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1-04-26 05:56青海民族大学
财会通讯 2011年2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会计人员

青海民族大学 丁 桦

一、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缺陷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会计学专业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从而导致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日渐突出。

(一)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导向,我国高校对其的改革一直十分关注。教育部规定的会计本科教育和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政府部门、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人才。

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制约着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同时,又是由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的。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是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会计和审计事务所等各类最终雇主提供服务的,他们对于会计人才的素质有自己的要求。近年来,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大量步入社会,但培养的人才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出现了“两难”现象:一方面,会计本、专科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有竞争力的会计人员应具备行业经验、财务会计和控制、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和信息技术、语言和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技能。因此,我国高校的培养重点要放在那些技能上,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重新考虑,缩短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雇主需求的距离,加快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改革创新。

(二)会计课堂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本科会计教育主要采用“满堂灌”方式,教师习惯、学生适应,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组织上,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而忽视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考核环节上,课堂提问、作业和考试内容、测试方法也在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形成了一种教师为主体,以说明为主,死记硬背能得高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剥夺了学生的发散型、创造性思维,阻碍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造成学生“高分低能”,这与人才的时代要求是不相容的。

(三)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仍是偏重于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则比较欠缺。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会计实践教学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的定位。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高校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因此,教学目标无法准确定位,造成目前实践教学时间太少。(2)实践教学材料和流程的选用。现在,许多高校会计实务教材有购买和自编两种。购买的教材体系比较完善,但对具体的学生缺乏针对性;自编教材有很多问题,如有些知识点已经过时、有些材料不切实际,有的教学内容空洞。总之,这种教材的使用很难取得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实践流程的选用有专项实践流程和综合实践流程两类。由于模拟实践的实际限制和会计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的会计处理的业务流程。(3)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取。会计实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按照教师的意图安排一切,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4)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目前,会计专业本科教学主要是各大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他们大多是没有参加过实质性工作的纯理论工作者。理论和研究水平较高,但没有实践经验,导致了上课容易出现空洞的说教,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课程的质量,是目前毕业生适应期较长而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

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和科学的人才培养,应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变化,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准确定位。会计学专业应注重于对人才基本素质和理论知识的训练,以发展为主线,以应用为导向,同时以雇主需要为根本,以岗位群设置为依据,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吸收先进的世界管理经验要求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新招收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可塑性很强,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三观”,可以使学生形成以创新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创新思维的精神,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职业道德是一个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单位在对会计人员进行招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会计人员的诚信、负责、谨慎等方面都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和会计专业人士在社会上的重新定位,使得会计人才的雇主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越来越高的职业道德。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会计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应成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

(二)应用型人才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会计职业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会计所处的环境。每年都有新的规范出台,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会计工作从会计核算到财务管理和财务预测等功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使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多元化使会计涉及更广泛的区域。会计不仅要执行基本会计职能,还要完成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重要功能。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士不能仅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而应该是一个具有管理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应是国际型、沟通型人才“国际型”是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开放,我国高校大学会计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国际化发展的会计专业是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会计学科国际化的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满足市场对复合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考核方式,实施对人才的教育过程。培养目标的动态变化,决定模式的建立不仅要与之相适应,而且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在动态的环境下稳定成长。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是将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培养成一个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全才。因此,该模式是建立在理论知识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使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理论和实践逐步实现平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相应的变化主要侧重于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增加校外实践课程,实现多元化的动态教育,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

(一)素质培养 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基础、根本点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低。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应充分利用理论教学的优势,借助必修课、选修课和其他平台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注重教学理论全过程的“工商融合、文理渗透”的人文教育,道德、文化、科学、工程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沟通、耐心、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一是加快专业课程体系的变动,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南京某高校针对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合理度与课时等的态度做过一项调查,对于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少数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只有1/2的学生表现出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建议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这表明,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够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课程体系还不健全,同时学生普遍认为,现有的教学实践环节并不突出,实践课时安排不足,造成工作与学校学习的差距。因此,高校应以应用为宗旨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厚基、宽口径”,将会计、计算机、税收、法律、外语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同时又紧密结合,理论模块贯穿在整个过程中,以公众课程为辅助,加深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应注重整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国家职业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一致,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使会计专业教育标准和行业标准接轨,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学位证书,又取得资格证书和会计信息化证书等,加强毕业生的上岗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发挥高校在资格证书推广中的作用。

二是层次性的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北京工商大学杨有红教授就会计人员应具备素质的重要程序对部分分布于不同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见表1。根据表1可知,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化的能力水平。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坚持基础教育,突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以统一的教育为主,充分显示各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对于专业的主干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可以实行大课时,能力主导,理论与实践双加强的教学和培养;对于选修课和一些基本素质课,可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外语、计算机课程,使用强化培训为主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减少课堂教学的比重;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可以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教师精讲,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践。

表1

(三)动态多元化教育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1)加强校企合作,实现零对接的技能训练和就业。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并不相同,如果采用相同的教育模式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部分人才蔓延和部分特色企业缺乏必要的人才。高校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内行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地区学校可以随时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实习基地,与社会各界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和学校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弥补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进而实现具体工作技能和知识对接的需求。

(2)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和指导会计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首先,高校教师应着眼于“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重点、创特色”的培养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会计教师要结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使其具有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教师也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会计实践经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定期研究、分析企业会计实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三,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解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推行融合教育。对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融合教育的措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大学教师可以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实习单位实践,通过教师的实践经验间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实践能力,使学生知识结构达到复合型。同时,高校也可尝试改变教师的引进办法,从社会的高级会计人才和其他相关的专业选择会计教师,拓宽会计教师的来源,充实会计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扩大教师视野的有效手段。

[1]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4期。

[2]丁佩芬:《“双导师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会计专业会计人员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浅谈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