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极,是为了回来
——2010南极行动全记录

2011-04-20 02:06时若男
民生周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冰川南极队员

□ 时若男

去南极,是为了回来
——2010南极行动全记录

□ 时若男

去年年底,南极公益行动的队员们在南极半岛听冰川专家讲述南极冰川的结构及变化。

为什么是南极

2010年8月23日,“原生大陆 纯净希望”2010南极公益行动正式启动。

这次活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和数百网友将问题集中在“为什么是南极”的问题上。

最近一些年来,南极出现的中国面孔已经开始变得比日本人多、比英国人多,他们就像所有最开始接触极地的人一样,踊跃、兴奋。

此前,南方周末和很多支持该活动的媒体登出了队员招募的广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当时我就打电话过去,老老实实说,虽然存着一颗公益行动的热心,但最吸引人的动力,肯定还是‘南极’这两个字。”打过电话咨询的大学生小于说。

“所有的中国人都听说过南极的故事,它的美丽,它的生物的神奇,以及它现在面临的环境危机。”南极活动队员的银行从业者齐先生说,“IAATO(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实际上一直在将南极游与其他任何旅游分开来,希望大家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去。我们都知道南极融化,要把东京上海都淹掉,真相是什么呢?那就自己过来看看。”

“想要保护南极,必须从了解南极开始。”主办方说这一句话已经包含了整个活动的主旨。

十个人的故事

2010年12月5日晚7点,在深圳,“原生大陆 纯净希望”活动举行了出发仪式。已经招募完毕的46名队员齐聚一堂,等待着南极将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和改变。

出发仪式的前半个小时,却并没有出现南极的介绍,或者行程的说明,有10个人先走上了台,他们来自中国的10个不同的地方,在聚光灯下,对46位南极队员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来自江南,相比起外人向往的水乡小镇,我更喜欢上海那样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确实让我们拥有了更广阔的眼界和未来。然而我觉得,这话的另外一半意思应该是,城市本身也应该是美好的,比如空气、比如水,比如舒适、比如人情。如果都能做到,那么就真的不必怀念旧的水乡。”

“我来自内蒙草原,我是一名普通的牧民。如果不是频发的暴风雪和沙尘暴,也许我从来就记不住“南极”这个地名,后来我从电视上看到说,南极那儿的冰融化一点,气候就变化一点,暴风雪就多一点,植被也会少一点,沙尘也会大一点。你们能去看看,到底那儿是什么样的,回来告诉我,好吗?”

“我来自岭南,家里种着果园,今年的台风来过快十次了,每次都是数年一遇的等级,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女儿从学校回来,说过地球变热,海水变热,风就会变乱。我也没听懂,她就说,‘你就记住要环保,每个人都环保,台风就不会乱刮,’她说的对不对呢?”

主办方并没有向到场的队员和媒体解释找来这十位市民的原因,然而当中的意图已经非常清楚。

“这十个人的故事,就是我们中国的真实故事。也许要解答这些问题,不必真的去南极,然而正因为我们要去南极,回来之后我们才会成为更加坚定的环保卫士。”队员孙水泉对记者说。

最后成行的队伍中,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投资人许志明等长期与环境、生物结缘的专家,也有来自广西的媒体从业人员,更多的是自身职业与环保并无多大关系的普通公众。

在出发仪式上,主办方将中国林业碳汇网的负责人请到现场,当场宣布了经过严格测算的全程碳排量,并当场给出了一张凭证,许诺将用林木种植的方式,中和掉所有此次行动的碳排放。

现场的人并不了解的是,从当年开始,国际组织已经禁止使用重型燃油的船只进入南极海域,等着他们的,是一艘使用清洁燃料的船只。严格的南极航行规定,已经将整个行程对环境的影响严格地限制了起来。

十个岛屿的朝圣

就在“原生大陆纯净希望”队伍从地球最南端小镇乌斯怀亚出发的前一天,南极旅游船“Clelia II”号在以暴虐著称的德雷克海峡遇到了事故,然而12月9日到10日德雷克海峡却只有3米左右的风浪,南极队员乘坐的“Prince Albert II”号因此得以安然渡过全球航海家的噩梦水道,并提前18个小时抵达了第一个登陆地点:半月岛。

虽然只有微不足道的风浪,但46个队员当中的大多数还是晕船不起,在他们翘首以盼看到第一座冰山的时候,Conrad Combrink和队伍工作人员已经给10天的航程订下了满满的议程——

半月岛——南极初认识;布朗断崖——帽带企鹅、金图企鹅观察;科南湾、天堂湾、雷纳德海角——阿德雷企鹅观察、冰川近距离观察;水船岬——阿德雷企鹅栖息地观察、南极历史遗迹考察;拉克罗伊港——南极博物馆参观;欺骗岛——鲸油厂遗址、南极火山攀登观察。

每天的登陆严格按照国际组织规定,不超过4个小时,并每天召开总结会,由船上专家对登陆时所见的地形、生物、历史开展讲解,并印发材料到每一个队员的房间。

“天天都有人晕船,而且每天的登陆实际上强度很大很累,但是无论如何要起来参加总结会,要听专家的讲解和介绍。不然它就变成了普通的旅游观光,失去了我们全部活动的意义。”随队工作人员说。

“我们在雷纳德海角真实观察到了冰川,开冲锋艇的专家捞上来不同的冰块给我们做讲解,为什么有些冰是白色的,为什么有些冰是蓝色的,为什么有些冰放在水里会翻滚会唱歌。”队员刘永建说。

不仅仅这些常识,船上专家在雷纳德海角登陆的第二天就开了专门的冰川讲座,介绍了冰山、冰川、冰架的区别,解释了罗斯冰架的解体会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以及究竟哪些冰川的融化会对海平面造成影响。

冲击更大的,也许是在亲眼目睹鲸鱼的身影之后,在欺骗岛看到上世纪在南极就地捕杀鲸鱼提取鲸油的厂房的遗址。“我原本以为会是朝圣,后来才知道,每一天都在让我感到实实在在的责任,看到的是过去的,感受到的责任是对现在的。”队员十月对主办方说。

在回国后的新浪微博在线访谈中,被问起南极降雪量增多、北半球极寒的现象,究竟全球是变暖还是变冷时,随队专家李栓科回答道:“低碳和环保是一个为子孙后代考虑的概念,跟变暖还是变冷没有直接的关系,是每个人随时都应该严肃考虑的问题。”

在离开南极,重返南美的告别会上,一位冰川专家对所有队员说:“我想了很久要在你们即将回去前说些什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我们这边,中国在世界上的力量也越来越强,能够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希望你们回去后能够发动一些力量,来做一些改变,不光是南极,还有我们整个星球。”

□ 编辑 汪文娟 □ 美编 庞 佳

猜你喜欢
冰川南极队员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南极大逃亡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长途跋涉到冰川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