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解化学题的障碍及对策

2011-04-21 03:01严建涛
化学教与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题意审题习题

严建涛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江苏如皋226500)

高一学生解化学题的障碍及对策

严建涛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江苏如皋226500)

由于本地区中考方式的改变,物理化学合并为一张试卷,所占分值降低,使得在初中教学中对化学的要求降低,这引起初中毕业生化学水平下降,尤其是解题技能明显欠缺,给我们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习题教学带来很大困难。笔者在对高一学生的化学平时练习和期中、期终试卷分析与调查中,发现学生常因解题技能欠缺导致解题错误。这固然有学生基础薄弱的因素,但从本质上来看,还是由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生思维障碍,表现为审题过程失真、解题方向失准、知识再现失灵、解后反思失却等。本文拟在分析这几种解题思维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一点补救性和预防性教学对策。

一、审题过程失真

审题过程失真是指学生在审题时不能从题目中最大限度地抽取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从所给题目中提取解题信息,是解题的第一步,需要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操作。学生审题过程失真,主要表现为歪曲题意和臆造题意。

1.歪曲题意

当学生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或高度焦虑时,时常会人为地歪曲题意。例如: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所以CaC2是有机物。B一般有机物都可以燃烧,所以CCl4也能燃烧。C如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只生成CO2和H2O,则该有机物一定是烃。D烃完全燃烧后只生成CO2和H2O。对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来说,关于有机物的概念和性质极易被歪曲,从而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从而误选ABC

2.臆造题意

有时学生正确理解与记忆题意之后,在解题过程中却忘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或增加了新的条件,从而去“想当然”臆造条件。例如:在一个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下述反应:2A(g)+B(g)⇌3C(g)+ D(s),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1.2mol/L,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 C的浓度还是1.2mol/L的是()

A.1molA+0.5molB+1.5molC

B.3molC+0.7molD

C.2molA+1molB+1molD

D.0.5molA+0.25molB+2.25molC+0.15molD

不少学生选A和D,其错误的原因是在思考问题时,没有注意到D(s)条件(D是固体),而是想当然地认为D是气体。题意遗忘的原因有两种:其一,临时记忆能力较差,不能迅速、准确地将从题目中获得的条件信息清晰而准确地保持在头脑中,由此很容易引起问题条件信息的丢失。其二,解题能力、水平不足或过高。水平不足时,由于缺乏对前提条件的精细的认知加工,只是将它们不清晰、不稳定地保持在解题过程中,因此,这些信息抗干扰性差而容易遗忘;另一方面,过高的动机水平将使背景知识的提取阈提高,并使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降低,而解题的经验主义、盲目性增大。这样会使解题中提取前提条件时顾此失彼,也可能忽视考虑某些问题条件。

审题时提炼题中信息是学生应用背景知识解题的前提,教师应特别重视教会学生提炼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审题能力,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

(1)养成自觉的审题习惯。通过练习训练和错题分析评讲,提高自身审题的自觉性。

(2)积累不同类型习题的审题方法。例如看题要仔细;重点、关键或难点要多读几遍;有的习题还要边读边画图,把文字转换为关系图,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等。

(3)逐步掌握审题技能。通过典型的练习训练,掌握提炼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接触缺少信息、信息冗余、信息隐蔽的题目,应怎么考虑;遇到形似质异的题目,应怎么分析。等等。

二、解题方向失准

解题方向失准是指学生不能正确地从题目中提炼信息,错误地进行课题类化,不能准确把握解题方向,造成解题错误。其原因主要有:

1.思维过于肤浅

当学生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的原因不够深入时,就不能主动地从题目中获取信息,从而对问题解决一筹莫展。例如:在标准状况下,700L氨气溶解于1L水中,得到密度为0.85g/cm3氨水。求此氨水中NH3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初学者解题时往往不能主动从题目中获取计算溶液体积的信息而是机械地将氨气和水的体积相加从而掉入陷阱,得出错误结论。

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经验主义。当然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也有积极的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的一面,它使学生墨守成规,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往往导致解题错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以偏概全盲目套用,导致解题错误;二是学生思维灵活性、求异性不够,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1g镁铝合金投入500mL2mol/L的盐酸中完全溶解,再加入4mol/L的烧碱溶液,要得沉淀量最大,应加入烧碱()

A.500mLB.350mLC.300mLD.250mL

有同学根据以往经验,设有xmol镁、ymol铝,需加入VmL烧碱溶液,结果误入歧途,一筹莫展。其原因是解题定势套用了一般化规律。此时应指导学生跳出定势,从结果出发,可以解出生成沉淀量最大时,所加烧碱溶液除中和过量的盐酸外,刚好与AlCl3和MgCl2完全反应生成沉淀,所得溶液为NaCl溶液。根据电荷守恒,很快解得答案D。

3.受经验知识的干扰

经验知识对解决当前问题起阻碍、抑制作用,从而使解题发生困难,出现解题错误。例如H2C=CHOH不稳定,在常温下为液体,很容易转化成稳定的CH3CHO。然而,2002年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外太空的某一个星球的大气层含有大量的H2C=CHOH。请预测该星球的温度是()

A.较低温度B.较高温度

C.无法判断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简析:大多数同学依据题意并由经验知识认为,通常情况下物质是温度越低越稳定,从而不多加观察和思考,误判解题方向很自信地得出选项为A的结论。由题意可知,液态时H2C=CHOH中的O-H键及C=C容易断裂而重排为CH3CHO,那么,固态及液态时,哪一种聚集状态时的H2C=CHOH更稳定呢?如果联想到固态及液态时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的知识,也不难得出固态及液态时的H2C=CHOH中的O-H键极性较强,易于断裂,正确选项是B的结论。学生的已有知识往往会使他们盲从于自我的直觉判断,不加思索地作出推论,这就易于进入命题者所设置的“陷阱”中。因此,平时要养成认真观察、周密思考的习惯,使自己自觉地走出盲目自信的“怪圈”。

解题时的思维方向是学生应用背景知识解题,展开思维活动,进行概括类化等思维操作的关键步骤。要使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确定思维方向和课题类化,教学中应注意:

(1)有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知识获取过程,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准确把握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提升。

(2)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思维的发散性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它与思维的灵活性是相通的。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设计变式型习题,通过一题多变型习题和一题多解型习题的解题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灵活。

三、知识再现失灵

知识再现失灵主要表现为以下二种情形:

1.考时突然失忆

常有这种情况,在测验之后,有些学生后悔地说:“这么简单的题目我当时怎么想不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一学生知识经验欠缺,准备不充分,在考试中导致高的焦虑水平而引起失忆。针对这种情况,一要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二要教育学生注意解题时应先易后难,以逐步增强喜悦和信心,碰到“失忆”现象,不要一味苦苦思索,可先跳过去做别的题,然后再回过头做这道题,大脑皮层的抑制就可能消除,失去的记忆就可能复苏。

2.平时所学知识残缺不全或是一知半解

例如:往硝酸钡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硫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吗?不少高一学生在作判断时只知道将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钙溶液中不会产生碳酸钙沉淀,而忘记+4价硫元素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硝酸有很强的氧化性的知识,因而造成判断失误。

知识再现是解题的依据,要使学生能顺利再现知识,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建立不仅在解题时为思维指引方向,而且为学生提取和再现知识提供了线索。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按单元或章节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材,板书提纲,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所学的内容。这样方可避免学生留下残缺的记忆。

四、解后反思失却

题目做好之后不能认真地对解题结论进行检验查证。不去认真反思解题过程是学生缺乏科学的怀疑精神和学习的无认知策略的表现。

1.不懂得反思解题过程

学生对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不能进行有效地反思与自我监控,不能正确地矫正自己思考的线索和方向。例如:Ⅰ.经测定,由C3H8O和C6H12组成的混合物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8%,那么此混合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Ⅱ.由C3H6O、C6H12、C3H8按一定配比混合,混合物的组成可用CaHbOc表示,回答下列问题(用a、b、c表示)

①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②混合物中C3H8与C3H6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在解答相似的题型时,如果不懂反思解题过程,可能会使思路陷入僵局,无法拓展,此时,及时反思和矫正解题思路,才能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2.缺乏怀疑精神

高一学生解题后,不能认真地进行检验,缺乏怀疑精神,根据他熟悉的知识过早地草率得出结论,从而导致解题错误。例如:实验测得,把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两者体积比为1.5∶1时(残存在溶液中的Cu2+极少,可认为全部转入沉淀中),所生成的沉淀的化学式是()

A.Cu(OH)2B.Cu(OH)2·CuSO4

C.2Cu(OH)2·CuSO4D.3Cu(OH)2·CuSO4

该题许多学生都错误地选择A。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认真检验,缺乏怀疑精神。事实上,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到Cu(OH)21.5moL,过量CuSO40.5moL.由此可得沉淀的化学式为D。

要避免学生解后反思失却,关键是要提高学生对解题的评价能力:

(1)加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解题过程的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知识,通过对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使学生养成正确矫正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的习惯。

(2)强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要通过设计辨别真伪式习题,通过分析判断解题的依据,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不盲从,不轻信,大胆质疑问难,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1008-0546(2011)10-0088-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10.045

猜你喜欢
题意审题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三招”学会审题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