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汇能动物药品有限公司 聂月美
浙江大学 邵庆均*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因其对坏血病有防治作用,故又称为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胶原蛋白合成,而且能保护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膜、肌纤维膜的正常通透性,有效防止滴水损失及肉质过软。它也是细胞外最主要的抗氧化剂,可以防止脂肪酸的氧化,提高肉的品质。因此,本试验研究了维生素C对中华鳖体组成和组织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为其在中华鳖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1 试验药品 多聚磷酸酯维生素C(金维安-35)购自杭州民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浙饲添字(2002)107015。其中的维生素C含量用GB/T19422-2003方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为34.55%。
1.2 试验动物及设计 试验用中华鳖取自杭州市下沙水产养殖公司。经过3周预饲养后,挑选60只体质健康、规格相近的中华鳖,分别放养入20个塑料桶内,每桶3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另外四组为试验组,分别对其投喂试验饲料1~4。
试验在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畜牧场水产养殖教研基地进行,试验养殖于20个规格相同的塑料桶中,试验用桶直径0.8 m,圆锥部分体积0.038 m3,由玻璃纤维制造,水深45 cm,桶底质为10 cm厚的细沙,水下5 cm处平置一石棉瓦饲料台。试验期间将水温控制在31±2℃,定期监测水质使整个饲养期间水质符合标准。
每天饲喂 2 次(08∶00 和 16∶00),投喂量以饱食为准。每隔15 d称鳖体重一次,以便确定投喂量。每天喂食前4 h从冰箱中取出放在4℃解冻,并经过室温平衡后称量投喂。投饵2 h后,取出剩余饲料,每10 d换水50%,每周用2 mg/kg漂白粉消毒,且在水体中添加一定量“净水宝”(含枯草芽孢杆菌),改善水体环境。自然光照。正式试验为期60 d。
1.3 试验日粮 根据中华鳖的营养需要设计饲料配方(邵庆均等,2004),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试验饲料1~4在基础饲料中以多聚磷酸酯维生素 C形式分别添加 100、200、400、2000 mg/kg的维生素C,各种饲料原料经超微粉碎后过80目标准筛,各原料按比例精确称量、混合、搅拌均匀,以绞肉机挤压成粒径0.2 mm的湿颗粒,置于-20℃冰箱中备用。
表1 基础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
1.4 样品收集和保存 饲养试验结束后,在最后一次投饲的24 h后对每只鳖用MS-222(60 ppm)麻醉并用冰水处理,称重。
(1)肌肉样品:血液样品采集完毕后,打开每尾鳖的背甲,取其后腿根部游离肌肉,装于密封袋中,立刻放于-20℃的冰箱中保存,待分析用。
(2)裙边样品:将每个桶内的3只中华鳖的裙边剪碎,装于密封袋中,立即放在-20℃的冰箱中保存。
1.5 生化组成指标分析 肌肉和裙边的粗蛋白质、水分含量测定采用GB6433-6438-86;粗脂肪含量测定采用GB6433-86;氨基酸测定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HP-1100。
肌肉的脂肪酸含量分析采用气质联用色谱仪HP6890GC/5973MS;胆固醇测定按照宁波慈城生化试剂厂提供的试剂盒进行;丙二醛、肌酐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力的测定按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进行。
中华鳖肌肉、裙边、肝脏和背甲胶原蛋白(以羟脯氨酸计)采用分光光度法。
1.6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 维生素C对中华鳖肌肉和裙边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见表2。由表2可知,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C对中华鳖肌肉和裙边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这与Soliman等 (1994)、 文华和廖朝兴(1996)、Henrique和 Gomes(1998)得到的结论一致。
表2 维生素C对中华鳖肌肉和裙边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湿重)
2.2 维生素C对中华鳖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必需氨基酸 (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F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逐渐增加。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含量大于400 mg/kg时,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中华鳖肌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中鲜味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最高,总鲜味氨基酸量约占氨基酸总量的一半,这大概是中华鳖味道鲜美的主要原因。
表3 维生素C对中华鳖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3 维生素C对中华鳖裙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知,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中华鳖裙边中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逐渐增加,2000 mg/kg维生素C组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75%、1.66%、2.63%和1.31%。
2.4 维生素C对中华鳖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见表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升高,鳖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也逐渐升高;而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升高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维生素C在鳖体内发挥了很好的抗氧化作用,保护不饱和脂肪酸,防止其变为饱和脂肪酸。
2.5 维生素C对中华鳖肌肉肌酸激酶 (CK)和LDH的影响 见图1和图2。由图1、2可知,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肌肉CK和LDH活力呈下降的趋势。
表4 维生素C对中华鳖裙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表5 维生素C对中华鳖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图1 维生素C对肌肉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影响
图2 维生素C对肌肉肌酸激酶(CK)活力的影
2.6 维生素C对中华鳖肌肉丙二醛、肌酐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见表6。由表6可知,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各试验组肌肉的MDA、CRE和CHO含量逐渐下降。
表6 维生素C对中华鳖肌肉MDA、CRE和CHO含量的影响
2.7 维生素C对中华鳖组织胶原蛋白(以羟脯氨酸计)含量的影响 见表7。由表7可知,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肌肉、裙边、肝脏和背甲中胶原蛋白的含量也呈现增加趋势。当饲料添加维生素C含量超过200 mg/kg时,肌肉、肝脏和裙边中的胶原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Lightner等(1979)发现,当维生素 C 缺乏时,对虾体内羟脯氨酸含量减少。Guary等(1976)认为,维生素C可能与几丁质的合成有关。维生素C可能参与甲壳类外壳最外层的硬化,此硬化是由一种外壳蛋白质与苯醌的交联作用。苯醌是由酪氨酸酶催化使苯酚氧化产生,而这些过程需有维生素C参与,方能顺利反应。Shiau和Hsu(1995)报道,当试验日粮中维生素C硫酸酯、维生素C单磷酸和维生素C添加量分别大于30、50 mg/kg和50 mg/kg时,能够显著提高罗非鱼脊椎骨的胶原蛋白含量(P<0.05)。其机理可能是维生素C是胶原转录翻译后修饰过程,即新生肽链中脯氨酸和赖氨酸经羟化酶作用转变成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过程的重要辅助因子。
表7 维生素C对中华鳖肝脏、背甲、肌肉和裙边中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改善中华鳖体组成和增加组织胶原蛋白含量。随着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肌肉和裙边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也逐渐升高,且肌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也逐渐升高,但肌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逐渐降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够提高肌肉、裙边、肝脏和背甲中胶原蛋白(以羟脯氨酸计)含量。
[1]邵庆均,张莉红,刘建新,等.饲料中Vc水平对中华鳖幼鳖生长及其组织中含量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4,3:270 ~ 274.
[2]文华,廖朝兴.Vc聚磷酯作为草鱼Vc来源的饲养效果 [J].淡水渔业,1996,26(3):11 ~ 13.
[3]Guary M,Kanazawa A,Tanaka N,et al.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prawn-VI.Requirements for ascorbic acid[J].Mem Fac Fish,Kagoshima Univ,1976,25:53 ~ 57.
[4]Henrique M M F,Gomes E F,Gouillou-Coustans M F.Influence of supplement of practical diets with vitamin C on the growth and response to hypoxic stress of seabream,Sparus aurata[J].Aqucult,1998,161:415 ~ 426.
[5]Lightner D V,Hunter P C,Magarelli Jr,et al.Ascorbic acid: Nutritional requirement and role in wound repair in penaeid shrimp[J].Proc World Maricul Soc,1979,10:513 ~ 528.
[6]Soliman A K,Janncey K,Roberts R J.Water-soluble vitamin requirements of tilapia:ascorbic acid requirements of Nile Tilapia[J].Aquacult and Fish Manage,1994,25:269 ~ 278.
[7]Shiau S Y,Hsu T S.Tissue storage of ascorbic acid in tilapia,Oreochromis niloticus XO.aureus,fed L-ascorbic acid,L-ascorbyl-2-sulfate or L-ascorbyl-2-monophosphate[J].Fish Sci,1995,61(6):1043 ~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