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文
曾经在湖北长江水域经常见到的白鳍豚都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可爱的白鳍豚真的就这样集体失踪了吗?
2011年3月28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家住湖北鄂州市燕矶镇的潘先生在长江边散步,他正眺望着滔滔的江水,突然有两条巨大的“鱼”在江面上快活地戏水,潘先生认真地看了又看,凭着在电视里见过白鳍豚的画面印象,他立马判断这戏水的家伙是白鳍豚!“是白鳍豚!”他兴奋地叫喊着。因为他清楚,好多年也没有见到素有长江女神之称的白鳍豚了!在激动中,他迅速拿出手机,赶紧拍下两张照片!消息不胫而走。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获悉后赶紧对照片进行鉴定,令人遗憾的是,照片上拍的并不是白鳍豚,而是两条普通的江豚!
曾经在湖北长江水域经常见到的白鳍豚都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可爱的白鳍豚真的就这样集体失踪了吗?
白鳍豚,又称白豚、江马,是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长江水域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2000多年前,中国的古籍《尔雅》中就有对白鳍豚的记载。白鳍豚,这种聪明的动物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上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下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也均有其踪影。在历史上,白鳍豚曾经有5000头之多。随着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初,白鳍豚的种群数量尚有约400头, 1986年调查结果约为300头,到了1990年约为200头,1994年以后就不足100头了。
带着种种疑问,2011年4月笔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先锋。他说:“气候变化与水生生物繁衍息息相关,气候的每一次变化,都会给长江水生生物的繁衍带来一次新的考验。气候、水、水生生物、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大环节,任何环节出了故障,这个系统就会受损。”
以前,在滔滔江水中,白鳍豚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欢在水深流急处活动。40多年以前,长江上的渔民在撒网捕鱼的时候偶尔会看到那些身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的白鳍豚在江水中嬉闹的情形。
4月初,在武汉江夏区长江边,一位老渔民对笔者说: “那时候,江水非常清澈,经常可以看到白鳍豚,不止一条两条,它们成群结对跟在我们的小渔船后面游,有时候潜入水中,有时候跃出水面,蹦蹦跳跳的,很好玩。我们从来不伤害白鳍豚,它是吉祥的动物,很温顺的。只要白鳍豚发出叫声,我们就知道该收工了,要么有暴风雨来临,要么前面有急流险滩。”
就是这些调皮、喜欢和人玩耍的白鳍豚,才区区几十年的光景,就再也难以看到。其实,白鳍豚恶劣的生存状况与气候变化有关。笔者来到湖北省气象局试图寻找答案。该局高级工程师周月华说: “世界上的任何生物,要想很好地活下去,就离不开气候这个大的环境,很多生物在地球上灭绝了,与气候有直接的联系,白鳍豚也逃不脱气候的影响。具体来说,气候是某一时段内大气的平均状态。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利用,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废气进入大气层中,形成温室效应,引起气温和降水的异常。”
当气候变暖后,长江源头冰川冻土逐渐消融,陆地和海面的蒸发量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的异常。这10年里,长江流域降水量发生变化,旱涝事件频发,就是气候异常的表现。有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长江沿岸夏季就持续高温,江水被蒸发的速度也在加快,水量减少,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发生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气候变暖后,水的温度、降水、流量等发生改变,导致水质和水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鲤鱼、鲢鱼、草鱼、鲶鱼等淡水鱼类锐减,而依靠这些鱼类为生的珍稀动物白鳍豚,由于失去食物的供给,数量开始迅速减少。白鳍豚如同高贵的绅士,对于江水水质、水文条件要求很高,一旦生活区域内的水质和水文条件发生变化,面临的就是种群灭绝的危机。
张先锋对笔者说:“长江里除了白鳍豚外,还生活着另一种豚类动物——江豚。它的命运与白鳍豚类似,也是越来越少。如果不加快江豚的保护步伐,江豚有可能步白鳍豚后尘。白鳍豚和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其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预示着长江生态系统出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和气候的变化密不可分。”
我们见到最后的白鳍豚,是生活在水族馆的“淇淇”。那是1980年1月一个寒冷的日子,湖北嘉鱼县的渔民们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进行捕鱼时,无意中捕获的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此事引起了水生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白鳍豚立即被送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人工饲养,小白鳍豚取名“淇淇”。那可爱的小淇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兴趣,就在这一年的12月15日,我国首次发行了《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随着“淇淇”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后来它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
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批专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淇淇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愉快地生活着。每当看到前来参观的游客,淇淇在心情舒畅的时候,常会浮在水面发出“叽叽”的叫声。2002年7月14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淇淇在人工环境里生活了22年后,永远离开了我们,白鳍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
为了确定白鳍豚在长江中是否尚存,我国科学家多次在长江进行过考察。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张先锋和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位科学家一起,在长江上往返近3400千米,对宜昌至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千米江段进行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这是长江迄今最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在科考活动中,科学家们动用了最先进、最发达的探测仪器,企图找到白鳍豚。但令张先锋等人遗憾的是,整个科考过程未发现一头白鳍豚的踪迹。
作为一名水生生物学者,张先锋的内心是担忧的,也是非常沉重的。这些年来,他做梦都想着长江的气候变化能够有所缓解,期盼着白鳍豚能够在江水中现身。他说: “如果气候慢慢变好起来,长江的水质条件也会变好,我相信,白鳍豚没有灭绝,我们一起努力,保护好环境,保护好生态,长江水生生物一定会像以前那样丰富起来。有了舒适的条件,白鳍豚的繁衍才会成为可能,大自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人类该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