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乾陵(下)

2011-04-15 00:08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1年4期
关键词:无字碑乾陵石狮

□ 尹 栋

前行数米,道两旁排列着五对石马和牵马人石像。石马高1.8米,长2.45米,有鞍、镫、笼等雕饰,形象生动,气势非凡。两边各立牵马石人像,穿紧袖衣,束腰带,可惜都已失去头部。

石马以北,土阙以南,东西两旁各立有十对圆雕石人像,每对南北间距18.5米,高4.1米,胸宽1米、厚0.55米。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冠服不同,都显得庄严肃穆,神态各异;有的老成持重,满腹经论;有的魁伟雄健,威武刚强;有的持笏在手,若有所思;有的双手拄剑,默不作声……这些守卫陵墓的卫士,称之为翁仲,观后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憾。

翁仲的由来,有据可查。据说,秦朝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身高体壮,力大无穷,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死后,为了纪念他,秦始皇命令铸造阮翁仲铜像,放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后来,人们就把铜像石人等通称为“翁仲”。后世帝王效仿秦始皇做法,在陵墓前雕刻翁仲像用于守陵。据文献记载,墓上设置翁仲始于汉代,设置石人以北魏孝庄帝静陵和西魏文帝永陵为最早。石人是侍卫皇帝的将官,又名“直阁将军”或“中郎将”,则始于唐代,体现出盛唐崇文尚武、恩威并重的封建专制精神。

乾陵放置的翁仲,象征着文武百官。这与当时唐陵石刻追求规模的对称布局有关,也反映出当时朝仪制度的变化。乾陵的翁仲都是用整块巨石雕成的艺术品。从近处看,身长腿短,似乎比例失调;从远处看,凝重自然,协调大方,有很强的冲击视觉效果。从翁仲身上,可以看出唐代雕刻艺术的阳刚之美,蓬勃的内涵瑰力。

乾陵威仪,边游边心醉千年;乾陵壮观,边游边感慨万千。乾陵的主人本该是唐高宗李治,然而自从武则天陪葬后才名扬中外。人们瞻仰乾陵,似乎并非因为李治,而是慕武则天之名而来。懦弱的李治似乎才是真正的陪葬者,则天皇后则是唐太宗帝业的继承者。

武则天一个历史永远删除不掉的女人,盛世王朝的代名词。她集威严与宽宏、敢为与不畏、魅力与睿智于一身,在政治舞台上风光了50 多年,让大唐历史熠熠生辉。就是这样一个负载着中国女性荣耀与不幸的女人,给丈夫树起了述圣记碑,却给自己留下无字碑。

在帝王陵前立碑是武则天的创举。唐代重视立碑,但帝王陵墓前却很少立碑。唐陵立碑者只有乾陵和定陵,这主要是受自古帝陵“礼无神道碑”影响的缘故。

李治死后,武则天异常悲痛。为了纪念他,她破例在乾陵南门外司马道右侧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称作述圣纪碑。武则天之所以把石碑称作述圣纪碑,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大臣的墓碑均为神道碑,作为帝王理应与大臣有所区别;二是立下此碑的目的主要是颂扬唐高宗的功德。

碑高6.3米,宽1.86米,重89.6吨,由七块巨石组成,碑顶为屋殿式,基座雕有海石榴纹。碑身有5块方石垒成,加上碑盖与碑座共有7节,故称之为“七节碑”,象征“七曜”。七曜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七种基本物质:日、月、金、木、水、火、土。七节碑寓意着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碑的设立开创了帝王陵墓前立功德碑的先例。由于年代久远,风吹雨蚀,加之人工拓损,已漫漶残泐。但从留下的文字来看,武则天充满了对高宗的赞美,把永徽以来唐王朝所取得的成就,全部推到高宗身上。据说此碑刻成后,复嵌金屑,碑文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使宏伟的陵园显得更加壮观。

乾陵御道北端东侧,与述圣纪碑相去61.6米,隔司马道遥遥相对的是无字碑。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长方形碑座长2.7米,宽3.4米,高1.43米。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整个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刻有“升龙图”,龙首上有一振翅欲飞的金凤凰,出神入化,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碑座阳面正中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雄狮昂首怒目,十分威严,骏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其雕刻手法细腻,刀法犀利流畅。碑内有方框,不刻一字,故称“无字碑”。

对无字碑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功过留于后人评说,故不刻一字;一说碑为唐中宗李显所立,他既不愿违心地颂扬自己母亲的功德,又不愿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对母亲提出非议,故而未刻一字。这给后人留了一个千古难解之谜。

碑上,现遗有从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至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530年间“往来登眺者题咏诗篇刊其上”题刻13条,计39人42段。最为珍贵的是公元1135年,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朗君行记”题刻,用的是女真文字,旁边有汉字翻译的“郎君行记”,内容为金人重修乾陵地面建筑的事情,史料价值尤为珍贵。

无字碑雕工精湛,雄浑磅礴,历来备受世人注目。碑上图案以龙纹最为精美。碑首文龙长嘴微开下垂,鳞躯浑圆缠绕,似龙在天,神气茫然。无字碑侧面升龙图,长4.12米,宽1.19米,升龙蜿蜒凶猛,腾越飞起,似要离去。龙头双角分叉,后饰须发,凤目圆睛,张口吐舌,长舌呈上弯勾形,上腭细长,獠牙上弯,下腭短须。龙颈饰几何纹一圈,旁饰一宝珠。龙肩饰双条飘带象征双翼,颈、身、足均饰鱼鳞片纹,颈腹部片纹较大,背有长鳍至尾,以脊骨间隔。龙前左爪张扬头后,右爪向下反撑,左后爪反上托,右后爪下蹬,除左后爪为四趾外,其余只露三趾。爪大而敦厚,趾甲锋利,极具气势,爪心饰一云头,腿皆有须毛,尾呈S形从内绕过后右腿置下方。龙腿较长,身躯与尾分为两个部分,并不合为一体,走兽体态仍明显可见。此升龙形象在唐代较为少见,与乾卦“九五”爻有关。《易经》乾卦第五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其后释爻文言曰:“飞龙在天,上治也。”后来,九五之象借指帝王。乾陵无字碑升龙图表现的正是飞龙在天刹那间的生动写照,应该表示帝王至尊的意义。

石碑无字,因非言语可表达,由其厚重而涵盖:媚娘为求自保使出千般手段,以则天之名改朝换代国号大周,到取“日月为空”而自名为“曌”,最终扬名天下,其间多少辛酸多少红烛泪,只言片语岂能道尽愁怅?惟有借青石一方,将岁月掩盖,令千般波澜停歇。斯人已远去,留下山峰、神道与无字丰碑,默默迎朝阳,送落日,阅尽人间千年沧桑。

看完述圣纪碑和无字碑后,往北是朱雀门阙楼遗址。距南门阙楼18米处,左右排列着61尊蕃臣石像,东侧29尊,西侧32尊,分成两组,每组南北4行,东西8排,默然侍立。古往今来,这里聚焦了千万双震撼和钦敬的目光,留下“藩王严侍立层层”、 “六十王宾立露天”的千古佳句。蕃臣石像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的写照,官阶均三品以上。石像头部已被毁,背上刻有国名、姓名和官职,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6尊,其余文字已磨灭不清。

唐代以前,除西汉霍去病墓石刻中有“马踏匈奴”和“野人”像以外,其他陵墓上均无设置蕃像者记载。乾陵出现大量蕃像,是唐陵石刻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唐代建立后,太宗皇帝确立了“自古皆贵中华,轻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外交理念;唐高宗高瞻远瞩,敞开荡荡胸襟,结交八方宾客。武则天时期,国力空前强大,统治势力北逾大漠,西越葱岭,达到中亚的两河流域,周边少数民族与朝庭往来频繁,“四夷酋长”多被任命为地方官,担任十二卫大将军等职。神龙元年(公元705)武则天下葬时,各藩国君王和部族首领跨越千山万水前来吊唁,要求按照本民族的风俗自杀殉葬,或割耳嫠面以示悲痛。唐政府立足于巩固和发展和谐和睦的外交局面,效仿高宗葬太宗做法,把曾在朝廷中任职的蕃酋60余人刻石立像置于乾陵,以此反映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权力及各民族对唐王朝的臣属关系,构成了中国古代陵墓史上独具特色的景观群。实际上,从乾陵有些蕃臣像的衔名带有“故”字来看,在武则天下葬前就已去逝。

据考证,乾陵蕃臣像到北宋时,只存61尊,官衔姓氏不全。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录出39人的官衔和姓名。清初叶奕苞在《金石录补》中录出38人。如今,乾陵蕃臣像官衔姓名可考的只有36人,有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各二人,其余来自安北、北庭、安西等都护府和少数民族首领。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后期遭到破坏,到本世纪初,所有石像头部均已失去。

从石刻状况看,蕃臣的服饰和发型各不相同,多数穿窄袖阔裾服装,也有个别的袖胡较长,有圆领、大翻领或斜叉领,腰束带,脚穿靴,双足并立,两手前拱都抱着笏板,体形健壮,几乎每个石像的肚子都被刻意地突出了出来,头发有卷有披。有20多人佩戴着玉袋,雕刻得精湛细腻。

如果说历史是一部流韵的诗篇,那么乾陵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就是盛唐万千气象的象征。乾陵原设石狮四对八尊,分别位于内城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之外,其中以朱雀门石狮最为引人注目。把蹲狮作为陵墓的守护神,是从唐朝开始的,确切地说是从乾陵开始的,从眼前的这对蹲狮开始的。这对蹲狮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每尊重约42吨。东侧石狮高3.02米,胸宽1.5米,长2.40米,狮座为两层:上座长2.35米,宽1.40米,高0.29米。底座长3.30米,宽1.64米,高1.08米。西侧石狮高2.8米,胸宽1.38米,长2.83米。狮座两层,上座长2.60米,宽1.42米,高0.29米。底座长3.33米,宽1.66米,高1.13米。石狮底座四周均有精美的线刻蔓草、祥云、瑞兽图案。狮子在写实的基础上,从突出其威猛的特点出发,大胆夸张变形,整体呈金字塔状,昂首挺胸,两足前伸,身躯饱满,胸部宽阔厚实,肌肉突出,筋骨强壮,前肢粗壮结实,状如钢铁铸成,支撑着前倾的躯体,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肢爪尖锐锋利,骨节凸起。石狮头部巨大,颈部毛发卷旋,层层鳞披;双目圆大凸起,怒视前方,鼻子宽阔向上隆起,大口张开,利齿露出,似欲发出震撼山谷的巨吼。身躯后蹲,稳重如泰山。整个造型浑润有神,有顶天立地的气概,把“兽中之王”狮子凶猛异常、威武无比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狮子守卫在陵园门外,目视前方,显示出其勇猛威严和帝王陵寝不可侵犯的神圣。

唐陵四门外置石狮始于献陵。献陵石狮为母狮,又称之“石虎”。昭陵石狮造型为行狮,也是一种母狮的形象。此种造型在武则天生母杨氏陵前达到高峰。顺陵的行狮是雄狮,体型很大,可谓“巨狮”。唐高宗和武则天给太子修恭陵时,开始在陵前设置蹲狮,至乾陵遂为定制。乾陵门狮由走式变为蹲式,体形高大,造型夸张,雕工精良,气宇轩昂,保持了狮子凶猛强劲的特性,又使狮的造型理想化,增强了狮子装饰效果,此后唐陵石狮皆为蹲踞。

乾陵石狮头部、颈部和腿部卷毛雕刻装饰,在继承传统圆雕技艺的同时,成功地运用了我国汉唐以来民族化的兽类雕刻装饰手法,突出刻画了巨头、卷毛、突目、隆鼻、阔口、利齿,充满了灵动的韵律和节奏。从整体造型上看,乾陵石狮结实、饱满,与西方狮子精悍、灵巧的造型截然不同,由平面加线条转向圆润、宽大的胸脯,有弹性的动态线,与秦汉时期的石虎和辟邪有相似的表现手法,螺旋状的鬃毛完成了中国狮子的定式。石狮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全是填实的空间,昂首挺胸,前肢粗硕,犹如两条粗圆的石柱顶天立地,那种坚定不拔、坚不可摧的气概,与整座陵墓的风格联系一起,极大地增添了陵墓的雄风,使整座陵墓笼罩上一层神圣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氛,反映了帝王生前专制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死后神圣不可侵犯的用意。

唐代艺术家创造出雄壮博大、神态威猛的乾陵石狮艺术形象,充分反映了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社会现实,并延伸到宋、元、明、清,影响至今,成为中国石狮艺术中最灿烂的丰碑。

置身乾陵内,一次又一次让人的思绪回到大唐王朝,百余件雕刻为乾陵增添了永恒凝练的历史感。乾陵的石刻气势恢宏,造型逼真,神态生动,件件是艺术珍品,个个能讲出一段有趣的来历,给人一种美伦美奂的艺术享受。这些石刻已成为陵园内重要的文化遗存,乾陵因此被赞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乾陵石刻的材料,来自梁山西乳峰南面的采石场内。是工匠们日夜不停、一锤一凿雕琢出来的。史书记载,雕琢一件石刻约经过10道工序。一件体积最小的石刻重约10吨(东列北数第三个石人),用料要3立方米,从开山取石,到加工雕琢,再到安装完毕,需要1089个工日。以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意味着1个人要干1089天,同时5个人施工,要干218天才能完成。最小的石刻如此,陵园内最大石刻的用料、费功、耗时就可想而知了。很难想像,在没有机械的条件下,能工巧匠们靠手工劳动雕刻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这不能不说是个历史奇迹。

上主峰看乾陵地宫,主要有两条道:一条是砖铺成的小道,一条是游人自己开辟的。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缓缓而行,欣赏着梁山秋天的韵色,时而品上一口山泉,甚是惬意。

乾陵地宫墓道入口处位于梁山主峰东南的半山腰,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长18~27厘米、厚5~8厘米的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上部为夯土,每层厚16~23厘米,坚硬耐固。隧道的中南部两侧石墙上还残留着石灰及壁画的痕迹,道内夯土中夹杂着小砖瓦块、石灰块、小石片,部分地方是一层土一层小石渣。据乾陵《述圣纪碑》记载,唐高宗临终遗言,要求将其生前所珍爱的手迹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千百年来,世人都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但都苦于史书记载得甚少和未曾科学发掘的缘故,地宫内的秘密至今无人知晓。当武则天躺入乾陵的那一刻,盗墓者的身影屡断不绝,梁山就再也没消停过。从五代时期的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到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再到民国初年的国民党将领孙连仲,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墓者就达17人之多,都无功而返。

乾陵和昭陵一样,受北方突厥民族拜高山、祭祖窟信仰风俗浸染,以巍峨峭拔山峰为不朽陵寝,是已消失的唐代草原文化和农业文明融合的独特见证,表现出文化渊源的多样性。乾陵周围80华里以内,有17座陪葬墓,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薛元超、李谨行等5座。这些陪葬墓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地面建筑有覆斗形坟丘、方形围墙、土阙,前有神道及石刻遗物。地下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室等组成。石棺位于后室。墓道过洞为土构,甬道和墓室为砖构。墓壁满绘壁画,墓道绘出行,墓室壁绘宫廷生活图,墓顶绘天象。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棺形相同,系用青石板组成房屋式样,内外均雕人物、动植物线刻图,堪称绘画艺术佳作。

墓中出土有大量的三彩陶俑,有武士、文臣、男女侍从、伎乐、骑马、牵马、马、骆驼俑及镇墓兽等,还有各种用器和家禽模型。人俑神态、披戴各不相同,有的吹笛,有的纵马扬鞭。三彩俑,光泽如新。

“千秋功罪,谁人曾予评说”。残阳如血,踏归途,菊香飘散,拾阶行。回首苍雾之中渐渐模糊的乾陵,似梦非梦,千年一回,蓦然禅悟。岁月长河浩浩荡荡,瞬间即逝,容颜在静雅淡泊中渐渐沉淀,对也罢错也罢,古今多少事,都一切尽在笑谈中。历史在夕阳里已经走远,但透过乾陵,透过尘埃,我们仍可追溯到历史的影子!仍记住了一个女 人千年不朽的名字!

千年一回,梦境天地。

猜你喜欢
无字碑乾陵石狮
新编历史剧《无字碑》创作杂记
《石狮》
辽代显陵、乾陵考古发现述略
乾陵云集盛唐珍宝却保存完好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无字碑
无字碑随想
乾陵文化礼品创意设计探析
大同地区古代石狮的艺术特征——以文瀛湖和法华寺石狮为例
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