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炎正
丘逢甲在台史迹探索
陈炎正
近年来,学术界对丘逢甲①的研究出现不少论著,这是个好现象、令人悦服向往。丘逢甲是清末著名爱国志士,一代杰出诗人,审视其生平事迹对保台抗日所作贡献,与台湾近代史有特别密切之关系和地位。至于丘逢甲才华洋溢,诗作颇丰,尤以所作多激昂悲壮,富有民族气节,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早为学术界所重视与肯定。
史迹是人类活动的缩影,人物传记为其历史轴心,所谓以史为鉴,良可征也。近年来,我们发现两岸学者对丘逢甲研究,用心良苦,有关传记或评论,所采用基本史料的记载,不少以讹传讹,造成后人对丘氏评价多面向不同。有关两岸诸家学者各有其诠释,而质疑争议部分,无法提出更令人信服的论证,为当前研究的症结,其美中不足,正有待文献史料之发掘,钩沉探微,深入而翔实考订,还原历史真面貌,藉以彰显先贤先德之遗徽矣!
丘氏为何地人氏?向来史家说法不一。因数易居处而致有 《苗栗县志》称其为苗栗县人,因出生于铜锣湾故云。连著 《台湾通史》所称为彰化翁仔社人。丘逢甲早年随父游学助读多处,光绪六年 (1880)随父至翁仔社丘家祠堂任教,至今其读书处 “砚池、砚田”古迹犹存。而丘家渡台祖初居东势溪心拓垦,建有 “忠实第”,毁于地震。中进士后又举家迁至大埔厝 “柏庄”进士第,当时属台湾县顶八庄。
有关丘氏得姓沿革,诸多论著早有记录,恕不赘述。谨按族谱记载:镇平丘氏,其先世系出上杭,始祖三五郎,迨宋季创兆公,佐文丞相军事,兵败北行,过员山而乐其风土,遂迎父承让公至此定居,系为纯客家庄;嗣后传十八世仕俊公,于乾隆年间始渡海来台,遂卜居东势角近山之“溪心”地方,拓垦为业,当时番害频仍,无不习武抵御。乾隆五十一年 (1786)林爽文抗清之役,举义旗而保乡土,里人高之,而其三子学祥公,尤以义侠见称。至龙章公 (元宝),始折节读书,设教乡里,菁莪棫朴,奖掖人才。同治元年壬戌(1862)戴潮春事起,中部俶扰,龙章奉父避居铜锣,设教于李氏家塾。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丘逢甲出生于此,至光绪十六年 (1890)举家迁居大埔厝 “柏庄”进士宅,迨乙未割台,遂内渡镇平祖籍(今广东蕉岭文福乡淡定村)。
丘逢甲于同治三年 (1864)十一月二十八日 (阳历12月26日)生于铜锣涧窝李家,适逢甲子年,而取名为 “逢甲”;依其生辰八字,刚好是 “甲子、乙丑、丙子、丁丑”,命中注定贵格,将来必成大器。丘逢甲名秉渊,字仙根,号蛰庵、仲阏,别号华岩子、仓海君,后来又别署海东遗民。逢甲生而聪慧,长相高大魁梧,深目窅于目,而炯然有光,声音宏亮,见者以为武夫。
丘逢甲排行老二,兄先甲胡氏所出,生母陈氏掌妹,系阿猴双沟水人 (今屏东县万峦乡万峦村二沟水)。早期丘龙章至屏东坐馆而认识,因元配胡氏早逝,小儿缺人照顾,年廿四来归。后来认铜锣廪生陈万青之父为义父,故有表兄弟之称。
铜锣李家 (在苗栗县铜锣乡涧窝,今称竹森村),原籍广东长乐 (五华),其先世李应龙 (德万),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16岁渡台,初居东势角土牛庄,后转居翁仔社经营米谷生意,嘉庆末年,洪水流失田园,遂至苗栗芒埔,卜居铜锣涧窝今址,建家祠、家塾、公尝等,而成为地方望族。李家于嘉庆二十五年 (1820)初建宗祠 (惇叙堂),并在北侧设有家塾,分为三部制大规模学堂(丘龙章在此任西席数年),面对双峰山,远眺层峰竞秀,为丁旺吉局,人才辈出,其佼佼者,如李祥甫秀才 (同治元年出生,府学庠生),尤为杰出,与逢甲兄弟同砚多年,著有 《春园留杏集》及 《涧窝李氏族谱》。
二百年来,李家祠堂曾有多次修茸,最近两次大修是戊午、丙子年,因大地震破坏所致,而北侧书塾 (学堂)则倾废,辟为良田,如今登临仅有怀古凭吊一番矣!李祥甫有题联云:“一水特朝滋寿城,双峰竞秀蔚人文。”“远衔绿水青山,近看紫袍金带。”
丘逢甲文丘龙章,字诰臣,学者称为潜斋先生。咸丰初年,补台湾府学弟子员(秀才),旋食廪饩,以训导铨选为国子监学正。道光十三年 (1833),生于东势角,初娶胡氏,再娶陈氏、杨氏,皆前殁。育有十子,长男先甲军功出身,赏戴游击衔,在廍仔坑开发田园百余甲。其次为逢甲,光绪己丑科 (1889)进士。弟树甲、瑞甲均为廪生。长女婿张锡范,台湾府学附生,三女婿张庚 (晓峰)。
先是,丘龙章游学四方,子随助读,由其父亲自教之。初于铜锣李氏家塾坐馆。同治十一年 (1872)学祥公病逝,返回东势奔丧。翌年丘逢甲随父至三张庄②魏家任教,魏家为葫芦墩巨族 (原籍南靖默林),魏文华 (上花)秀才,望重一方。于是结识邻近三角仔庄 (筱云山庄)吕汝修 (光绪戊子科举人)三兄弟,并一同师事吴子光 (号芸阁,同治四年举人)。光绪元年(1875),丘逢甲随父迁往新伯公 (东势角东侧地名)刘家教读,并获识贡生田利见(号聘堂)。至光绪六年 (1880)复至翁仔社丘家教读,至今尚有砚池、砚田胜迹。因前年丘逢甲生母陈氏病逝,遂葬之附近公老坪山西侧山腰,里人称为 “鹿仔托莲花”吉穴,后合葬林氏卓英,婆媳同坟。
丘氏游学四方,交游文人颇众,幼时随父到处助读,九岁能诗,咸有神童之称。初在铜锣李家书塾,结识李家不少年青才俊、文武生童,其间以年龄而言,有同窗砚友如李锺萼 (祥甫)、陈万青 (选初)秀才等,后来与陈万青 (府学廪生,后来同师事吴芸阁,曾笺注红杏山房诗,未竟而卒)结为表亲,过从甚密。
从丘氏所作 《竹垣雅集》与 《师友风义录》中,可见其在北部交游文人墨客不少,有所谓:“长安消息动轮蹏,柳未成阴草未齐。风雨南来人北去,诗情留住竹城西。”至若所作 《龙山寺序》及 《台北城秋感》,咸见才华焕发,寓情写景俱妙,非天禀安能臻此?
光绪六年 (1880)三角仔庄 (筱云山庄)吕氏昆仲之母游太夫人五十寿庆,丘逢甲有即席赋祝寿诗三首道贺,当时满座惊服,尤以芸阁师 (举人吴子光,著有《一肚皮集》)当众推许年仅十七丘逢甲功力才华出众,咸表前程无限。兹录祝诗一首:“曾闻画荻教欧阳,合与君家较短长。此母自然生此子,季方真不让元方。高才世仰三株树,佳日堂称万寿觞。为问绮筵人济济,绿衣记否杜黄裳。”
吕氏筱云山庄,建于同治五年(1866),轩亭台榭,花木扶疏,曲水流觞,壮丽甲于海东,尤以筱云轩藏书丰富,有经子史集两万多卷,冠于全台,名举人吴子光曾坐馆于此,著有 《筱云轩藏书记》,记其事甚详。
岸里文英书院,于道光十六年 (1836)由吕家创设梓潼帝君会,宣扬社学,人文荟萃,为中部首指,文英社、文蔚社课题,丘氏每列前茅,与同时谢道隆 (字颂丞,光绪元年第五名庠生)、吕氏三兄弟等,切磋诗作,文酒之会,盛极一时。
至于后来与唐景崧在府城斐亭之会,丘逢甲更能结合当地士绅与名流,施士洁、许南英、汪春源等过从甚密,亦可从 《诗畸》、《澄怀园唱和集》见其交游唱和之一斑。
丘逢甲一生有其传奇故事,而婚姻同样感人,据传雾峰林文察官拜福建陆路提督,有女林卓英 (林文察之遗腹女)与丘家联姻。先是光绪三年丁丑 (1877)丘逢甲取进秀才,时年十四岁,依礼赴县内巨绅拜谒,官绅眷属惊慕其少年英俊,才华出众,于是雾峰林家托人致意求婚。其父丘龙章恳辞以等科第成名后再议,林女闻之闷结以终,丘家父子均感其诚,人虽殁亦致聘迎骨归葬,此段人鬼联姻故事,地方传为佳话。当时鹿港举人施仁思,贺其冥婚,有联雅谑,极其风趣,联云:“邱太翁尚存,无名出帖,真是一钱二父子;林小姐已殁,引鬼入宅,何必三美四少年。”
丘逢甲之元配廖夫人,闺名静,又名御琴,乃葫芦墩翁仔社廖贵芎 (芳霖)之长女,当其时丘逢甲随父助教于当地丘家(河南堂祖祠),廖女比丘逢甲大一岁,娴淑勤勉,亦擅长女红;光绪九年 (1883)结婚,婚后相夫教子,里人称之。簉室吕夫人,闺名隋珠,系为社皮庄吕漳炉之次女,温文雅秀,于光绪十七年 (1891),表兄谢道隆 (颂臣)为媒撮合,则丘念台之生母,平时不苟言笑,敬守礼节,在妯娌间从无怨言,里中无不表其贤慧。
丘逢甲参加台湾府学童子试,年最少而交卷最早受到福建巡抚丁日昌赏识,赠与 “东宁才子”印一方,于是声名大噪,丁亥府试策问 《何以安置余勇》,名列壹等,所谓天下之兵勇,不难于聚而难于散,俱见理论精辟,已不是年纪轻轻者所能!
光绪十四年 (1888)再赴省城福州乡试,中式戊子科郑怀陔榜第二十八名举人,好友三角仔庄吕赓年中式同榜第九十三名。(据东势角溪心丘家祖厝刘铭传所立 “文魁”匾,而丘著 《年谱》作第三十一名实误)。翌年二月赴北京参加会试,中式第八十一名贡士,嗣而参加殿试,中式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到署未几则援例以亲老告归返台。光绪十六年(1890),举家迁入大埔厝 “柏庄”新居,并受聘担任台南崇文书院、嘉义罗山书院及台中宏文书院之主讲 (山长)。
丘逢甲弃官返台后,在台主讲书院,历来论著均据丘琮所编 《年谱》③所述为台中衡文书院、台南罗山书院与嘉义崇文书院等,与史实不符,显见笔误所致。
丘逢甲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返乡,亲友鸠资购置大埔厝 (今潭子大丰村)林氏大宅院,竖旗祭祖,屋向坐北朝南,门楼在西南角,即后来义军跑马路;宅第堪称山水明瑟,俱花木池亭之胜,屋后有老柏苍劲,遂称为 “柏庄”,光绪十六年,奉父母举家迁居至此。唐景崧为之书额,台南知府唐赞衮书其斋曰 “心太平”,并榜其门联:“经传绛帐多来学,屋绕青山好著书。”另有兄丘先甲在廍仔坑鸳鸯湖附近别置庐舍 “樵隐山房”④。
甲午中日战起,割台议成,台湾民众推举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自任义军团练使,此地遂成义军司令部,整军经武,豪气干云,誓与台共存亡。迨日人登陆,义军节节败退,唐景崧远走厦门,台湾民主国仅有十三天,溃散而政令不行,至此义军弹尽援绝,逢甲亦举家内渡镇平 (今蕉岭)。
相传义军军饷久未发放,而丘家人去楼空,财物被人搜索殆尽,遂放火焚毁。诗人王叔潜有柏庄怀古诗:“远眺无垠入翠微,庄留人去对斜晖;重来此地人怀古,枯树寒鸦景物非。”近闻台中市政府土地重划,柏庄附近尽多空余绿地,可建议修建公园或纪念碑,以纪念当年在此誓师抗日史迹。
乙未割台既成,台人泣血椎膺组成义军保台,以唐景崧守北,刘永福驻南,以丘逢甲、林朝栋驻军台中救援。当时声势浩大,号称有十万之众,并以诚、信营等统辖,每营人数不等,设一管带,又将各营加编正副营官或哨官,令十营为一作战单位,仓皇成军,战备急迫,编制不一,兹据丘逢甲亲自手订之诚、信营义军编制为例,说明如下述:
义勇“诚”字:正中营谢道隆、副中营陈昌岐:一千人正中营丘国霖、副中营李镇安:一千人正中营连炬森、副中营魏宣明:一千人正中营吕炳山、副中营陈懋勤:一千人正中营陈锡范、副中营林国清:一千人义勇“信”字:正中营丘先甲、副中营廖连璧:一千人(附一哨王启明二百人)正中营杨道东、副中营洪方魁:一千人正中营丘玉成、副中营赖国芳:一千人正中营丘敏功、副中营林朝元:一千人正中营陈秉干、副中营李广升:一千人
上述编制应是丘逢甲创办义军时所订,兹据 《丘逢甲文稿》,后来实际成军仅各有三营,可见当年成军计划,并未完全实现,由于时间急迫,人员经费问题,无法一时解决。同时义军成员大多为粤东迁台的客家人,其中有不少是丘逢甲亲朋挚友,如谢道隆、丘国霖等皆有密切关系。尤以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人奋勇自请,义愤抗日,躹躬尽瘁,壮烈成仁,令人敬服。义军编制手稿原件,二十年前由笔者亲访蕉岭淡定村丘屋老家所录得。
先是,十二甲张家 (荣昌堂)西侧有书塾 (学海轩学堂),以林序镛讲课于此。光绪十六年聘田心谢道隆 (颂臣)为西席,题其门联:“学古有获,海门共登。”张晓峰受业于此,年十六,谢师为媒与丘逢甲三妹 (丘玉)说亲,有日张晓峰亲赴丘家认亲送礼,邱家为迎接姑爷,放三声大炮,年轻张氏竟躲在轿内不敢出来,二舅公每谈及此事,即哈哈大笑一番。
乙未闰五月,丘逢甲眼见誓师抗日不成,日人悬赏严拏,丘氏拟入内山逃避,表兄谢道隆、妹夫张锡范 (又称阿福秀,府学庠生,后住大社庄,任教书房于葫芦墩),亦是义军营官文书,劝其不如内渡大陆以期东山再起。初四夜,急行至学海轩(书塾)叩门,当晚由晓峰值夜,遂密集家人共商内渡行动,并将三妹留在张家,翌晨以乔装嫁娶队伍,至大肚山麓遇劫,一时雇佣 (挑夫)走散,由部分家丁戚友保护至涂葛崛港,乘坐张家 “源发号”帆船,直往泉州湾,由晋江祥芝进港。闻老辈言,帆船过台湾海峡 (黑水沟)顺风一夜天可达。乾隆四十九年 (1784)鹿港开港与蚶江正式通航,来往船只大多为泉州人所把持,当时祥芝或獭窟走私小港容易进出。
初四夜 (闰五月初四,见诗稿附注),丘逢甲终宵未寐,满怀积愤,把笔写下《离台诗》六首,嘱妹倩张晓峰好好保存,民国十四年 (1925)八月,由丘念台至张家时抄录而得。
当其时地方匪徒猖獗,有南坑人李猛(外号红炮或胡须猛)为首,闻之丘逢甲内渡即率匪徒半路抢劫,事后胡须猛于社口被擒,绑在顶枫树埔活活烧死,即地方所谓 “烧红炮”事件。
有关丘逢甲内渡事迹,诸家学者各有争议,莫衷一是。笔者由于地缘关系,于五十年前,经常走访十二甲张家 (祖母娘家),因当年丘家三小姐,嫁给张家二少爷张晓峰 (行医为业),即为笔者二舅妈,有这层亲戚关系,年青时,到二舅公家,其娓娓道来当年不少事迹,可说是第一手资料,其可信度较高。
十二甲张家 (今大雅上枫村),其先世住漳浦县眉田社,乾隆五十一年 (1786)林爽文抗清事起,张家祖先十二房柱,在原乡抗议当地政府欺压,结伙占夺盐务局,事后官府追缉畏罪而远走台湾,在涂葛堀登陆,经营船郊行贩米致富,此地遂成张家天下。迨光绪初年,张家后裔张泉源(合春),人称 “合太老”,始至大雅上枫置产业,以十二甲为基础,后来田园扩增数百甲。
张晓峰,张泉源之次子,生于光绪六年 (1880)五月三日,卒于1955年,七十寿辰,有子孙百人。
丘氏玉,或称玉燕,丘逢甲之三妹,生于光绪六年 (1880)十月六日,卒于光绪廿九年 (1903)十二月五日,得年二十四岁,生有子宝才、火狮、女珠 (冰心)。
丘逢甲诗文著作,甚为丰富,可惜当年戎马倥偬,散失殆尽,殊为可惜。在台部分应以其手稿 《柏庄诗草》以壬辰年所辑为主,至于早年 《台湾竹枝词百首》现存四十首,据说还有四首与前人类同。《诗畸》,唐景崧编,内收台湾诗友作品多首,其中丘逢甲所作诗钟二一五联,七律诗五十一首,可说年青时所创作,亦为该集所占成分最多,而后来 《离台诗》六首更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丘逢甲自九岁能诗,创作日以不辍,至今可见者如 《竹溪唱和集》,所作游历诗,俯拾皆是;以近年来所编文集,可窥其大全。《柏庄诗草》笔者在四十年前于友人处看到而收藏,其封面名讳早被人涂墨,惟手稿笔法类似黄山谷,封底注有 “墩南野逸”曾阅读,相传当年傅锡祺秀才,亦曾借抄未果。1978年五月,由笔者自刊问世,内附录部分文稿,并蒙台湾诸诗老大家惠赐题词,以增光篇幅不少。
有关丘逢甲诗文著作出刊,所见以鹿港施梅樵所辑 《邱、黄合辑》较早,后来员林诗人黄庚申自费刊印 《丘逢甲诗集》以表敬仰。《柏庄诗草》以壬辰所辑为主,内收古近体诗凡二百八十二首,后来台北文献会亦据此出版,有精装、平装两种单行本,《岭云海日楼诗钞》为内渡后所编。
光绪十八年 (1892)台湾通志总局成立,丘逢甲主讲书院,并受聘为其总绅,而本地台湾县采访册纂辑实由廪生吕赓虞、丘树甲等重点负责,初稿未竟而中日之役爆发,戎马仓皇,如今仅见其残卷而已。
丘龙章作品较为罕见,三十年前笔者曾见友人藏有 《翁仔社戴案组成祭祀会序》手稿一帙,后又发现其割台前所著 《觉世诗存》,为悯世之作,都百十六首,迷津宝筏,熙熙同作太平民,宣统二年 (1910)重刊于大陆。
走笔至此,谨以当年拙作 《柏庄诗草书跋》以殿其末,文云:“吾生也晚,未睹乡前辈丘工部芝范,及读其诗,惊其才华正为之倾倒不已。……不佞迩年来,偶于墩南野逸得其手稿一帙,鼎脔之尝,幸出秦火,而于先贤手泽,又奚止于珍之什袭,歆忭若狂,因缀数言以叙其梗概,至于工部之志业,固自仰之弥高,夫复以妄赞一辞!时于民国戊午年贰季蒲月,直庵书跋。”
综观丘逢甲诗文著作,对其才华功力,无不惊服,文学成就早为人所肯定,惟当年戎马仓皇,散失殆尽,今所存者倍加珍视。近年来诸多学者专家对其内渡卷款一事,始终未得澄清,洵为美中不足矣!
有关当年丘氏请领军银二次恰为十万两,而久未发放义军薪饷,不无有想象空间;而吕家多所怨言,亦为引燃之导火线,究其原因,吕氏当年为义军之后勤官,日人据台后,为善后工作,胁迫每支枪支以五银圆收缴,虽有心怀不愿,又徒叹奈何!从此两家交恶,不再过从。本地诗人前辈张达修有诗推论之,诗云:“何事卷赀浮海说,平添野史污诗人。”另有林华 (曾任陆军上校)之平议与挽联,又多所讽刺。
至于丘著 《年谱》,以亲子写其父,岂容有误?有关后人对丘氏之微词,始作俑者有连横著 《台湾通史》、思痛子之 《台海思恸录》等,对其未战而提前内渡,始终无法理解,不无遗憾。所谓人是历史的过客,功过得失,惟待来日之月旦评!噫乎!在百年历史长河里,不知又淘尽多少英雄豪杰?亦所谓莫将胜败论英雄,洵良有以也。
在此史料隐晦不彰的同时,如何去建构一套完善研究网络和逻辑思考的新模式,是当前相当重要的课题。
注释:
①雍正三年,上谕丘姓“丘”与孔丘同,为避讳而改加耳朵为“邱”,民国成立,丘逢甲请改复原,今可通用。
②三张庄,并非三角仔庄,更不是三庄。魏家为地方望族,即所谓之魏官宝。
③丘著《年谱》以丘逢甲进士八十一名实误,同科有彰化黄玉书因丁忧未参加殿试,则无赐同进士出身。
④丘先甲在廍仔坑,拓垦田园百余甲,并在鸳鸯湖建有樵隐山房,“鸳湖问荷”为台湾县八景之一。
参考书目:
1、清和《张氏十二甲家谱》。
2、十二甲张晓峰访问资料。
3、《丘逢甲传》。
4、《丘逢甲年谱》。
5、《柏庄诗草》。
6、《诗畸·觉世诗存》。
7、《竹溪唱和集》。
8、文英社课艺。
9、《丘逢甲文稿》。
10、《海东三凤集》
11、《台湾县采访册》初稿。
12、学海轩帖联:“学惟勤方有益,海之藏本无涯。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推教中心)
责编:李 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