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树志
600年前的明代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在“中国千年历史档案第一展”上刚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如今,游客们也可以从我馆的历史馆内看到这件珍贵展品的复制件。但很多游客参观后都向我们提出了两个共同的问题:为什么该地图上没有我们国人引以为豪的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也就是万里长城?同时作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为什么相比长江而言,在颜色上存在显著差别?观众上述疑惑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利用业余时间翻看了一些相关文献,整理成文,与各位共探讨。
有关文献记载:与该图绘制几乎同一时间,由朝鲜的金士衡等人在公元1402年绘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上,中国的长城采用写实的手法绘制而成。城墙、城垛清晰可见,蜿蜒曲折,气势磅礴。另外,绘制手法上也非常相近,从山脉的形象写意、河流的曲线标示、海洋的鱼鳞状画法、地名的纵向条状标识等方面,特别是非洲部分和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宋元时期古地图的传统画技,两图几乎是如出一辙,貌似神合,只是后者尺寸稍小一些。
图1 大明混一图(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藏品)
对于《大明混一图》上没有标注长城的原因有多种说法,由于该图原件(现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损毁严重,出于保护文物需要,现在将该原图打开供我们进行深入科学研究的机会几乎是没有了,这也是导致目前未有充分详实的科学定论的原因之一,不过我翻阅相关文献后,对当前学术界几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做了一个小结,不外乎以下四种:
首先,有人猜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一世英雄,他一心要统一我们中华大地,开创经国大业,因此也就不甘心大明版图北方以长城为界。因为之前历朝多从北方起事,然后平定南方,而大明王朝恰恰是从南方起事,然后向北方发展。南方起事平定北方,只以长城为界,坐守半壁江山,这是朱元璋万万不能接受的。如果在图上明显绘制长城,会给人心理造成一种障碍,大明版图以长城为界,这绝不符合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一统天下的治国思想,因此,从这种情感角度讲,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长城一线,涉及到明王朝国防重大问题,军事部署也是万万不能暴露给北元残敌的,我想这件事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高度机密的事情。朱元璋称帝后,开始南征北伐,到了洪武二十年,辽东已经全部平定,但我们知道元朝残余势力此时依然存在。确切地说,明王朝的东北、正北、西北以及长城以外都是北元的势力范围,如不在险要处派驻重兵把守,一旦北元铁骑南下,黄河以北就很难守得住。如果将长城绘制在这张地图上,必然将诸要塞和军事存防暴露出去,为北元残敌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还有,从中央政权角度讲,明王朝实行的是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制度,不相统属,但都对皇帝负责。当时绘图制册当属政事,应归六部管,而涉及军事事物,都归都督府负责。未经都督府同意,政事部门不可能擅自主张。况且,北元大敌当前,塞北前线驻扎着诸王官属,稍有闪失,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再有,有人认为长城缺失有可能是绘制者疏漏所致。洪武二十年辽东地区全定,南北已经实现统一,朱元璋的地位由王而帝,所统治的版图由南方扩展到长城一线的大半个中国。在洪武帝春秋鼎盛、大明王朝举国若狂之时,宫内奉旨绘制《大明混一图》,想必有一番精心的准备和周密安排。绘制方案也必将层层审批,道道把关。绵延万里、旷古绝伦、历朝历代都在植培修葺的国之边陲,怎么能被轻易忽略掉呢?另外,从洪武十七年到十九年,朱元璋大搞特搞文字狱,严刑重法,动辄杀头,全家籍没。短短13年,就杀了十几万人。从国公列侯、大将宰相、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到州县胥役、进士监生,不管是文人僧道还是富人地主,只要犯禁触忌,几乎没有人能够幸免,这在《明史》等史籍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在如此严酷的社会环境下,我想《大明混一图》的绘制人员一定会谨言慎行、小心从事,以免犯杀头戮身之罪。因此这个说法实际上也不一定成立。
上述四方面的说法我本人不敢妄加苟同,同时针对部分观者提出《大明混一图》上缺失万里长城的疑问,本人试着从文化侵略角度出发加以分析,认为现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作上面最初应该绘有万里长城,只是清军入关后,由于对明朝遗留的汉文化实行侵略,万里长城图案最终从原图上被修改替换掉了!当然,从我馆《大明混一图》复制件上的文字以及黄河主干道同长江流域的颜色区别,也同时可作为文化侵略的另外证据加以解释。
我之所以提出上述假设,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根据《大明混一图》上三处观众质疑的地方一一说起,并且是从文化侵略角度,同时结合现代心理学所做的一番推论,权作抛砖引玉、任人挞伐之举。
首先,欲征服一个国家或地区,必先征服其文化。我想这个观点应该已经得到绝大多数人,特别是语言学家的认同。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时,对那里实行了长达近14年所谓的“奴化教育”,这就是文化侵略一个典型的例证。小时候,我曾多次在东北家乡街市旧书摊上看见一摞摞印有日文的线装书籍。据当地老一辈人讲,这些线装书就是日本人强行占领东三省时推行“奴化教育”时所使用的。内容呢,大概就是强迫他们学习日语,禁止讲汉语,妄图从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以造成其文化的落后,最终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驯服的工具。我在沈阳师范学院求学时,学校有一次举办党员集体活动,借此机会前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的9·18历史博物馆,从馆里面的多件实物以及图片资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奴化中国青少年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破坏甚至摧毁原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强行设置学校。这还不算,他们还配备相应的日文教材……日本对东北三省当时的系列行径,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种“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既然是一种“侵略”,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侵略”?我翻看了一些词典,有趣的是,我注意到就在日本出版的多个字典上,给出的解释却大体相同。如:岩波书店版《广辞苑》对“侵略”的解释是:“侵入他国,夺取其领土财物”;三省堂版《新明解国语辞典》的解释是:“攻入他国,夺取其领土”;集英社出版《国语辞典》的解释也是:“以武力侵入他国或他国领地,夺取其土地和财物”;大修馆《明镜国语辞典》的解释是:“某国行使武力,侵犯他国的主权;或攻入他国,夺取其土地与财物。”这个解释将“侵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侵犯他国主权,一是侵入他国夺取其土地财物。但无论怎么说,这些解释实际上都是对“军事入侵”和“经济掠夺”而言的侵略。实际上,这些解释都是狭义上的“侵略”,具体来讲,一个民族或国家之间的战争不仅仅局限于纯武力上的较量,同时也必然伴随文化上的侵略,因为武力只能从肉体上消灭和征服被入侵国家的人民,而无法征服其思想。纵观近现代帝国主义的侵略史,“侵略”往往并非纯武力上的侵略,多数情况下也伴随着文化方面的侵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尤其如此。在现代日语中,也有“文化侵略”这样一个汉字词组,其意思是“文化的侵略”,即利用“文化”的手段,为“侵略”服务。来过我们博物馆的游客,如果细心地去观察,实际上从这件复制件不难看出,在明朝初期绘制的《大明混一图》,原件上面最初密密麻麻采用汉字标注的各处地域名称,现在已经被写有满文的小纸片贴掉!除“大明混一图”这个标题外,整幅地图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有满文。所以“文化侵略”无论对于一个国家侵略另外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乃至一个民族侵略另外一个民族、一片地域被另一地域同化等过程来讲,都是必然要伴随的一个现象。换句话讲,一个地域、民族或国家,只要语言、文化不被侵略,它最终也决不会消亡!满清政权建立初期的统治者,特别是皇太极,在借鉴吸纳汉文化的同时,深知本民族文化沉浸在汉文化的包围之中,这种文化间的相互感染,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必须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之处。基于此,皇太极从未放松满族文化被全盘汉化的警惕。为此,他不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维护具有满族特色的国语等本民族文化。从这一点来讲,《大明混一图》上最初的汉字变为满文的原因便可想而知了。
在此基础上,就不难解释《大明混一图》上万里长城缺失的疑团了。清军入关后,出于同样原因,加上政治需要和统治者心理感受,在清廷统治者的授意下,万里长城图案被清朝宫廷画师或地图制作专家从《大明混一图》所改绘。我曾试着将《大明混一图》与现当代出版的绘有万里长城的地图细细对比了一下,大致可以看出:如今《大明混一图上》万里长城实际应该存在的位置(图2),基本上已经被墨绿色的山脉等图形取代,沿着万里长城由东向西(东起辽宁丹东境内的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走向,特别是锦州山海关附近以及河北、山西和陕西省境内,均被数目不等的山脉图形代替,但在居庸关西北侧一段的万里长城,则是被六个墨绿色的近似圆形的图案所取代。为什么万里长城以及黄河会被修改?我们暂且从文化及心理学角度给出解释。试想清军入关后,必然推行利于自身统治的满清文化,暂且我们亦把它归之为上述“文化侵略”。众所周知,最初修建万里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又大修了一遍。这对巩固明朝国防,特别是守住京师后花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后金军曾多次组织军队进攻北京。对他而言,在辽东地区一条便捷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就是打通山海关,但事实上别说山海关,即使向西蜿蜒八千多公里的城墙,后金军也很少跨过,即使跨过,也几乎对北京城构不成威胁;况且,清太祖努尔哈赤直到临终也没有盼到入关那一天,所以,对于明朝来说,万里长城无疑是坚固的边防壁垒,相反,对于后来的清初统治者而言,从情感上必定是无比痛恨的。
再次,作为该图另外一个文化侵略的佐证,就是《大明混一图》上黄河主干道的颜色。还是采用对比法,来谈谈明代时期的黄河。整个《大明混一图》底色为土黄色,经过仔细查看,黄河“几”字形位置轮廓虽然不如长江那样明晰可见,但仍可以看出,整体呈现出黄色的“几”字形,同现在黄河走势相差不多,区别只是当时绘制的黄河入海口有两处:一处在渤海;另外一处夺淮而入黄海,这在《大明混一图》上清晰可见。但仔细看过地图的人,也许接着又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同为中国两大水系,长江整个干支流水系很详细,无论主干道还是支流,颜色一致,都是墨绿色,再看黄河水系,除支流颜色与长江一致外,主干道却是黄色?但我要提醒各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国家与领土的政治意识在地图上往往表现得最明显,因为地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绘制政治控制范围,地图的色彩就是象征政治控制区域,而这种有时超出了实际,粗看似乎是带有一些想象色彩的涂抹,并且只是在图纸上,但有时候就恰恰表达了一种愿望。由于文化侵略,我在这里再次大胆推断,《大明混一图》上的黄河图案是后来被修改成同整幅地图基色相近的颜色!作为汉族,或者说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对清王朝最初统治者而言,从民族情感来讲,对中原汉民族崇尚的黄河和万里长城的内心感受一样,他们更是不愿从《大明混一图》上看到。因此,同样可以把黄河主干道与长江水系颜色区别归之为文化侵略的结果。
总之,正是由于清政府建立后,处于巩固政权和推行满族文化的需要,对明朝遗留实行了文化侵略,才最终导致《大明混一图》上的万里长城图案的缺失。
图2 明代万里长城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