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汪文娟
电视剧本向钱?向前?
□ 本刊记者 汪文娟
现在,无论身处中国的哪个城市,只要你轻轻按下电视遥控器,你都不用发愁找不到电视剧看。据统计,目前我国一年生产电视剧1万多集。但是,在这些吸引了众多观众眼球的荧屏里,到底有多少能真正牵动观众的悲欢?有多少能让人边磕着瓜子,突然攥紧拳头狂呼过瘾?又有多少让人看过之后,还能回味无穷?
被朋友称为电视迷的“彤彤”苦恼地对记者说:“不知道是现在选择太多,让人难以抉择,还是精品没以前多了,我现在很难像从前那样沉迷于剧情之中了。闲暇之时,要么看一些当前很火的片子,要么靠着重温经典老片,回忆过去的‘辉煌’。”
“好的国产电视剧”到底是越来越少,还是越来越多了。相信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对于国产电视剧精品越来越少的议论,曾担任《牵手》、《雍正王朝》、《西圣地》总策划、制片人的吴兆龙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现在的国产电视剧在整体水平上提高了,也不乏精品,只是现在播放电视剧的频道越来越多,电视剧生产的整体数量在增加,所以,只能说精品占据总体数量的比例在下降。”
曾因导演《红警》而获取高收视率奇迹的刘国强,他的观点和吴兆龙不谋而合。他认为,“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电视剧的整体制作水平都在提高。现在有些观众觉得精品不多,一方面是观众的品味提高了;二是时代不同了,如果把《渴望》放在当下这个时代来播出,也难以出现那种万人空巷的情况。因为当时是一个精神上比较饥饿的时代,而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五花八门,单就电视剧的选择面也比过去大得多。”
当然,刘国强也不否认电视剧整体水平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他说,“当时拍《西游记》前前后后拍了六年,《红楼梦》拍摄时为了塑造出形形色色女子各异逼真的形象,前期进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培训,让那些女演员学习琴棋书画,就连礼仪,行礼、走路什么的都有讲究。这些电视剧制作的周期都很长,因为那时大部分的电视剧都是电视台自己投资的,不用考虑成本,所谓慢工出细活,的确出了一批精品,让人至今回味无穷。那时制作电视剧更多的是一种创作的心态,不单纯是商业行为。”
“现在实行的是制播分离机制,电视剧的制作进入了市场化轨道,制播分离后的电视台和制作公司只是买卖关系,为确保播出,以便尽快获得短期经济效益是制作公司的追求。”
制播分离机制就如一把双刃剑,刘国强认为,“制播分离机制使得民营制作公司和原来国有的制作公司形成了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视剧数量上的发展,让观众的选择更多了。其实,原来制作的电视剧也并非个个是精品,只不过现在看到的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以前地级的电视台都有制作的许可证,有些为了凑数,粗制滥造,所以电视台大多是在赔钱。现在很多电视剧是民营制作公司自己出钱拼出来的,而电视台主要的回收资金来源于电视剧带来的广告,这其中民营公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电视剧作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单纯地靠“利润”的车轮驱使它前进,难免会忽视它的艺术展现力。刘国强说,“制作方考虑到成本,为了缩短周期、降低风险,迎合受众,就不可能精耕细作。所以,现在如果一部片子受欢迎,市场反应好,就会产生跟风的情况,这就不可避免会使得电视剧缺乏原创性、缺乏一定的引导性,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是一味地迎合、重复。”
对于市场化的电视剧制作,吴兆龙总结了一句话:“市场化的电视剧,首先它是一个产品,其次才是一部作品。” 他说,“电视剧的制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部电视剧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这么大一笔钱投进去了,首先必须考虑它是否能赚钱。所以,生存是第一要素,大家不能单纯地从艺术的价值去衡量它。”
“另外,电视剧是一种被动的、廉价的娱乐方式,它和电影完全不同,电影针对的是白领,由观众直接买单,而我国电视剧的主体观众是两低一高(即收入低,文化低,年龄高)的女性人群,要让片子好卖,我们首先得考虑这部分人需要什么。”
吴兆龙认为,一切都是利益驱使,如果电视剧的口碑和收视率能够和它的利润直接挂钩,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姜还是老的辣,剧本还是旧的最保险”,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道。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荧屏上的电视剧,翻拍剧占了50%。而这个比率,在今年会更大。翻拍剧俨然已经形成主流。
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拍摄工作尘埃落定,尽管充满了悲壮色彩,然而,新版《红楼梦》和另一部年度焦点电视剧高希希版新《三国》,毋庸置疑地可以当选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电视剧集。
而四大名著中的新《西游记》与新《水浒》都已经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将在2011年春节前后播出。然而,四大名著的翻拍既不是最初的“拓荒者”,也不是“终结者”。在此之前,内地翻拍剧备受瞩目的还有正在横店赶拍的湖南卫视自制剧《新还珠格格》,与江苏卫视投拍的“海岩三部曲”。可想而知,今年将是翻拍剧风生水起的一年。
“翻拍剧当道”这一内地电视产业现象,是每一个电视人都已经注意到,却无力改变的一个局面。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的一位资深人士说道,“翻拍剧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尤其表现在资金上,与其用这些钱去‘炒剩饭’,还不如用这些钱去鼓励更多的电视人,开辟另外一个格局。”
面对外界的质疑声,吴兆龙叹息道,“难道这些翻拍的人,不知道重复地‘炒剩饭’从艺术的角度讲,意义不大吗?但是翻拍经典名片,风险小,回报高。骂的人再多,但是拍的人赚钱。因为电视剧是在播出之前完成它的交易,先要卖出,才能播出,播出收视率再高不会加钱,收视率再低不会减钱。翻拍经典名片是因为大家都熟知,在前期炒作、选秀、做广告的过程就在赚钱,炒作得厉害,上广告的商家多,赚的钱自然越多。而投入新片,风险大。民营制作公司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当然会选择投拍有保障的翻拍剧。”
而广告限播令(简称61号令)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它限制了电视台的广告时间,所以电视台的广告招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作为低风险、高回报的翻拍剧,自然成了电视台的不二的首选。
中国传媒大学袁方教授也表示,翻拍剧只能归功于它的“安全优势”,若与现在真正的优秀电视剧来比,它实际上是毫无竞争优势的。
编剧海岩
编剧高满堂
制片人吴兆龙
刘国强一针见血地指出,翻拍剧当道反映了当前剧本原创能力下降的事实。他认为,要想刺激市场,不仅仅需要大量的翻拍剧,更需要优秀的原创作品来改变这个格局。
曾创作过多部影视剧本的军旅作家李鸣生认为,中国不缺导演,不缺演员,也不缺资金,缺的是好剧本。所有导演和制片方最发愁的是剧本,一个剧作播出后人们挑剔的还是剧本。剧本问题是目前中国影视发展的一个瓶颈。
对于原创能力下降的事实,刘国强认为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他说“影视圈本身是一个名利场,作为一个创作者,很难淡定地去写一个东西。而且写剧本与文学写作不同,首先它不是一个个人化的创作,而是整个制作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它还要受很多技术的限制。”
他将当前的编剧分为了两个主要群体,“第一个群体是作家、诗人这些文学创作者转行作编剧的,比如,周进之,高满堂,他们是先文学后创作,这些人有大量的生活积淀,生活经历很丰富,所以他们写出来的东西言之有物。一旦掌握了编剧的创作技巧后,能迅速成为一线编剧,写出一些原创性很强的好东西。第二个群体是现在的年轻编剧,他们大多数是科班出身,这些人对剧本的创作技巧了然于心,但是他们一离开校门就在影视圈里混,缺乏生活阅历,所以一动笔就写艺术圈里的事。而这种生活积淀不是在一个地方呆一两天就能呆出来的,你必须有刻骨铭心的阅历,才能反映到作品当中。”
刘国强说,“单纯靠技巧做出的产品,也是一种制作方式,但是缺乏原汁原味的东西。”我们现在有很多编剧太“职业”了,写故事时太过匠气,没有了创作的冲动,没有了作品本应该有的那种灵气,倒更像是车间生产出来、打着批号没有生命力的产品。制片人失望,导演失望,观众自然也不会买账。”
刘国强认为,中国编剧地位相对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总体水平不高。他说,“剧本作为一部戏之本,除了一些不良人士外,大多数制片人是尊重编剧,注重剧本的。现在很多好的编剧是很有发言权的,有些编剧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他强调:“编剧只要有好作品,一定能赢得尊重,站着把钱挣了。”
至于编剧稿酬高低的争议,刘国强认为要看以什么标准去看。在我国,当编剧可以说是一个赚钱快的行业,据了解,我国编剧从稿酬上大致分为三个档次,最低档是每写一集能赚5000到8000元,中档2万到3万,高档是6万到8万,而能拿到每集10万的编剧则是凤毛麟角。如果一个编剧卖出30集剧本,那么收入少则十几万,多则二三百万。相比出版文学作品而言,写电视剧赚钱真是又多又快。
但和演员相比,编剧的地位和收入显然要低得多了。不少编剧抱怨,说好编剧的收入也就相当于二线演员、一线演员的一半。刘国强认为,“30集的电视剧,明星拍完就走人了,但是编剧写这个剧本可能要花三个月,甚至三年,相比之下,编剧的稿酬是低了一些,这涉及到体制问题。”
吴兆龙说,“行业内的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编剧在幕后,而观众更关注的是演员,要想迎合观众,势必会造成‘富明星穷编剧’的局面。”
看来,正是某媒体所言要让剧本的创作上一个台阶,需要体制的完善。一是加大剧本的投资,让编剧不必为了生存而“码字”;二是完善影视创作的法规,保障编剧的权益;三是让编剧有更多的话语权,参与到后期的制作当中,保证剧作创作的连续性。
现在,电视剧领域采取的是完全商业化的制作体制,电视剧制作方承受着巨大的收视率压力和经济压力。在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情况下,以播出为目的的制作方忙着跑营销、走关系,主要心思难以放在电视剧创作上,对剧本在智力、财力上的投入相对减少,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电视剧质量的下滑。
那么,如何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平衡电视剧作为“产品”和“作品”的双重属性,让电视剧更多地展现它的艺术价值呢?
刘国强认为,电视剧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但在现有电视剧管理机制下,制作方在立项、拍摄到播映的过程受制于各种条条框框,它的创意能力自然会受到影响。
吴兆龙指出,电视剧市场从来不缺乏竞争,但是缺乏公平的竞争。目前,电视剧市场主体缺少起码的“平等”,即制作机构(影视制作公司)与播出方(电视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中国电视剧执行“制播分离”的体制,作为播出方的电视台有自己的播出平台,所以在电视剧市场中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另外,随着各地广电集团化的发展,电视剧的购买主体从分散到集中,电视剧制作方的议价空间越来越小,利润率越来越低,使得电视剧发展的后劲缺乏效益支撑。
有人戏称是:电视台肥得流油,制作机构亏得吐血。
刘国强说,“如果一部好的戏,能够让编剧、导演有尊严地活一辈子,有钱有地位,他肯定会倾注所有的精力去做精品。只要他的付出和回报是等值的。”
刘国强进一步说道,“其实我们也希望拍摄一些原创性高的新作品,但是创新是需要冒风险的。这个风险谁来承担?全部由制片方承担,他们势必会求稳、求快,立求投资少,收益多。”
但刘国强相信,随着电视剧市场化的渐渐成熟和完善,这些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电视剧的制作在大浪淘沙中也势必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品。毕竟做精品,赢得好的口碑,是制作方长久生存最强而有力的筹码。
□ 编辑 陈 萌 □ 美编 庞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