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刘文婷
怀北民生主抓“一老一小”
□ 本刊记者 刘文婷
2011年1月12日,农历腊月初九。这一天,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西庄村的村民,领到了他们的新春福利:每人花生油5升,米、面各20公斤,煤气2罐。据介绍,这样的福利待遇,已经持续了几年。与西庄村相邻的怀北镇新峰村也有类似的年货福利。
临近年关,“涨”声依旧。但对西庄村、新峰村等村镇的农民来说,这个年关并未受农副产品涨价的太多影响:平日农田里总会种些自家吃的蔬菜和粮食,现在村民组又发了米面,“过年就差买些肉了”,新峰村78岁的村民常富春告诉记者。
在怀北镇本刊记者发现,这里成果共享的民生政策真诚而实在,小村镇也在做着民生的大文章。
怀北镇党委书记王国栋告诉本刊记者,“政府做好民生需要财力支持。虽然我们的财力比较好,但为了保证惠民政策有可持续性,现行的标准都不是特别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
在当地政府官员眼中,民生无小事,解决民生问题,不靠噱头,而是要扎扎实实,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政府财力,一步步做起。
两周前,神山村村民张秀昌不幸在打工时受伤,右腿严重骨折,需长期康复。张秀昌的妻子常年多病,女儿还在上学,家中的顶梁柱突然倒下,急需救济。怀北镇政府在核实情况后,很快将5千元补助金送到张秀昌手中。据怀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会根据村民意外灾害的实际情况予以救助,目前单笔救助的最高额达5万元。
除了意外灾害救助,政府还在新农合、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节日期间为困难群众送米、面、油和慰问金。
不过,据镇党委书记王国栋介绍,民生方面,该镇主抓 “一老一小”的民生保障。
怀北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怀北镇50%的村子,人口呈现负增长。椴树岭村有7个自然村,去年一年,老人走了7个,新生儿才3个。现有人口中,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人口老龄化严重。
怀北镇将养老敬老的一系列举措,统称为“惠老套餐”。
首先,针对老年人特设了“敬老医疗卡”。自2008年起,怀北镇政府为全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价值300元的“敬老医疗卡”,该卡限在怀北卫生院使用,卡内金额可以累积,当年花不完便留续到下一年。王国栋告诉记者,“这笔钱不是很多,但能体现出政府的关心,也能体现党委政府对民生的重视”。
群众反映,“敬老医疗卡”在就近就医方面,提供了实惠与方便。家住新峰村的村民张玉莲今年74岁,她告诉记者,“这些钱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或者拿点常规药,就够了。”她和老伴常富春就靠这些钱定期去镇卫生所开些软化血管的药。
怀北镇的老年人是幸福的。除了“敬老医疗卡”,65岁以上的老年人乘车免费,部分村的老人还可享受洗澡免费,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100元老年券,9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100元高龄补贴。逢年过节,下级各村还会有相应补贴发放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另外,按照北京市2009年起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政策,怀北镇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民还有每月200元的养老金。这一条“惠老”链,贯穿市、镇、村三级,成为怀北镇农民养老的主心骨。老人们都表示“很满意”“很知足”。
物质保障可以养老,精神建设则让敬老蔚然成风。本刊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村内道路两边的民房墙壁图文并茂地写着“弟子规”和“二十四孝”的内容,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是“文化一条街”,宣扬传统文化道德。
据介绍,怀北镇在完成怀柔区“和谐村”建设的任务之际,对村民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促进村风民风建设。全镇1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中有8个已经达标,成为“和谐村”“文化一条街” 就是由这8个村子创建的。
怀北名片
怀北镇位于北京市区东北方向60公里处,属北京市郊怀柔区14个乡镇之一,镇域面积10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1.2万人。201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 9.6亿元,财政收入72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65元。
近年,怀北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力求增收促民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措施,让农民得实惠,让百姓共享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新峰村村民常富春和老伴张玉莲第一批领到“敬老医疗卡”,老两口很高兴。图/李炎
王国栋向本刊记者介绍,“和谐村”建设的背景,是近年村民道德滑坡,村内出现老人无人赡养的现象。通过对村民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宣扬孝行,表彰孝行。
在这样的倡议下,怀北镇从2009年起,由各村有威望的老人、老干部、老党员组成“道德评议会”。“道德评议会”每个季度对村里各户进行评议1次,年终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进行表彰。“道德评议会”还在全镇范围推出“孝顺好儿媳”、十佳“孝星”等,以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名义,给当选家庭发感谢信,并有物质奖励。
道德教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新峰村有一家住着老两口,此前,家里房子都快塌了。但是子女们不管,后来,经过这一轮道德宣讲,子女们把房子翻盖了,也知道赡养老人了。
据王国栋介绍,从2004年下半年起,怀北镇政府全面负责孩子上学用的笔、尺子、橡皮等文具以及吃饭等问题,做到“农村户口的孩子只需背一个书包就能去上学”。这项助学措施,比北京市全面实行早了一年。
政府埋单的教育,降低了农村初级教育的失学率,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对于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教育,则实行奖励措施。2008年起,怀北镇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可以享受镇政府5万元现金的奖励;考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奖金额为5000元。迄今为止,共发放奖金20多万元。
王国栋说,对于这项措施,“村民相当激动,这对农村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相当促学”。同时他透露,今年可能会缩小考取清华、北大和重点本科院校的奖励差距,提升对“一本”的奖励金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怀北镇履行镇管教育职责,2010年还出资5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及校园周边环境,安装技防设施,配备安保人员及防护用具。同时关注幼教、普教、成教协调发展。2009年11月通过市级验收的成人学校,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成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致富的教育平台。去年,怀北镇被评为2010年怀柔区创建学习型先进镇乡。
西庄村是怀北镇10个行政村之一。该村在10个村子中不算富裕,却在民生建设方面有颇多亮点。
据村委会主任田长林介绍,西庄村共有农业人口745人,总户数370户,一般农田(平原土地)面积1400亩左右,山坡林地4450亩,但大部分是生态林,主要用于绿化,基本无经济效益。
西庄村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111国道旁边,距雁栖湖旅游开发区1公里,主要支柱产业是果品采摘和生态旅游。这样的区位优势也导致集体收入以土地出租租赁为主,其它收入则不是很多。
田长林说,村子每年的固定收入只有100万元,征地和租赁等大型收入,则严格地遵循60%分给村民,40%留给集体事业。
谈到民生,田长林说:“我们村的理念是,‘凝聚利益才能凝聚民心。’说得再好,没有利益的凝聚,人心不可能凝聚。大家相信党支部、相信村委会,但是如果他们得不到利益,你凭什么让大家相信你?”
除了按照怀北镇的补助标准,西庄村从2007年起每月给60岁以上的老人30元生活补助。2009年,补助标准提高至每月50元。问及提高的原因,田长林说,是因为把原来没有经济效益的绿化林租给了两家大型宾馆。“村集体经济有了提高,要让村民跟着受惠”。
同样是在2009年,西庄村65周岁以上的老人,会在过生日时收到1个价值150元、直径40CM的双层大蛋糕,以及100元祝寿金。
蛋糕不仅是祝福,更成了一种提醒、一份表达。让子女都能想着这一天,陪老人一起过。“我们村敬老爱老的风气特别好,我可以站得直直地说,在方圆几个村里,我们村是最好的。”说这话时,田长林底气十足。
在学生教育方面,西庄村对学生的奖励措施做了变通。怀柔一中是怀柔区的重点中学,也是全区学生梦寐以求的学校。西庄村规定,中考考取怀柔一中,奖励5000元。
原本是考到“一本”才能获如此奖励,田长林介绍说,2008年考上“一本”的有两、三个,2009年只有1个,去年则一个都没有。后来,有人开始说,很多孩子要是考不上怀柔一中,就考不了一本,不如换种激励措施。
田长林表示,这不仅是带动教育发展的一个手段,而且从私心的角度,西庄村出了人才,对村子的长远发展也有好处。相信等他们有能力时,会回馈西庄,这是“我们村的潜在效益”。
西庄村的惠民措施还有很多。比如,村支部会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每人每年补500元,以增加村民参保的积极性,如今农民的参保率达到100%;村集体为新农合涉及到的所有费用埋单,只为缓解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后顾之忧。又比如,西庄村有惠民浴池,村民每人每月可免费获得两张澡票。此外,西庄村每年以房屋坐落为单位,为家庭财产投保。2009年大年初二,村民孙海成家的厢房起火,便获赔1万6千多元。
就连自来水供应,西庄村也力求做到贴心、实惠。在西庄村,自来水全部免费,夏天全天24小时,冬季至晚9点。因为田长林考虑到了,“现在厕所都改造了,需要用水冲厕所,不可能太早停水。”
“政府想点办法,就能做到不仅促进民生,还能促进自己的工作。”这是作为村干部的田长林留给记者印象较深的一句话。
(怀北镇人民政府李炎对本文亦有贡献)
养老、教育、医疗、社保……国计民生,休戚相关。
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近年,各级政府先后推出涵盖社会福利、生活补助、医疗救助诸方面的系列“惠老套餐”,构建起居家养老、低保救助、医疗救助与慈善救助相结合的全覆盖保障体系,养老成为“十二五”的重要工作。
教育方面促学助学的措施也层出不穷。减免学杂费、书本费,增设奖学金、助学金,提供高等教育助学贷款金额等等,惠民的教育措施各有不同,但初衷一致。
还有医疗、社保……如何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如何做到合理分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民生课题。
可以说,怀北镇的“民生经”没有太多惊奇,也没有太多噱头,但它最可贵的,是将惠民的理念落到实处,从各方面均衡地共享村集体发展成果,力促增收惠民生。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地方政府促进民生的细枝末节,看到了改善民生大有可为,也看到了中国民生建设的基层力量。
或许这力量受限于一地的经济水平,但相信,只要做到每一份增收都能普惠民生,这力量就有了公平正义的光辉。
□ 编辑 崔靖芳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