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言 葛晓锐
(河北省滦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河北滦县 063700)
口腔颌面部疼痛及多间隙感染,是一种面部常见疾病。该病进展较快,若耽误治疗时机或治疗措施不当,易引起脓肿或弥散性蜂窝织炎,经血管神经扩散作用,导致败血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纵隔脓肿等较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1]。因此,累及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特别是口底多间隙感染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医生比较棘手问题。近年来,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及交叉学科治疗方式的逐渐应用,其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下降[2]。我科2005年6月~2009年6月间共收治12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住院治疗12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其中,男86例,女34例,平均年龄(47.3±18.6)岁;120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14例,妊娠妇女3例。120例患者颌面部肿痛、颈部肿痛症状明显,进食比较困难,一般伴有发热、头痛、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口腔颌面部疼痛来源及部位见表1。
表1 口腔颌面部感染来源及部位(例)
1.2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均行血液常规、生化功能检测、血液及脓液细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CT、胸片等各项检查。脓液细菌培养73例呈阳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3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50例,分别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患者白细胞水平均明显升高,介于13.5×109/L~31.2×109/L 之间,平均22.0×109/L;中性粒细胞平均84.9%(81.4%~90.6%)。120例患者白蛋白水平均出现显著下降为26.1g/L(17.1~31.7g/L)。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值,达到22.2mmol/L(15.9~28.5mmol/L)。21例糖尿病患者尿糖均为(),其中,有15例伴尿酮体阳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所有因间隙感染入院患者,入院后立即行抗菌补液支持治疗。一般采用硝咪唑类+第二、三代头孢或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进行治疗;对于严重的多间隙感染患者,采用抗生素三联疗法。抗生素治疗过程中,依据脓液及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适时调整抗生素种类,防止耐药性产生;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于餐前30分钟皮下胰岛素注射,并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维持空腹血糖在<8.1mmol/L,餐后<8.4mmol/L。
1.3.2 脓肿切开引流。9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对其余111例已有脓肿形成的患者,均及时行切开引流术,并采取冲洗换药等常规处理;对于已切开引流且症状无明显好转的患者,采取增加引流或扩大切口等措施,保持通畅引流;若患者伤口内组织出现坏死等症,行清创术,切除坏死组织。111例患者行下颌下、口内、颏下、颈部多部位切开引流术后,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及护理,大多能够痊愈。
治疗过程中,12例(10.0%)出现并发症,其中6例(5.0%)并发酸中毒,2例(1.7%)并发边缘性骨髓炎。经积极治疗后,本组120例口腔颌面部疼痛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单间隙感染疗程(5.1±1.9)d;多间隙感染疗程平均(7.3 ±1.4)d(7~10)d;合并糖尿病的间隙感染患者疗程较长,平均(13.0±2.2)d,其中,腐败坏死性感染的病例2例,给予切开引流术效果不佳后,采取清创术,切除坏死组织,病情好转并最后痊愈。
3.1 病因分析 本组研究发现,引起口腔颌面部疼痛的病因以牙源性最为多见(64.2%),其次是腺源性(19.2%)、外伤性(13.3%)、医源性(3.%)等感染。病菌可沿感染部位自口腔颜面及颈间筋膜间隙扩散,造成多间隙感染[3]。除与细菌毒力有关外,感染扩散还与个体免疫力相关。老龄患者及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较弱,间隙感染发生率较高[4]。由于对此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的日益完善,近年来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是,一旦发病,若临床治疗措施不或失去早期治疗时机,则易导致重症间隙感染发生,故应早期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对策[5]。
3.2 控制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多由牙病变或淋巴结炎等引起,只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不当的刺激并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适时清除病灶,多会痊愈。若延误时机或措施失当,就有发展到多间隙感染阶段的可能,往往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此时,除积极行抗感染治疗外,切开引流并保持畅通十分必要[6]。
对于并发糖尿病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早期确诊及血糖控制对控制感染非常重要。临床实践发现,糖尿病与口腔颌面部疼痛的发展及转归关系密切[7]。高血糖会加重感染,而感染又会进一步引起血糖升高,以致反复发作,感染不易控制,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症状[8]。本组研究中,对于并发糖尿病口腔颌面部感染14例患者,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有效地控制了血糖,配合抗生素治疗,使感染得到控制,无一例出现死亡。
3.3 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对于口腔颌面部疼痛患者,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采取措施避免挤压、适当的局部处理基础上,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并有针对性地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可缓解中毒症状使病情好转[9]。
3.4 全身营养及支持治疗 重症多间隙感染的患者,全身症状明显;感染造成张口受限及疼痛影响患者进食,加上未从其他途径有效补充营养物质,导致在感染进展期多出现程度不同的血浆白蛋白降低及电解质紊乱[10]。本组患者入院检查也表明,应对手术患者及时补充蛋白质及血浆,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促进感染的有效控制及切口愈合。
总之,口腔颌面部疼痛是颌面部比较严重的感染之一,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率的关键;对于重症多间隙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应同时控制血糖,尽量做到兼顾全身及局部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处理,才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使患者及早出院。
[1]游 杰,周春兰,周望梅.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261
[2]童秀珍,揭素铭,李 娟,等.不同分级的移植相关口腔黏膜炎与其它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关系分析-附52例报告[J].新医学,2007,38(9):579
[3]孙卫红,王 涛,战金辉,等.老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00例临床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21(3):321
[4]李 峰.老年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0):1023
[5]李中琴,刘剑波,李成章,等.牙周维护治疗中牙间隙菌斑控制的方法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9,5(1):30
[6]刘晓蕊.基层口腔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656
[7]史庆辉,赵莉莉.不典型咽旁间隙感染1例的超声与CT对照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9):728
[8]庄乾瑞,李安泽,薛维霞,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免疫球蛋白测定与临床治疗[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19(3):328
[9]罗建军,庞晓军,张兴明.两种方法治疗中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93
[10]李晓宇,刘 磊,汤 炜,等.糖尿病合并严重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治疗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8(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