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权
典型案例:
暑假终于在倒计时的焦急等待中姗姗而来!不用背着书包去学校了,小敏如释重负,兴高采烈。每天睡到自然醒、跟网友聊天、逛街……妈妈给的一个月的零花钱用了三天就见底了,这可如何是好呢?在学校里,天天盼望着放假;可真要放了假,又觉得无事可做。没钱的假期怎么过呀?小敏思量着。此刻,小敏的妈妈也在矛盾着:孩子紧张学习了一个学期,够辛苦的了,也该休息休息了。学生放假,家长却不休假,孩子没人照料,学生们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到处乱跑,容易接触坏人坏事,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学坏。
各家分析:
班主任:有一位同学跟我说:“暑假无聊极了,我就想上网。一个假期下来,想不上网也不行了。”同样,正是在闲暇时候,有人开始沉迷于手机游戏,有人开始贪迷于电视,有人开始了非正常交往。我说,这些情况都是自由状态下的“不自由”,与“休闲”的本质意义背道而驰。
心理老师:所谓“休闲”是指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自理生活以外,完全由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种状态。“休闲”是现代人重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中小学生的“休闲”,不仅仅是休息和调整身心,实际上也是学生发展的机遇,是发展的一种途径和形式。
德育主任:长期以来我们对“休闲”充满偏见,一说到“闲”,就会产生“闲生是非”、“玩物丧志”的联想。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休闲往往有这样几种意思:一是休闲就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的休息,而休息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单纯地消磨时间,无所事事;二是认为休闲是要与钱连在一起的,休闲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三是认为来学校就是要努力学习的,休闲是浪费时间,他们几乎不让自己有休闲放松的时候,整天都将自己紧绷在学习状态中。这些对休闲的片面理解使他们不能好好地享受休闲生活,不利于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语文老师:中国人的休闲价值观讲求“体静心闲”、“宁静致远”。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如此境界,使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有机交融。杨澜曾对“休闲”二字下过这样的定义:“休闲不是吃喝玩乐,休闲是一种生活态度。”这样的理解十分经典。在这句话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休闲可以根据你的经济情况调整活动内容,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才叫休闲。
心理老师:那么,中学生们可以怎样休闲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
爱心休闲:主动投入社区实践活动,对自己关心的人或事物进行研究。如环保、社会现状等,并以此写出调研报告或体会,增长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还可以去附近的敬老院、福利院帮助照顾老人或病人,培养爱心,助人为乐。
技能休闲:同学们可以利用闲暇提高素质。条条大路通罗马,素质形成也这样。在闲暇时,我们可以通过广泛阅读,通过探索思考,不断拓宽视野,建立起独特的知识、能力结构。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能使自身潜能得到发掘,最终成为在某方面更有专长的人。
劳动休闲:学做几样家务活,如洗衣服、擦玻璃、做饭,还可以重新设计、整理自己的“学习城堡”,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这样做既可以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又可以增进与家人的感情,还培养了爱劳动的品质。
书香休闲:闲暇生活与学习生活彼此关联,在现实条件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割裂。同学们如果感觉学有余力,可以利用闲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还可以带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畅游书海,驰骋学林,在柳暗花明处寻找答案。到附近的图书馆去,在中外名著和自己喜欢的报刊的海洋中轻松泛舟,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添动力。
旅游休闲:中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体力、脑力消耗大,因而需要在闲暇时间中进行合理的调节。譬如听音乐、看电影、做游戏、适量进行体育锻炼、适度开展人际交往等。这些活动只要有益于身心,就是“学会休闲”的应有之举。条件允许的话,到近郊去体验乡村生活和举家外出旅游,都是愉快休闲的好方式。但必须量力而行,要坚持写旅游札记,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人生感悟。
案例反思:
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知识会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阿基米德在洗浴时诞生了浮力原理的灵感。牛顿在伦敦发生瘟疫期间,被迫回乡下家里赋闲,也正是这段恬淡的生活,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家费曼早年喜欢敲手鼓,中年开始习画,培育了他欣赏科学研究过程的素养。我们今天提出“学会休闲”这个主题,是基于一个事实:“休闲”这把“双刃剑”,既可以被用来挥霍浪费,也可以被用来过一种“有头脑”的生活。对“休闲”的两极性,同学们应当正确判断,明智选择。古人有这样的句子:“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借用这四句,希望同学们能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间,快乐地享受闲暇时间,从而为人生开启幸福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