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探析

2011-04-14 05:50弓永华
关键词: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后勤

弓永华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

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不同高校之间存在地域、类型的差异,各类矛盾交错复杂,制约了高校后勤的改革与发展。因此,结合目前高校后勤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新的研究,探索一条适应高校办学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后勤改革之路,仍然是当前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对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理解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的,其基本框架为 “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提出勾画了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蓝图框架,阐述了相关主体的角色定位,高度概括了社会化的服务方式,这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未来发展的目标模式。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双重内涵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在 “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背景下提出的,顺应了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其优越性在于高校既可摆脱自办后勤的负担,又可利用市场机制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实现后勤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并保证对学生服务的公益性。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作必须以服务商品化为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其二,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与服务对象之间以市场为纽带确立为互为生存的新型的市场关系;其三,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与社会第三产业形成开放式的互动发展关系。

(二)遵循 “突出公益性,兼顾经济性”的原则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质决定了高校后勤企业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这就要求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突出公益性,兼顾经济性的原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目前,高校后勤的公益性体现在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服务选择的多样化,提高后勤保障的水平,为学校良性运转提供物质条件和物质保障。同时,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中已经成为一种经济组织,它必然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通过市场经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供求平衡,有效地减轻高校对后勤的经济负担。

(三)追求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目前,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模式落后,后勤社会化改革迟缓和滞后,后勤负担加重,包括经济和政治负担。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后勤服务的市场机制,提高后勤资源配置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使学校得以集中力量搞好教学科研。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二是逐步剥离高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三是尽快建立并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四是不断完善必要的改革配套政策和法制保障;五是加快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后勤管理职能转变,推进学校后勤行业管理。

二、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政府职能缺位,缺乏相应的支持措施和配套政策

在高校推进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缺乏对高校后勤实践规律的总结和提炼,更缺少对后勤社会化完整、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即使有一些理论研究成果,也没有及时将之内化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思路。目前,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开展,中央也没有明确的指示和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和大多数高校存在等待观望和无所适从的现象。尤其由于地方省属本科院校跟地方政府不存在隶属关系,高校后勤改革事业与当地政府缺乏直接的必然的利益关系,导致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表现在政策、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二)高校认识不到位,对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缺乏理解和支持

长期以来,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后勤部门多处于 “名声不大责任大,地位不高要求高,收入不多琐事多”的从属地位。大多数高校认为后勤社会化的前提是确保学校的稳定团结,在后勤改革上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勇气;很多人片面夸大后勤开支对学校的经济负担,既想通过后勤改革简化机构,甩掉历史包袱,得到全方位、高标准的专业后勤服务,但又不愿意为此支付对等代价;教职工普遍存在后勤服务无偿化、福利化的思想,后勤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 “大锅饭”的思想,这些观念上的误区都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造成了很大压力和阻力。

(三)后勤资产产权不明晰,无法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正常运行

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后勤改革方案多数沿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标准套路,而改革后的后勤集团多数还是换了名称的行政事业单位。后勤企业从体制上并没有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后勤实体并不能独立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及相关的民事责任,无法全额成本核算,不符合企业内在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学校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对后勤企业的人事、资产、财产等进行全方位的干预,造成所有者和经营者角色错位,经营管理的激励错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统一。

(四)高校后勤队伍状况总体不容乐观,人力资源匮乏

目前,高校后勤队伍的人员构成比较复杂,身份的多样,造成选人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失衡,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也存在职能运用上的误区,既存在重控制、轻服务的现象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高层次人才严进宽出和低素质人员宽进严出的高校人事政策,导致后勤队伍中低素质、老龄化人员的历史性积淀,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途径和对策

(一)提升高校后勤文化内涵,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后勤文化体系

一是高校要坚持 “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作为崇高使命,强调科学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先进文化来培养人、用科学知识教育人、用良好环境培育人,形成符合学校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后勤文化建设思路。二是加快构建高校后勤监管体系,通过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学校监管、学生参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将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着眼于学校大局和长远发展,转变思维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革新,切实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技能,牢牢把握住学校后勤保障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强化高校后勤管理,逐步完善后勤服务的体制机制

一是应当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规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共同构筑服务高校、面向社会、对接行业、参与竞争的新型高校后勤实体。学校通过三级独立法人的注册,实现学校后勤的完全社会化,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办社会的状况。二是适度地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开放校内后勤市场。坚持高校后勤的开放性、协调性和竞争性原则,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优化组合后勤市场服务主体,合理配置后勤资源,构建后勤服务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三是加强后勤集团财务管理,建立既适应市场机制又体现教育公益性的后勤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学校应合理确定后勤集团公司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建立科学的财务结算关系。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力求使测算更加科学、合理,对福利性的服务项目形成合理的成本补偿机制,给后勤实体适当的发展空间。

(三)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加强对高校后勤改革的引导、管理和监督

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组织,充分发挥正确导向和经费主渠道的作用,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制度规范和正确引导,尽快界定好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政府、学校、后勤服务机构、后勤从业者、保险机构以及消费者的权力和义务。二是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学校监管、学生参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高校后勤监管体系,将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协调各方的关系,寻求各方的支持,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纳入城市综合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的调控之中,把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把后勤服务市场培育列入地方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划之中。四是针对不同高校,建立分类指导、分级评价的高校后勤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评估检查,促进后勤服务企业规范有序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四)重视理论性研究,探索和总结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规律

一是重视高校后勤社会化理论研究,在国家级、省级、校级等相关基金和课题中开设高校后勤研究专项资金,以 “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开展后勤理论研究,出版理论刊物,设立研究课题,开设网络论坛,举办研讨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论的研究,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升华,逐步形成后勤理论和文化,并使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及时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政策措施,用以指导学校改革实践。三是在后勤理论研究系统化、专业化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后勤管理学,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途径,培养理论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熟练的专门人才,为高校后勤队伍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的年轻队伍。

[1]张建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思考 [J].高校后勤研究,2010(1):45-46.

[2]杨俊峰.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创新的目标和任务[J].经营与管理,2010(4):106-108.

[3]王敏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动力机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2):63-65.

[4]吕维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政府作用[J].高校后勤研究,2010(1):36-37.

[5]杜国富.浅谈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J].社科纵横,2010(3):143-145.

[6]卢益山.科学发展观对推动高校后勤改革的研究 [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4-16.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后勤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