努力的接近真实才是对纪录片最大的接近。
三、贾樟柯电影的非市场化走向和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手法
(一)贾樟柯纪录片的非市场化走向
和他的纪录片一样,贾樟柯喜欢用相当的长度表现人物的状态,让观众去体会和揣摩。
在拍完《小山回家》后,总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用气氛中的长度,全片十分之一的时间,而仅仅两个镜头去表现民工王小山的行走呢?贾樟柯知道,这7分钟足足等于28条广告,两首MTV……这是这个行业的计量方法,是他们的方法。对他来说,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他与别人交谈,他情愿用自己的方式说一些实话。
(二)纪录片的娱乐化现状。现在各个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拍摄和制作很多在模仿Discovery的风格和手法,加入了很多的娱乐元素。在市场化进程中为了收视的提高对纪录片的某种特质做些变动似乎可以获得更加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定律,纪录片也不例外。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纪录片最大程度地贴近观众,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立身之地;同时它也给纪录片的纪实性带来了冲击。
一部影片中娱乐性因素的增多在某种程度上意味其真实性成份的减少。最后,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纪录片人的功利思想。在极端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下,纪录片面临着艰难的困境。要想制作出符合良心、有极高价值的纪录片是需要付出大量牺牲的。依我看,贾樟柯的纪录片没有采用现在这个行业的计量方式,跟着内心走,这个在娱乐化层面上拿捏的还是非常得当的。
参考文献:
[1]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46.
[2]贾樟柯.贾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7.
[3]刘轶.从精英走向大众——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审美形态的演化[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