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信雄
从遗留在台澎的漳州窑瓷器探索两岸交通伊始
陈信雄
澎湖、台湾的陆地与海域陆续出现过一些漳州窑瓷器,这些漳州窑瓷器多为17世纪产品,少数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晚期。它们是漳州窑活力的产物,是月港活跃的证物,同时也是澎湖、台湾开发的重要指标。兹举台澎出现的代表性漳州窑,考察其窑口,追踪其时代,再探索它们存在之意义。
漳州窑瓷器是一种独具特征的瓷器。以同时存在的中国主要瓷器而言,不同于江西景德镇瓷器,也不同于同在福建而位置稍北的德化窑瓷器。
凤纹青花盘(台湾海峡出水)
一件典型的漳州窑瓷器,坯体多带杂质,呈灰色调,白釉带灰色调,快速成形,绘纹构图简单而随意,用笔草草,绘涂纹饰的青料半蓝半灰,烧工简率,足底多沾砂粒。漳州窑也有胎釉白净,青料深蓝者,但胎中略有杂质,质地坚致度稍低,青料也稍欠深湛。产品大多为快速而大量的急就章,却有自然率真之致,其佳者则有写意韵味。
同时期景德镇的青花瓷,胎质洁白,白釉透明,青料纯蓝;成形工整,绘工细腻,窑工讲究。明末清初的德化窑,胎质白,青料蓝,成形工整,绘纹工整,窑火控制也颇得宜。虽然较景德镇逊色,但工艺品质胜于漳州窑。
除了青花,漳州窑另有四种器类:釉上彩、黄绿釉盒、米黄釉、青瓷。釉上彩与黄绿盒子,用色而呈色稍暗,米黄釉出自白釉而色偏黄,青瓷呈色略浅,都具有急就章的风格,与其它窑口产品不同,这些独具特征的漳州窑瓷器,17世纪前后大量生产大量外销,为明末清初东亚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漳州在世界各地的发现,是17世纪各国交通的重要指标。台湾与澎湖也都有若干发现。
一、马公港出水漳州窑
2005~2007年,澎湖马公港浚港工程捞出大量古代陶瓷,早者为宋代、元代器物,历明代、清代直到现代均有器物遗留,共4996件。①其中漳州窑约有127件,多为青花碗盘,也有少量褐彩白花绘纹盘、蓝釉褐彩白花纹大盘。代表性标本有十六种类型。
二、遗留在澎湖各岛屿的漳州窑瓷器
除了马公,澎湖各地也常见明末清初的漳州窑,风柜一地出土最多 (另作专章介绍)。此外,仅就笔者曾调查偶得者,有澎湖本岛的中西村,白沙岛的通梁、镇海,望安岛的潭门等处。
三、台湾海峡出水陶瓷
台湾海峡出水古陶瓷,一百年来时有所闻,主要出水于云嘉南附近海域。笔者三年来调查研究,登录中国历代古陶瓷252件。时代从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直到现代,不曾中断。其中具有明确漳州窑二种三件:莲池鹭鸶纹青花大碗2件,凤纹青花盘1件。
四、台南南科与社内遗址
台南科学园区座落在台南市的新市区与善化区之间,自1993年迄今,考古发掘工作持续了18年,发现五千年前史前文化,直到近代汉文化移民的文化堆积。与南科园区毗邻的新市社内遗址,也出土不少近代汉文化移民的文化堆积,属同一地带之文化遗留。漳州窑青花瓷多见于此地区各遗址。其特征明显者十种类型。
五、云林与台中
中南部的云林与中部的清水,也有零星的漳州窑的踪迹,见诸于报导者二处遗址。云林县麦寮乡的施厝寮村,在浊水溪下游,在1995年与2002年先后有过考古发掘,都发现中国陶瓷。2002年发掘的文化层,出土一件釉上彩瓷盘,口径21.5公分,胎白而带灰,圈足内外有大量窑砂沾黏,盘的口沿,绘锦地开光花草,器心绘折枝花草,红彩为主。②其特征酷似平和碗窑山窑与花仔楼窑的产品。③台中清水的社口,在大甲溪与大肚溪之间,考古发掘二件青花盘,特征相同,圈足粗短,器底沾砂,青料蓝中带灰,皆漳州窑特色。其中,仕女盘纹饰构图与笔法一如平和五寨二珑窑出土标本,完全相同的纹饰与器物,可得见于漳州市博。④另一件,花卉纹小盘,其构图与笔法,得见于南胜花仔楼窑与五寨大珑窑等窑口。⑤
六、宜兰淇武兰遗址
台湾东部宜兰淇武兰遗址出土若干漳州窑青花瓷、褐釉瓷,以及彩绘瓷,代表性器物有五种。⑥
七、澎湖风柜荷兰城堡
1981~1985年间,笔者发现风柜荷兰城堡遗址有大量17世纪陶瓷遗留,采集五百件左右。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邵武窑的青白釉罐 (安平壶)约有200件,其次便是漳州窑青花约有180件,少量漳州窑蓝釉加彩盘,漳州窑米黄釉香炉,此外约有100件为景德镇青花,以及少量欧洲陶质酒壶,以及产地待考的白瓷。代表性器物12种,含青花10种,以及蓝釉加彩盘与米黄釉香炉各1件。
八、安平
安平,台南市安平区,有1624年荷兰热兰遮城(Zeelandia)遗址,今称安平古堡。2003年台南市政府委托成功大学研究发展基金会挖掘热兰遮城,出土若干17世纪的漳州窑青花,也有釉上彩,以及青瓷。⑦兹述青花二例,以及釉上彩与青瓷各一例。
九、高雄
高雄地区出土漳州窑见于湖内乡与左营清代凤山旧城,前者一例,后者二例。
一、窑口分布
台澎出土出水漳州窑来自漳州地区的许多不同窑口,其详确产地大多可以辨识,不过各窑口之间常有同类产品,因此有的仅能指出可能的某几个窑口,以重复计数的方式来统计。兹就初步辨识所知,台澎出土出水漳州窑来自漳州的六个县:平和、南靖、漳浦、诏安、华安、云霄。漳州市辖有九个县,此六县或在山区或邻近山区;未见陶瓷生产的是东山、长泰、龙海三县,除长泰外,都是临海的县份。
临山各县窑业发达,而各窑发达状况又有高下之分。
平和县为发达,有器物外销讯息者有30例,集中于五寨乡与南胜镇。⑧
华安窑7例,其中东溪窑3例。
南靖窑有6例,其中默林窑1例。
诏安窑5例,其中秀篆窑2例,朱厝窑2例,官陂窑1例。
漳浦窑4例,其中泙水窑2例。
云霄火田窑1例。
二、所属时代
漳州窑生产陶瓷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代正德年间,其盛期,从万历至清初康熙中期(1573~1690),时间跨越120年。并可延续到清代中期。⑨
依据特征明显的器物来观察,台澎出土出水漳州窑可分为四个阶段:
1、明嘉靖二十九年到万历末年 (1550~1619),约70年,荷兰来到澎、台之前。
2、明天启二年到崇祯十七年 (1622~1644),约20年,荷兰人贩卖中国瓷器最盛之时。
3、隆武元年到永历十四年(1645~1660),约15年,台湾的荷兰时代后期。
4、南明永历十五年到康熙二十九年(1661~1690),约30年,明郑主台,以至清人初来之时。
兹以出水出土实物说明各时期之标本:
(一)第一段阶段,嘉靖中期到万历(1550~1619),三种
1、仕女纹小盘。
台中清水出土仕女纹小盘
吕宋沉船仕女纹小盘
仕女纹青花小盘出土于台中清水,一模一样的器物见于吕宋San Isidro沉船,此船沉没于16世纪中期,因此清水遗址出土仕女纹小盘的年代,可能是嘉靖二十九年 (1550)前后,公元1600年之前,嘉靖中期到万历初期,⑩乃所知台澎出土漳州窑年代最早之器物。
2、开光花草纹碗
马公出水(1,2)
淇武兰出土
菲律宾出水
开光花草纹碗见于马公港与宜兰淇武兰遗址,相同器物见于菲律宾San Diego号沉船。菲律宾沉船年代为公元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则此器物约为万历末产物。
3、轮花纹青花碗
马公港出水(1,2)
荷兰白狮号出水
同类轮花纹青花碗,见于1613荷兰Witte Leeuw号沉船,见于越南会安锦铺亭遗址、以及日本城下町遗迹,⑪皆为17世纪早期文化遗留,为万历间文物。
(二)第二阶段,天启、崇祯间 (1622~1644),七种
1、螭纹碗
马公出水
风柜出土
同类器见于澎湖马公港与澎湖风柜遗址,风柜遗址年代为明末天启二到四年 (1622~ 1624)。
2、寿字纹小盘
马公港出水
风柜遗址出土
马公港出水约有十件,风柜出土数件,风柜遗址年代为天启二至四年 (1622~1624)遗址物。
3、三义轮状纹碗
风柜出土(1,2)
越南会安
三义轮状纹碗,出土于澎湖风柜(1622~1624),见于荷兰白狮号沉船 (1613),越南会安遗址 (1590~1630),为万历末到天启初产品。
4、婴戏纹碗
马公出水(1,2)
风柜出土
见于澎湖马公港与风柜遗址。风柜出土物提供精确的年代依据,为1622~1624,天启初。
5、赤壁赋图纹碗
马公港
越南会安
马公港出水赤壁赋图文碗,相同器物出土于越南会安。二者同样胎厚器大,底部有沙,同样在碗心绘狮,外壁文字与绘图的部位相同,文字从口缘写至圈足边缘,应为同窑同时之器。越南会安遗址的年代是1590~1630,万历末到天启初。⑫
6、青花立凤牡丹大盘
台海出水
风柜出土青花立凤牡丹大盘一
越南沉船
青花立凤牡丹大盘出水于台湾海峡,出土于澎湖风柜。风柜出土器物属1622~1624年,平和县南胜镇1614年墓出土数件相同器物,同样器物见于1613年白狮号沉船,越南Binh Thuan沉船(1573~1620)。⑬四处出土物显示此种器物约为1614~1624,万历末到天启四年。
7、串枝白梅碗
澎湖镇海出土
风柜出土
相同器物出土于日本大阪府堺市,日本岛根县。前者年代为1626~1647,后者约为1644,符合风柜遗址年代(1622~1624),属万历末期到天启初期。
(三)第三阶段,1645~1660,四种
1、排点纹青花碗
澎湖马公出水
宜兰淇武兰出土
台南社内出土
排点纹青花碗出水于澎湖马公港,出土于宜兰淇武兰遗址以及台南社内遗址。同样的排点纹青花碗出土于福建漳浦县湖西乡崇祯十五年(1642)墓。⑭菲律宾出土相同器物属16世纪中期,⑮日本出土相同器物属16世纪后半至17世纪初。⑯综合各地出水出土记录,集中于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晚至17世纪中期,嘉靖中期到崇祯末期之器物。
2、线环青花碗
马公港
大道公遗址
五间厝遗址
淇武兰遗址
越南沉船
线环青花碗出水于澎湖马公港,出土于台南科学园区五间厝遗址、五间厝北遗址、台南社内遗址,以及宜兰淇武兰遗址。出水记录有,越南Binh Thuan号沉船(1573~1620),⑰以及Hatcher号沉船(1643),其年代约为1620~1650年间,天启到永历初 (顺治初)。
3、加官进爵纹青花碗
马公港出水
台南社内
菲律宾出水
出水于澎湖马公港,出土于台南社内。同样特征的器物出水于菲律宾巴拉望省(Palawan)西部海域16世纪沉船(附图),⑱为明早、中期产品。此种器物各窑多有制作,延续年代较久,而台澎出水出土器的风格推断为明代晚期天启、崇祯间产品。
4、凤纹青花碗
马公港
台南社内遗址
Hatcher号出水
出水于马公,出土于台南社内遗址。相同器物见于1643年Hatcher号沉船(附图),当属1640~1650间,崇祯末到永历 (顺治)初。
(四)第四阶段,1661~1690,六种
1、彩绘花草纹瓷盘
麦寮出土彩绘花草纹瓷盘
碗窑山彩绘折枝花开光大盘
云林麦寮出土彩绘锦地开光花草纹瓷盘,此处文化层,经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340年,约当公元1662年,永历十六年郑成功在台期间
2、莲花托寿纹青花碗
马公出水
南科出土
越南1690沉船
莲花托寿纹青花碗出水于马公港,出土于台南南科遗址。
类似青花碗见于福建平潭岛碗礁一号沉船 (1690), 以及越南海域1690年越南头顿号 (Vung Tau)沉船 (附图),当属十七世纪末叶,清初康熙中叶。
3、山水纹碗
马公出水
左营出土
南科道爷出土
澎湖中西村
越南1690沉船
此类青花碗出水于马公港,出土于澎湖中西村,左营凤山旧城,台南科学园区道爷遗址。相同器物出水于1690年沉没的越南头顿号 (Vung Tau)沉船 (附图),属清初康熙中期。
4、秋叶纹盘
澎湖通梁
南科出土
社内出土
左营
越南1690沉船
秋叶纹盘出土于澎湖通梁,台南南科,台南社内,高雄左营,相同物出水于越南1690年头顿号沉船,当属康熙中期。
5、太极与八卦纹碗
马公港
台南南科
碗礁一号
太极八卦纹碗出水于1690年沉没之碗礁一号,碗礁一号出水物可能为景德镇产品,漳州窑同形同纹之器物,可能同时或稍晚,康熙中叶之产物。
6、寿款吉祥文青花碗
马公
社内
高雄湖内
越南1690沉船
寿款吉祥文青花碗出水于马公港,出土于台南社内,高雄湖内乡宁靖王墓。宁靖王逝于1683年,海外发现于日本鹿儿岛县吹上滨沉船遗物,为1660年代之物,越南头顿号(Vung Tau)沉船沉没于1690年,知此物属1680~1690前后,清康熙中期。
前述台、澎出土出水漳州窑瓷器代表性标本66件,取样于马公港127件,风柜遗址180件,以及各地较为零散的发现,估计九处遗址,所有漳州窑,应有一千件以上。
这一千件漳州窑瓷器,从明中期直到清初康熙中期,产于漳州临山的六个县,运到月港,航渡黑水沟,运贩到澎湖,再渡过台湾海峡,到达台湾中部、南部,以及东部。
这一段长时间,两个地区的交通关系,含有若干独特的历史意义,其主要意涵有三:
一、漳州瓷窑的活力
漳州地区生产陶瓷,早在宋元时期便有,但其活力与成就不若泉州,也不如闽北。进入明末,漳州窑区迅速发展,在福建是一支独秀,在整个中国,只有景德镇可以较量。
17世纪贩卖瓷器的荷兰人,分中国瓷器为二类,一为 “细瓷”(fine porcelain),另一种为 “粗瓷”(coarse porcelain),细瓷指的是景德镇瓷器,而粗瓷指的是漳州窑瓷器。
景德镇一向讲求慢工细活,工整精致,其所以然者,以其瓷土佳,青料上选,销售网广大。漳州窑不同,瓷土质量不如江西,青料质量不如江西,国内市场不大。
漳州窑无法与景德镇竞美争秀,质量粗放,世人多以粗品视之,然则其中别有自然之致,并可寻得写意之佳作。16、17世纪,海外贸易机缘渐出,漳人掌握时机,快速制成,大量销售。
求快、求量,而不着重质量,其实是福建陶瓷的特色。宋元时期,泉州港为中国第一大港,且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大港。港口惠于商品交换,尤惠于中国特有,而数量庞大之商品,斯为陶瓷。宋元福建没有浙江龙泉窑的高质量的青瓷,没有江西景德镇高质量的青白瓷,于是模仿龙泉而制作福建特色的青瓷,模仿景德镇而生产福建特色的青白瓷,另一方面大量制作福建特色的黑釉瓷器。宋元泉州附近生产青瓷、青白瓷与黑釉,但不同于龙泉青瓷与景德镇青白瓷,质量较逊,但大量生产。明末清初漳州,有一专属港口——月港,出口需求大,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模仿景德镇之青花,不求质量,但求快速生产,大量外销,抢夺明末清初的陶瓷贸易的大部分市场。其景况仿佛宋元泉州,而更为急进,更为直接。
二、与月港的海贸活动相辅相成
明隆庆元年 (1567),取消海禁,开放洋市,颁布月港为中国唯一对外交通口岸,准许商人经营海外贸易。从此直到清康熙中叶,一百五十年间,月港独领风骚,总揽中外贸易交通。
闽南漳泉滨海,“州南有海浩无穷”,宋元以来便是贸易海外之港澳;宋元泉州为天下第一大港,漳州也有陶瓷生产并外销, “泉漳一带……番舶通行”。但是宋元期间,漳州只是泉州的配角,进入明代,才有改观。明景泰间,漳州沿海发展成为走私贸易重要据点,“民多番货”。成化、弘治间,“人烟辐辏,商贾咸集”,号称 “小苏杭”。正德、嘉靖间漳州已成福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因为这些背景,始有隆庆开港月港之局,明末清初的海外贸易的出口商品,有农产品蔗糖、柑橘、荔枝、烟草,有手工业产品丝绢与瓷器。农产品为福建特产,手工业产品之纱绢为漳州特产。瓷器产于漳州,其质量不若景德镇,外销量原本不大,但在月港为合港唯一港口之后,情势为之一变。
从宋元到明清,瓷器一直是海外贸易的主要角色,因为瓷器是中国特有,并且作为工业产品,可以量产,成为海外贸易之高利润商品。泉州与闽北瓷器,质量高于漳州,漳州陶瓷之销售海外者,非常有限。到了明代,泉州与闽北陶瓷趋于没落,品质较好的德化窑,也不甚发达,且距月港较远,于是漳州府山区诸县窑口的产品成为月港外销商品的主角。
景德镇青花,质量高,有其市场,但价格较高,产地又远,商家采购量一般不大,反而大量采购廉价的次级产品,于是邻近月港的漳州窑得到发展的空间。漳州窑以量取胜,大量生产,低价出售,大量外销,反而成为外销商品的主角。
漳州窑因为月港的独尊地位,而得以大幅度发展,月港也因为漳州窑提供大量商品,支持出口贸易,相辅相成,相依为命,自始及终,百有余年。
三、达成两岸交通的历史使命
澎湖、台湾出土出水的漳州窑瓷器达成了海峡两岸交通的重要任务,其可得而言者凡三:
(一)前无古人,漳州窑瓷器是大陆货物进入台湾本土的急先锋
大陆货物经船只运到澎湖,始见于10世纪末期,即五代十国晚期,且遗留文物甚多;其后,宋元时期有更多的大陆货物运到澎湖。元末明初,大陆文物绝少出现于澎湖。明代中期,渐有大陆文物遗留在澎湖。
从五代十国到明代中期,大陆文物遗留在澎湖的地下;另一方面,五代十国到明代中期的大陆陶瓷,也遗留在澎湖与台湾之间的海域。这些文物遗留的现象说明,大陆船舶经过台湾海峡航行到澎湖。
但是,在台湾本岛,五代十国时期的器物不曾发现;宋元到明代中期的遗物很少量,主要还是在北部海岸,中南部仅有零零星星的遗留。出土遗物显示,从宋元直到明代中期,少量的遗留文物,可能是偶发的事件而留下来的。
明代中晚期,嘉靖到万历间 (1550~1619),情势为之一变。漳州窑瓷器,从月港出航,到达澎湖马公港之后,领先群伦,渡过台湾海峡,航行到台湾西部海岸,进入台中清水;不仅如此,月港的帆船带着漳州窑瓷器,沿着台湾海岸继续向北航行,绕过台湾北海岸,直到台湾东部的宜兰。
漳州窑瓷器搭乘月港的帆船,克服种种困难,突破种种障碍,渡过台湾海峡登陆台湾,开创了海峡两岸大规模的交通与经贸交流的局面。
(二)漳州窑出入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之后数十年才大规模进入台澎
日本所见中国历代外销陶瓷,唐、宋以来器物历代不绝,且大量存在。日本与台湾之间的琉球及澎湖都有中国古陶瓷,年代从北宋、南宋、元代、明清不绝。菲律宾出土中国陶瓷始见于晚唐,宋元大盛,明清不绝。印度尼西亚出土出水的中国陶瓷,从汉代到明清,不曾断绝,数量庞大。以各时代器物的数量与种类而论,似乎印度尼西亚第一,日本第二,菲律宾第三。
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都有许多漳州窑瓷器出土出水,其中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有专书介绍其地出土各式各样的漳州窑瓷器。
以菲律宾而言,其专书 《菲律宾发现的漳州窑》介绍菲律宾出土出水的漳州窑完整器176件,种类繁多,美不胜收。较之台澎,其引人注目者有三:
1、台澎见到的,菲律宾都可得见;而大量菲律宾出现的,却不见于台湾。
2、菲律宾漳州窑专书列举代表性的完整器175件,且多佳器,而台澎看到的漳州窑完整器不出十件,且多小件,品质也不及。
3、菲律宾发现的漳州窑瓷器的年代,可以追到嘉靖年代,而数量不少,下及万历、天启、崇祯,以至南明与清初,时代完整,而上限超过台湾甚多。
台湾与外界交通甚晚,大陆陶瓷在台湾外围远近各处出没,直到16、17世纪之交,才以漳州窑为前锋,进入台湾。
(三)后有来者,漳州窑瓷器引领大陆船舶进入台湾
漳州商人在16、17世纪之交把瓷器输入台湾,接着,在17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输入澎湖马公、镇海,台湾安平等地。同时,荷兰人以澎湖风柜与台南安平为基地,大量进口漳州窑瓷器转售。17世纪中期,漳州窑瓷器陆续被贩至马公、台南善化、新市一带,以至台湾东海的宜兰。17世纪晚期,漳州窑瓷器输入澎湖岛 (中西村)、澎湖白沙岛 (通梁)、台南善化、新市、高雄 (湖内、左营)、云林 (麦寮)等地。
漳州窑瓷器进入台湾,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孤军进入,摸索前进;当时,除了漳州窑瓷器未见其它窑口的陶瓷。到了17世纪20、30年代,除了漳州窑,加入闽北邵武窑,以及景德镇窑。18世纪以后,福建德化窑迅速发展,产品大量外销,进入台湾;接着,其它窑口的瓷器陆续加入,四百年持续不断。
漳州窑领先并引领大陆商品进入台湾,打开了海峡两岸交通和经贸大规模交流的局面。
地下文物,是印证历史,补充文献,订正谬误的有力凭据。
历来,多少人依据 《三国志》记载,孙权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得夷洲数千人还。”谓三国 “夷州”,乃今台湾。
许多人依据 《隋书·炀帝纪》与 《东夷列传·流求国》所载:“大业三年…朱宽使于流求国。六年……陈棱……击流求。”认为隋军所至流求,乃今之台湾。
有人依据唐代施肩吾的 《岛夷行》:“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住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认为施肩吾到过澎湖。
事实上,三国与隋代之说,记载不清不楚,而考古证据一无所有。唐代施肩吾的说法则是南宋开启的一场误会。
南宋的人还没有到过台湾。宋代最贴近台湾的记录是南宋 《诸蕃志》“毗舍耶”条:“毗舍耶,语言不通,商贩不及…彭湖,……与其国 (毗舍耶)密迩,烟火相望”。……毗舍耶指的是澎湖对岸的台湾,但 “商贩不及”,并无往来。
《元史》卷210《瑠求传》,载元初征讨 “瑠求”;《岛夷志略》载元末 “琉球”,虽然多被视为今之台湾,其实,文献漏洞百出,考古无证。
文献记载闽人航到澎湖来到台湾的确切记录,始于16世纪中末期。
万历元年 (1573)“潮贼林道干勾倭寇突犯漳泉海洋,窜据彭湖,寻投东番。”“万历二年……福建海贼林凤自彭湖往东番魍港。”“万历三年……海寇林凤……留船于魍港为窟宅。”
万历二十一年 (1593)福建巡抚许孚远云:“有小番,名鸡笼、淡水,地处北港捕鱼之处。”万历二十三年 (1595)许孚远也提到闽南之民 “北港捕鱼,及贩鸡笼、淡水”。
万历三十年 (1602)陈第 《东番记》载 “东番夷人……居彭湖外洋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其居也。……嘉靖末,……始通中国,今则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龙、屿烈诸澳,往往译其语,与贸易”。进一步记录闽人进入台湾的地点多达十处。
上述嘉靖海寇陈老为漳贼,潮贼林道干犯漳,万历初林凤为福建海贼,均与漳州密切相关。
许孚远记录万历间闽人活动,所指应为漳州月港,因为月港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对外贸易港口。陈第 《东番记》更指出,来到台湾的闽人为 “漳、泉”之民,漳州为主。漳州人在16世纪末已经熟知台湾三处地名,17世纪之初,进而熟悉台湾南北十处地名,而且通 (译)其语。如此熟悉,通译语言,当非始于万历三十年 (1602),或万历二十一年(1593),当有二十年以上之摸索尝试。陈第云,其始在嘉靖末 (1550~1566),与林道干之活动记录符合;与台中清水出土漳州仕女纹小盘年代吻合。
尤有进者,陈第所云 “嘉靖末…漳、泉之惠民,以玛瑙、磁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其鹿脯皮角。”陈第所云 “磁器”,根据考古发现,除了漳州窑别无他窑。文献的记载与台澎发现漳州窑完全符合。
各种出土出水文物订正学界对于文献解读之谬误,16世纪之前罕见两岸交通。漳州窑的出土出水,印证 《备倭图记》、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明神宗万历实录》,以及许孚远、陈第之撰述,并且补充若干文献未及之遗址,如17世纪中晚期到18世纪初,汉人最早到之地,除了澎湖马公还有台中清水,宜兰淇武兰等地。
中国的海外交通,在宋元期间已经蓬勃发达,宋元之人往来朝鲜半岛、日本、琉球、澎湖、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以至印度洋诸国,但是在台湾只有零星的间接的少量接触。
直到明代中期,大陆商船往返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甚至到达澎湖,但是对于台湾,仍然屡过其门而不入。终于,在嘉靖末,大陆船只到达台湾,贸易进入台中清水等地。隆庆元年,月港开禁,万历年间发展,漳州窑瓷器搭载月港的船只进入台湾的北港、鸡笼、淡水,以及宜兰淇武兰等地。而后百余年间,漳州窑瓷器率先大规模进入台湾,后来,邵武窑、景德镇窑、德化窑等陶瓷,以及各种产品进入台湾。
海峡两岸近在咫尺,几百年前,是月港的船只用漳州窑瓷器掀开了这神秘之岛的面纱。漳州窑瓷器打开的这一个局面,为台湾开拓史树起一座里程碑,启动四百年的开拓。此种开创格局与贡献,借用沈葆桢的话来说,是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
注释:
①陈信雄:《澎湖马公港出水文物调查研究》结案报告,一,澎湖县政府文化局,2007;陈信雄:《澎湖马公港出水文物调查研究》结案报告,二,澎湖县政府文化局,2009。
②刘益昌、颜廷伃:《雷厝遗址发掘报告》,《田野考古》,八卷一、二期,页95~122。
③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图版14-1,1。
④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图版87-1。
⑤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图版67-1,74-2,大珑窑青花碟。
⑥ 《田野考古》编辑委员会:《田野考古》,卷9,1,2期,2004,图版48,31,85,59。
⑦财团法人成大研究发展基金会:《第一级古迹台湾城残迹(原热兰遮城)城址初步研究计划成果报告书》,成大研究发展基金会,2003,页2~34,35,图版60。
⑧平和县窑口见于:南胜镇花仔楼窑(十例),五寨乡二珑窑(六例),五寨乡大珑窑(五例),五寨乡通坑窑(一例),五寨乡洞口窑(一例),五寨乡后巷窑(一例),五寨乡碗窑山窑(二例),五寨珑仔山窑(一例),平和官峰窑(一例),平和五寨窑(二例)。
⑨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页110。
⑩小川光彥等,《フィリピン.サンイシドロ沉船の陶磁器》,頁99冩真1-2,頁102,冩真4-21。
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
责编:钟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