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生 迎新年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身边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了。
在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春节的起源与“民生”息息相关。大约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
年是关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也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祝福,更是“卯酒盈杯祝丰年”的期待。
被定调为“民生之年”的2011年,才刚刚开始。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总会祈盼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在当前中央高度关心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确定为工作主线时,地方政府作为贯彻中央精神的主体,也在忙碌中书写着他们的民生“作业”:
江西赣州的农民读上了量身定制的手机报;北京怀北镇的村民,领到了花生油、米、面、煤气等新春福利;湖北宜昌的市民与环卫部门签订了“垃圾不落地”的协议;山东寿光的苏桂老人住进了城乡一体化的敬老院;河北承德的梁跃种植黑木耳,去年的收入达5万多元;湖南隆回光龙村的阳征来,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乔迁新居……
基层政府,他们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何作为?他们如何承担起民生责任?
本刊记者选取了全国六个不同地域,力求通过展现这些地方的民生实践与思考,为中国基层政府求解民生难题提供些许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